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前面花了两个篇幅讲解了二十四节气,在学习了大量关于古天文学的资料之后,作者发现在古籍《尧典》中记载的四仲中星图可以更进一步将古人观测二至二分时的天文学现象进行总结。
在我国古代天文历法史上,《尧典》中所记载的四仲中星图,在今天看来,无疑是十分重要且珍贵的史料。然而,在收集资料时,作者认为很多人对此的理解并不明确。为使读者对四仲中星问题有个清晰概念,特将清雍正八年刊版的《御纂七经》中的《钦定书经传说汇纂》所载《尧典四仲中星图》加以详细介绍。
何为四仲中星图?
该图分为春、夏、秋、冬四幅图表,将《尚书·尧典》中的四句:
“日中,星鸟,以殷仲春。”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宵中,星虚,以殷仲秋。”
“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配合相应的十二次、二十八宿、十二辰,汇合为一,体现于图表中,用以说明“二分”“二至”这四天的中天星座及其有关情况。
“日中,星鸟,以殷仲春”:白天和夜晚的时间一样长的时候,星宿“星鸟”(即南方朱雀七宿)在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天空,以此来确定仲春时节。这个时候昼夜平分,气候温暖,大地复苏,是春天的中间时段。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白天时间最长的时候,星宿“星火”(即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心宿二)在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天空,以此来确定仲夏时节。此时白昼最长,天气炎热,是夏季的中间时段。
“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夜晚和白天的时间一样长的时候,星宿“星虚”(即北方玄武七宿中的虚宿)在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天空,以此来确定仲秋时节。此时昼夜平分,天气凉爽,是秋天的中间时段。
“日短,星昴,以正仲冬”:白天时间最短的时候,星宿“星昴”(即西方白虎七宿中的昴宿)在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天空,以此来确定仲冬时节。此时白昼最短,天气寒冷,是冬季的中间时段。
四仲中星图之中星,实际上就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各天在中天的星座。春分、秋分这两天昼夜平分,故春分称为“日中”,秋分称为“宵中”,“中”指昼夜时间恰好相等。夏至是一年里最长的一天,黄昏时大火在中天,所以说“日永星火”;冬至是一年里最短的一天,黄昏时昴星在中天,所以说“日短星昴”。
郑伯雄解说四仲中星图
古人习惯后面配有清代训诂家郑伯熊的解说。大致翻译一下其解说的内容,大致讲的是二十八宿环列于天球四方,随着天球自东而西而转。
其中东方为苍龙七宿,房、心二宿在大火之中;
南方朱鸟七宿,从井宿到轸宿,呈朱鸟之状;
虚则为北方玄武七宿之中星,昴为西方白虎七宿之中星。
古人认为恒星是不会移动的,实际上今天我们知道,看似不移,实则是因为距离太远,移动看起来无比缓慢,人凭肉眼难以探知其移动,且移动时间间隔过长,故认为不移,实则随天球而移。
天球倾向西北,北极星位居天球之中心,二十八宿半隐半现,各正其时。仲春之月,星火在东,星鸟在南,星昴在西,星虚在北;至仲夏之月,鸟转而西,火转而南,虚转而东,昴转而北;仲秋则火转而西,虚转而南,昴转而东,鸟转而北;至仲冬,则虚转而西,昴转而南,鸟转而东,火转而北,来岁仲春,鸟复转而南,循环无穷。
这就是《尧典》中四仲中星图的含义,简单明了,这种总结绝非徒然,乃是为了授民时、秩民事,以正确之民时维护民事之秩序。
有了以上说明,再看图表,对《尚书·尧典》中的四仲中星之说,便可一目了然了。
四仲中星的记载反映了我国古代先民对天体运行的细致观察和认知程度,为研究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历程提供了珍贵线索。
通过对比现代天文学知识,可以看出古代天文观测从直观感受向更系统、更精确方向发展的轨迹。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传统文化,我们讲得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