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信都是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做一些有助于建立孩子自信的事情,有时候可能需要一些演技。
孩子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就背完了一篇课文,父母可以赞美孩子:看你专心致志在那里背课文的时候,我就知道你很快能背下来,你的这种学习状态真好。
孩子能够主动收拾自己的玩具了,父母可以赞美孩子:你能收拾好自己的玩具,让家里变得美观,你的这种让家变得更好的行为让妈妈很感动。
孩子做了好的事情,父母能够看到,并且赞美孩子,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增强。
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有要求,孩子的学习成绩连续下降了。
如果父母去指责和抱怨孩子,孩子对学习的热情会提高吗?很大可能不会,孩子以后的学习成绩可能越来越不好。
如果父母去理解和包容孩子,去安慰孩子,比如:学习成绩考差了没有关系,我也看到了你有很努力和认真的去学习,可能是学习方法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该怎么怎么样去改善学习方法。这样,孩子不会受到学习成绩下降的打击,依然有信心去学习。
如果父母本能的做不到理解和包容孩子,可以去演一个能够理解和包容孩子的父母。父母多去演,慢慢的就会做到了。
学习成绩下降了,父母本来很生气的,为了不打击孩子的学习信心,可以假装不生气。
父母本能的把自己的不满发泄在孩子身上,对孩子做事的信心不好,这就是自私。
父母本来很生气,却在孩子面前演出来不生气,帮助孩子建立做事的信心,这就变得无私了。
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有学习或者做事的信心。至于怎么样能够达到这个效果,就怎么样去做。
孩子做一些事情,父母能够看到孩子的价值,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有用的人。孩子做事的信心就会增强了。
妈妈带孩子一起去买东西,可以让孩子帮忙拿一些,让孩子觉得自己可以帮妈妈做一些事情,证明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妈妈顺便去夸一下孩子,有你帮妈妈拿东西,妈妈轻松了很多,你真是妈妈的好帮手。父母长期这样去引导孩子,孩子就很愿意去帮父母做一些事情。
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去做公益,去帮助一些弱势的人做一些事情。孩子帮助了别人,就能体现孩子的价值,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
父母看书的时候,遇到了不认识的字,可以让孩子帮忙查一下字典。孩子花不了多少时间,既帮助了父母,也认识了一些字。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可以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的一些事务中来。一家人一起坐下来,父母告诉孩子,为了让这个家庭更加幸福和美好,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为这个家出一点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家可以协商好哪些是每个人单独做的,哪些是一家人一起做的,比如:妈妈买菜做饭,爸爸洗碗拖地,孩子扫地和扔垃圾,等等;家里需要大扫除的时候,一家人一起做。
因为家里每个人的付出,让这个家变得更美好,孩子也参与其中了,就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
有些时候,父母可以自己做的事情,可以假装做不到,让孩子来帮忙。这种情况就需要一点点演技,不能让孩子感到反感。
增强孩子做事的信心,父母要强化孩子是一个有用的人。
人生如戏,需要一些演技。
孩子可以变得开心快乐、自信勇敢、爱学习等,在教育和引导的过程中,有一些表演的成分又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