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生前权倾朝野,死后却遭清算,三个原因让他差点被鞭尸

惜筠说历史 2023-02-24 10:24:03

作为大明内阁首辅的张居正,生前权倾朝野,荣耀之极。为了挽救大明王朝,呕心沥血,奉献一生。万历皇帝都不直接叫张居正的名字,而是称呼“先生”或“元辅”。他还曾赐给张居正两幅大字,上书:“社稷之臣”、“股肱之佐”。赐一幅对联:“志秉纯忠,正气垂之百世。功昭捧日,休光播于万年。”

可是就在张居正死后没多久,他就遭到了清算。他的改革措施大部分被废除,所重用的大部分人被贬官或罢黜,张居正本人也被追夺了所有官阶,上柱国、太师兼太子少师等荣誉称号,文忠的谥号也都被剥夺了。最后甚至被抄家,家属或饿死或流放或自尽,张居正也差点被开棺鞭尸。

一个人生前与死后落差如此之大,如此之迅速,在历史上并不多见。那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三个原因造成的。

第一,张居正功高震主,侵夺皇权,且对万历管教严格,最终引起了万历皇帝的强烈不满。

张居正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那就必须要集中权力。他趁万历皇帝年幼,自己为先皇任命的辅政大臣,而且又获得了李太后的高度信任的便利条件,集大权于一身,几乎是以相权代行皇权,这保证了他改革措施的顺利推行,但同时也为他死后被清算埋下了祸根。

在君主专制体制下,君臣之间的权力是零和博弈,大臣的权力多了,君主的权力就会变少,臣子揽权揽的是什么权,是皇权。而最高权力的拥有者只能是皇帝一个人,其他人谁都别想染指,否则就是死路一条。古代无数的事实,都在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臣子执威权未有无祸者。”

在万历皇帝年幼的时候无法处理政事,对张居正言听计从,十分尊重。加上在宫廷中,万历的母亲李太后与最信任的太监冯保与张居正结成了政治同盟,从中斡旋,所以万历与张居正的君臣关系一开始还是很好的,双方并未爆发冲突,度过了一段蜜月期。

但是随着万历皇帝的长大,尤其是在万历六年大婚之后,万历自主意识逐渐加强,他希望在处理政务上自己能说了算,他不想再继续做一个有名无实的空壳皇帝了。可是张居正仍然大权独揽,在大政方针上,说啥是啥,万历就算有不同的意见,也只能忍着,被迫同意张居正的想法做法。

张居正总是觉得万历太年轻了,处理政事没经验,对万历那是采用手把手的方式教他做皇帝。于是,万历开始不满于张居正的所作所为,不满于自己的权力被剥夺。

除了政务外,张居正作为万历的老师,对万历的私生活管教十分严格,更是引起了万历的强烈不满。

张居正之前经历过嘉靖、隆庆两位皇帝,这两人刚登上皇位的时候,朝野内外都对他们寄予厚望,希望他们可以将大明拨回正轨,但最后其所作所为令人失望透顶。我相信这影响了张居正,他特别希望万历能成为明君,所以管教十分严格、还管得特别宽。

嘉靖皇帝(左)与隆庆皇帝(右)

对于万历的一些贪图享乐的不合理要求,张居正往往会严词拒绝、上书劝谏。万历从小就喜欢书法,张居正却多次要求万历不要在书法上下功夫,应该多看奏章、多学习治国之道。甚至在房事这么私密的事情上,张居正都干预,劝说万历要节制。

万历当时十几岁,正处于叛逆期,对于张居正的这些管制,那自然是很不高兴,有逆反心理。更不要说他还是皇帝呀,被一个大臣这么管教,心里感到十分屈辱。尤其是自从万历大婚后,算是成年人了,李太后退居幕后,就不太管这个儿子了。之前李太后和冯保还能帮着管教万历,现在全都是张居正在管教,那更是加剧了双方的矛盾冲突。

张居正活着的时候,大权独揽,势力根深蒂固,万历不敢动他,但是等他一死,万历自然不会放过他。

万历皇帝

第二,张居正改革损害了很多人的既得利益。

除了万历皇帝对张居正不满之外,很多王公贵族、朝廷官员、地主豪强等既得利益者对张居正也不满。改革改的是什么?改的是旧有的制度,改的是旧有的利益格局和关系,等于是要重新洗牌。你动了别人的蛋糕,自然会引起他人的不满。

张居正的很多改革措施,比如清丈土地,查出隐匿的土地和人口,要求依法纳税服役;实行考成法,加强考核,裁汰不合格的官员;整饬吏治,严惩贪官污吏。这些措施可都是得罪人的活儿呀。

而且张居正当了首辅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裁撤、清洗了一大批前首辅高拱的人,并且在日常用人的时候,出于顺利推行改革和自己的权力欲作祟的影响,对于不合自己心意的、不迎合自己的、对自己的改革持有保留意见的官员,进行打压。就算再有本事,他也不重用,甚至贬斥。这自然也会得罪一大批人。

在张居正生前,就已经有人上书表达对他的不满了,这集中体现在“夺情事件”上。在万历五年,张居正的父亲去世了,按照传统礼法,张居正需要辞职回家守孝三年,不过,朝廷可以根据国事需要,不让官员辞职守孝,称之为“夺情”。

张居正当时正值改革的关键时刻,担心辞职后改革会失败,而且自己改革得罪了那么多人,没有权力傍身,很有可能会被人拉下马,并且疯狂报复。这种想法和曹操一样,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说自己绝对不会交出兵权,回到封地,因为他担心自己为奸人所害,子孙也要受到连累,国家也会陷入危机。所以张居正自己是不想辞职回家守孝的。

这时候,对张居正不满的反对派就跳出来了,攻击张居正,想迫使其回家,趁机把他拉下马。当然,这里面有些人对张居正并无反感,甚至是张居正的好朋友,他们只是从儒家大义、纲常伦教的角度出发,要求张居正辞职回家守孝。

最后,张居正采用廷杖、谪戍这样的强硬手段,将反对派强力镇压了下去,把这件事压住了,这件事让张居正威望受损,又得罪了一批人。

等张居正死后,这些张居正的反对者就联合起来,群起而攻之,这也正好符合了万历皇帝的需要,他们甘愿当枪使,彻底清算了张居正。另外还有些人就是墙头草,张居正活着的时候依附张居正,现在张居正死了,看到万历想清算张居正,于是他们见风使舵,也开始攻击张居正。时人称之为“当其柄政,举朝争颂其功,而不敢言其过。今日既败,举朝争索其罪,而不敢言其功。”

张居正死后被清算的第三个原因是:张居正自身的一些过错,给了反对派攻击的口实。

张居正自身确实存在一些过错,比如专权僭越。张居正稳坐内阁首辅十年,大权独揽,说一不二。在内阁里,其他的内阁成员都被他视为下属而不是同僚,毫无决定权,所有事情都要等张居正拍板。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是,万历六年三月,张居正回籍葬亲,当时重要政务、战报都要快速送到荆州给张居正处置,其他阁臣不能私自处理。

其他内阁阁员,比如张四维、申时行,因为自身能力、性格软弱等原因,表面上对张居正唯命是从,但是心里早就不满了,所以后来张居正死了之后,他们逐渐就废弃了张居正的改革措施。

张居正大权独揽惯了,信心爆棚,在一些信件中,称自己为孤、不谷,这可是古代君主的自谦之称,你张居正是臣子呀,怎么能这么说呢。他甚至说:吾非相,乃摄也,说自己不是丞相,而是摄政。这都算是僭越了。

还有,张居正徇私舞弊,利用权力给家人谋求好处。万历二年,他的长子张敬修会试落第,张居正非常不高兴,因此决定在该年的进士里不选翰林院庶吉士。到了万历五年,长子敬修、次子嗣修同时考中进士,而且张嗣修还成了榜眼。到了万历八年,其三子懋修更是高中状元。傻子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了。

另外,张居正在掌权以后,生活上逐渐奢靡放纵,有时候也追求声色犬马,还收受贿赂,抄他家的时候抄出了黄金万余两,白银十余万两,这靠张居正和他家人的收入是不可能有这么多钱的。这些最后都成为了攻击张居正的口实。

张居正的悲剧在当时是难以避免的,根本原因在于,在当时的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功高震主、侵夺皇权,必遭此难。但是我们却不能说张居正头脑简单、思想幼稚,甚至有人说他:“工于治国,疏于防身”,不懂得自保。谁要是这样评价,谁就没有真正地读懂张居正,谁就没有看懂那些历史上的改革者的真实想法,谁就不清楚何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张居正并非不清楚,他独揽大权、推行改革,会引起皇帝与既得利益者的不满,他并非不知道这样做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悲惨的下场,但是为了挽救明朝,这是当时唯一可行的办法。就连后来清朝的顺治皇帝在别人批评张居正不应该揽权擅政的时候,都对这种说法表示反对,认为在当时主少国疑之时,如果张居正不朝纲独握,天下大事就做不成了。

因此,张居正他必须要这样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虽千万人,吾往矣。

张居正在给别人的信中,曾多次表达过他不计自身利害、一往无前、忠心报国的想法:“天下事,非一手一足之力。仆不顾破家沉族以徇公家之务,而一时士大夫不肯为之分谤任怨,以图共济,将奈何哉?计独有力竭行之而死已矣”;“既以忘家殉国,遑恤其他!虽机阱满前,众镞攒体,不之畏也。如是,才可建立国事”;“今主上幼冲,仆以一身当天下之重,不逡破家以利国,陨首以求济,岂区区浮议可得而摇夺者乎?”

这就是张居正!

一个人物的评价总是会随着时代不同而变化。在万历末年,为张居正平反昭雪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万历四十年,公开发行了汇集张居正生前作品的《张太岳集》。国危思良将,世乱念忠臣。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声音,主要还是因为大明国势江河日下,人们怀念张居正主政的时代。

最终在崇祯十三年(1640),张居正去世五十八年后,张居正被全面平反,朝廷正式下令为张居正平反昭雪,恢复其谥号荣衔,恢复其子孙锦衣袭职,还将其故宅改建为张文忠公祠。

可惜,一切都于事无补了,这时候的明朝离灭亡只有四年了。四年后,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进北京城,崇祯皇帝上吊自杀,大明王朝就此灭亡。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