中秋节又称仲秋节、月夕、秋节、八月会、八月节、玩月节、拜月节、追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在中国各民族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被喻为最有人情味、最富诗情画意的民俗节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渗透于节日习俗活动的方方面面,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喜爱。
中秋节在今天虽为气氛隆重、情感色彩强烈的大节日,但在中国传统的三大节日——春节、端午和中秋中,中秋节形成最晚。
殷周时期的萌芽
远古时期的氏族男女们每逢月圆之夜(月亮女神的苏生之夜)都要集会于广场,举行歌舞庆典,也就是“跳月”。丰收之后,仲秋月夕,正是祈年谢恩的绝好时机。这时,整个部落或氏族的男女皆要集中于广场举行年终歌舞大庆,同时进行酬神、拜祖、驱疫等活动。
楚文化的积淀
仲秋之夕于水畔设帐和水中筑房迎降、歆享女性神祗,这是构成后世较原始型态的中秋赏月、拜月习俗重要的几个文化习俗之一。文献记载表明,“中秋节”后期的定型、成熟化,仍与荆楚故地文化、民俗的孕育、滋润有关。
祭月虽自古便有,但自周至秦汉,民间并无祭月的相关记载,这是因为祭祀日月是在与上天沟通,只有天子才能祭天。
唐代:中秋节的形成
战国时期《归藏》最早记载了与此相关的神话传说,即“嫦娥奔月”,到了唐代,演绎出了“吴刚伐桂”“桂子落凡间”等神话传说,情节更为丰富完整。
进入唐朝之后,随着人们对基础天文知识的了解和社会文化的进步,月亮相关神话故事流传开来,因此赏月拜月风俗盛行起来。自初唐以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亲朋好友相聚,一起赏月玩乐。
宋代:中秋节的确立
北宋时期中秋节已演变为一个世俗欢愉的节日。北宋城市手工业与商业都得到了较快发展,底层民众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为庆祝中秋节提供了物质基础。
北宋灭亡后,大量百姓及文人只能离开故土,向南方迁渡,面对家国破碎的场景,中秋节在聚会宴赏的简单习俗基础上被融入了强烈的家国团圆的主题文化,中秋夜圆月所具有的团圆形象和象征意义被彰显了出来。
南宋后期,随着中秋节团圆内涵的深化,朝廷在官方文书和法律制度中制定了官员在中秋节放假一天的规定,这表明中秋节渐渐得到了官方的认可。
元明清时期:中秋节的成熟
从元到明清时期,中秋节在继承唐宋中秋节旧俗的基础上,也有了一些新的丰富和发展。蒙古族在建立元朝之前,在草原之上并没有过中秋节的习俗,但在其入主中原后,入乡随俗,在统治者的带领之下,开始过起了中秋节。明清时期,中秋节习俗和内涵在这时都发生了变化。赏月、玩月之风渐渐向祭月、拜月转变。清朝后期,中秋节拜月习俗逐渐变成了女性专属活动。
团圆之意
中秋节的圆月便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期盼团圆的载体,中秋节的一些习俗更是渐渐深化了人们追求的团圆意识。中秋节虽然在形成之初与古代祭月风俗和秋祀秋报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到了明朝时期,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据明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可知此时象征着团圆的月饼已是中秋佳节必备的食品之一。
中秋佳节,阖家团聚,也愿海内升平,天涯一家,纵然有万里之隔,愿共赏一轮明月。
膳食一度,您的膳食指导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