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在上海的外地人,会集体“逃离”吗?

杂拌儿堂 2022-04-12 16:32:39

谁会想到这样一天,逃离上海并不是因为工作内卷压力大,买房遥遥无期,找不到合适的对象,而是对上海这座城市的信任彻底崩溃了。

几乎每天我们都能看到关于上海的负面新闻,不管是基层管理能力,还是上海对外地人的态度,这真真假假的信息,都在消磨着人们对上海的好感。

而年轻人一直向往的上海,是否会跌下神坛呢?

显然,这是带有情绪的猜想,一个不能忽略的事实是,上海依旧是中国GDP最高的城市,是不折不扣的经济中心,是遍地机会的“猎场”。

其实判断人才是否流出上海,最简单最直观的方法有两个:第一,观察楼市走向,其中二手房售价和租金涨幅很能说明问题。

根据CRIC城市租赁数据显示,去年上海14个行政区的房屋租金都呈上涨趋势,其中12个区同比涨幅在10%以上,徐汇区更是达到20%的涨幅。

第二,高质量人才的比例,2021年仅第一季度,上海留学人员落户近6000人,平均年龄28岁,80%毕业于世界排名前300的大学。

而且在《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中有提到,毕业生首选工作城市中,上海排名第一,北京只位列第五。

所以矛盾的是,在逃离之声愈演愈烈的同时,上海依旧蕴含着无穷的吸引力。

而现实就像是一个无休止的循环,想逃离的人曾“身在此中”所以感同身受,而“小白们”依旧觉得这会是梦开始的地方。

疫情之后的上海,就像一座围城,围城外的人想进来,围城里的人想出去。

有人会说,离开上海不是自身原因,而是上海人很“排外”,可能这个说法从改革开放时就诞生了吧。

但是,我不是很认同“排外”的说法,因为这并不是上海人的标配。

在老北京的观念中,外地媳妇或女婿始终不是首选,同样在广州也流传着“广东女孩不外嫁”的话,甚至苏南苏北同省之间也存在地域分歧。

所以,这根本不是具体哪个城市特有的问题,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人的问题。

动辄给上海人扣帽子,是感性占了上风,对大部分人来说,因负面事件而被催生出的负面情绪,总是要找人背锅的嘛,“排外”的上海,那真是太符合这个形象了。

而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正是经济发展的副产品。

城市化带来的除了繁荣的经济,活色生香的精彩,还裹挟着社会人的原子化。即从以前家族聚居的形式,逐渐过渡到了单一的小家庭,甚至是个人身上。

反应在物质生活上是生存物资的获取,越来越不需要社交与合作,甚至不用出门,就能购买所有的生活必需品。

反应在精神生活上是,心理上的寄托或者说是“空虚”,可以用很多不同方式填补,比如养宠物、追剧、看书等等,也越来越偏向独立化。

这就造成了归属感的丧失,这肯定不是上海独有的,在快节奏的北上广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最后,我想表达的是,上海在疫情期间确实有很多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但是我们要分清楚,这是上海人的问题,还是执行力的问题。

同样在信息洪流中,我们也能看到上海本地人,未能及时得到蔬菜供应的情况,也有很多上海人帮助其他人的消息。

而别有用心的人,借此强行挑拨上海人和外地人之间的对立,本意就是在本民族之间引起对抗。

“一群中国人就是一条虫”的恶毒语言,我们难道听得还不够吗?

当网上出现一段所谓的单方爆料,一段没头没尾的视频,先别着急让自己愤怒,冷静思考一下,或者保持一个存疑的态度,这也许能让这个社会少些戾气,多些真诚。

你觉得上海人“排外”吗?

个人独立账号,如果你觉得文章还不错,欢迎随缘点赞、关注

想让我说你爱听的话,一颗棒棒糖

0 阅读:678
评论列表

杂拌儿堂

简介:精神的自由,在于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