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逸枫
按照目前美国的说法,在之前已征收的20%和34%关税基础上,再额外征收50%的关税,使美国对中国商品征收的总关税达到104%,并且在北京时间今天12点01分正式生效。
应对美国104%关税的最简单、直接有效的措施,就是迅速启动内需市场。一是给服务性行业大力的补贴,把出口企业的退税补贴全部投入给服务行业,而服务行业可以容纳大量的就业。
二是大规模、大力度刺激房地产,全力促进市场止跌回稳,是内需循环的破局点。如何快速让房地产复苏上涨,关系到经济稳定、老百姓的财富增长、地方财税增长、57个相关产业发展、金融信贷稳定、就业等稳定。
与此前几次关税博弈有所不同,此轮国内系有备而来, 有诸多底牌未出。 一方面是房地产行业已经经历了深度调整,2024年房地产销售面积较高峰累计降幅达46%, 新开工房屋面积较高峰累计降幅达67%。
房地产开发投资较高峰累计降幅达32%, 过去几年房地产的软着陆意义重大, 为当下的大国博弈提供了底气。一方面是去年9月24日以来, 稳楼市稳股市态度明确, 政策力度不断加码。预计后续经济和股市有诸多储备政策可以期待。
目前关税的影响,刺激外需转向内需以稳定经济发展大局的必要性显著提升,房地产作为内需的重要抓手,将成为主要刺激方向。从时间节点来看,4月底的会议将是政策加码的关键时间点之一。
“对等”关税政策出台后,短期国内出口面临冲击,稳经济稳增长背景下,需要消费和投资更多发力,而住房消费为最大的消费、房地产投资是投资重要组成。目前短期住房消费、投资尚未企稳背景下,需要更多政策提振。
进入二季度,政策加码时刻已经到来。一季度的经济和典型城市商品成交数据已出现季节性回落,步入传统的政策窗口期的同时,又迎来美国关税超预期。此时出台房地产增量政策,具有较强的可能性和迫切性。
最大内需是房地产,当务之急是加大房地产政策刺激规模、力度。从手段来看,降准降息、打通城中村改造与收储堵点、一二线城市限制措施取消、松绑公积金和商业信贷首付和利率及税收、加大购房补贴和以旧换新及调整公积金等政策。
一是专项借款的城中村改造规模授信1万亿元扩大至2万亿元,加快打通堵点,加快政策落地。2024年以来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的银行授信超过1万亿元,其中投入到项目的资金仅三分之一。因此,加快打通政策堵点,加快方案落实是重点。
二是货币化安置方式的297个城市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危旧房改造扩大到200万套。按照35城、297城总资金需求为3万亿元-9万亿元。2024年以来落实货币化安置城中村改造的资金不到100亿元。因此,加快打通政策堵点,加快方案落地。
三是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下收储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人才房、安置房、学校宿舍规模3000亿扩大到2万亿元。2024年以来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仅仅使用金额为六分之一不到。因此,加快打通政策堵点,加快方案落地。
四是4.4万亿元的专项债,收回存量闲置土地比例占比由10%扩大到30%,由4400亿元资金规模扩大到1.32万亿元。2024年以来专项债收回存量闲置土地的拟落地资金仅仅为500亿元。因此,加快打通政策堵点,加快方案落地。
五是商品房库存超过24个月的城市,暂停2年-3年新增住宅用地供应、暂停新建配售型保障房、暂停新建保障性住房(经适房、共有房、限价房、人才房,廉租房、公租房、保租房)、安置房、宿舍,通过收回、收储化解库存。
六是降准、降息、降低房地产项目资本金比例。
七是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降低住房商业贷款利率、降低存量房贷利率。
八是降低住房公积金和商业贷款二套首付比例,为15%,放开第三套房贷限制。
九是统一延长住房公积金贷款期限,由25年延长为30年-35年;统一延长住房商业贷款的贷款期限,由30年延长为35年-40年。
十是加大一手房契税、印花税、二手房转让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的免减力度。
十一是全面取消北京、上海、深圳和海南等城市限购、限贷、限售、限价、限签、限离、限企、限商住等限制措施。
十二是扩大房地产项目白名单规模,由4万亿元扩大到8万亿元,全面保覆盖项目交房;保函置换商品房预售款;加大支持资产管理公司入股待交房的项目。
十三是三道红线制度、房地产贷款集中制,由短期的住房金融审慎管理制度转为长期的住房金融审慎监管制度,亦称“金融风险监管”、“金融风险监督”。也可以暂停3年-5年三道红线制度、房地产贷款集中制的考核,也可以放松考核指标。
十四是银行放开对房企的增量贷款,包括开发贷(流动资金贷款、土地开发贷款、商品房开发贷款、住房开发贷款)、保证贷款、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短期贷款、中期贷款、自营贷款;包括房地产非标融资,包括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
十五是目前房企境内债券、境外债券重组困难。六大国有银行各出资5000亿元,持有房企到期的境内债券、境外债券、商票,期限为5年,用公司股权和土地及房屋等资产作为担保或质、抵押;统一对房企金融债务展期,期限为5年。
2025年房企债务到期规模达到5257亿元,三季度是偿债高峰,达1574亿元。若销售长期低迷,已经实现债务重组的房企面临再次违约。2024年房企债券到期规模达4828亿,发行规模仅有2158亿,房企无法通过“借新还旧”覆盖到期债务。
十六是降低商业地产(办公楼、商业营业用房、商住房)的商业贷款首付比例,首套为50%降至30%,二套为60%降至40%;降低首套、二套商业贷款利率,下降利率幅度为80基点-100基点。
十七是降低公司购买商业地产的契税、增值税、印花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取消个人限制购买商业地产,降低个人购买商业地产的契税、印花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统一延长商业地产贷款期限,由10年延长为15年-20年。
十八是设立10万亿元-20万亿元平稳房地产基金。截止2024年底,全国未销售房地产库存(商品房待售库存、土地待开发库存、商品房和土地已施工未竣工)价值达到93万亿元。因此,平稳房地产基金规模占未库存价值的10%-20%多一点。
十九是组建30万亿元-50万亿元的国家住房银行(国家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黄奇帆先生曾提出,尽快组建住房银行,国家拿出50万亿到70万亿元,集中采购闲置库存房屋,利用这个时间窗口,建设类似于新加坡的组屋、廉租房制度。
目前全球主流的住房金融制度大致有三类,住房抵押贷款制度、公积金制度和住房储蓄制度。住房抵押贷款显商业性和资本性,对贷款人有收入要求。公积金主要面向有稳定工作的城镇居民,并具有一定强制性。
住房储蓄制度,称为住房银行,是一种政府扶持的公益性融资体系,主要为低收入、无房者提供低息贷款,去购买商品房、保障性住房。性质来看,住房银行属于社会保障体系,为不同收入和不同居住需求的人都提供了购房融资渠道。
住房银行模式,全球有三种模式。第一类是美国的“两房”模式。“两房”指的是房利美和房地美,全美最大的两家住房抵押贷款公司。“两房”模式最大的特点是“次贷+政府兜底”。美国政府授权下,“两房”能将优质的住房抵押贷款。
通过打包成金融资产(如债券)拿去市场流通,回笼资金后再放贷,称ABS资产证券化。好处是政府信用背书,房贷流动性提高。“两房”有政策性金融属性为低收入群体和少数族裔提供抵押贷款。“失控”的时候,是2007年的次贷危机。
第二类是法德储蓄银行模式。法德储蓄银行的资金池为居民自愿缴纳,具有互助性质,政府为低收入者提供补贴。住房银行除了为储户提供超低息贷款,还有社会保障房、城市更新项目等公益性投资,且资金基本只在机构和储户之间流动。
德国最大住房储蓄机构施威比豪尔银行,房屋贷款利率为2.15%,存贷利差长期稳定保持在2%,这使得超过1/3的德国居民参与到项目中。相当于国内的房贷利率,可谓是非常低,大大的提高房贷流动性和使用及覆盖更多的人群。
第三类是新加坡中央公积金模式。1955年新加坡建立中央公积金制度,1968年用于住房。相比法德储蓄模式的“自愿”,它的特点则是“强制”。居民和其雇主强制缴纳而形成的资金池,大头用于保障房(组屋)的建造和为购房者放贷。
组屋只面向中低收入者,10%的公积金用于首付,剩余贷款再用公积金还。在“中央公积金制度+组屋”的住房银行模式下,新加坡公民住房自有率高达90%,实现了“居者有其屋”。这是非常值得中国借鉴的,即首付10%。
尽管中国目前并无严格意义上的住房银行,早在2009年,业内学者便提出过类似设想。2014年,国开行设立了住宅金融事业部,发行住宅金融专项债,用于支持棚改和城市基建,这被视为住房银行首次尝试。
2015年,住建部有人撰文称“国家住房银行成立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一度引发热议。在之后,2015年-2018年,偶有建议和相关支持文件,但大都没了下文。一直到2022年,业内学者纷纷提出建立国家住房银行。
二十是长期来来看,扎实有序推动房地产行业转型,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之前叫房地产发展长效机制、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有序搭建相关基础性制度(之前叫完善相关基础性制度)。
贸易战、关税战对中国楼市的影响颇为微妙,首先对宏观经济、实体经济、出口企业的影响大于楼市,宏观经济的拖累抑制住房需求、影响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速度,地方财政压力影响土地市场。
其次是加快中国进一步降息、降准,降低房企融资成本、购房者房贷压力。再次是抗风险城市的房地产区域分化,热点城市抗风险能力强,高端住宅成交加快。抗通胀的高端住宅、核心、热点城市的改善住宅交易量将上涨。
最后是中国正推动经济从外向型向内需驱动转变,通过“内循环”战略抵消外贸、关税给经济带来下滑影响。若内需提振成功,楼市作为重要经济支柱受益,因为房地产是最大的内需,涉及57个相关产业,是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引擎器。
无论姓谢这个大忽悠如何叫,都没人上当了
25年2季01 :房价不可能上涨了。因为房子太多了。全国共有8亿套住房,中国只有5.2亿个家庭。空置房有两亿多套。30~40%的空置率。拆房子的空地大约有1300多万亩,又可以盖2亿套房子。房子多的卖不掉也拆不了。 20多年来共拆各类建筑115亿平米。住房约1亿套。 🍒每年的房子的需求量只有几百万套。 🌴中国从2000年起的20多年间工资涨了5倍。房价涨了18~35倍。房价比收入高了4~7倍。房价应该下跌75~86%。 空置房分类数据,从99--24年新建房数据; 销售面积 149亿㎡。1.86亿套 。 总竣工187亿㎡。2.34亿套 。 待售6000万套 !售后空置约0.7--0.8亿套。 总共新房与次新房约空置1.3--1.4亿套。 到24年底,全国住房总面积约530亿m²。 二手旧房空置7000万套以上。总空置房不少于2亿套。每年新上市商品房约500多万套。 我国未出售的房地产库存93万亿人民币, 2024年我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额仅为7.6万亿元,去库存时间约为12年。 12年后421家庭中4位老人驾鹤西行一多半,但房子还在。
取消房票和安置房建设,宅基地拆迁补偿按当地市场价格的2倍加人口户籍费,不愿意拆迁的可以申请修建房屋让户主自由选择,城市老破小拆迁按当地市场价格的1.5倍现金补偿,才是救现在的房地产各行各业,关闭电商等平台增加就业岗位工资收入待遇
难道就不用管企业了
现在房地产中介机构或者是房地产媒体的挂牌价虚高。有多悬,人们想都想不到,一般认为砍20%你就赚了,实际上你大错特错了,以天津滨海新区某处老市区的二手房为例。各大媒体及中介的挂牌价为5100元每1㎡,实际的成交价只有3100元每1㎡整整相差了40%,现在买房子的人就是使劲儿砍砍20~30%,没有想到还能够砍40%,今后我估计这些个挂牌价虚高,买房子的时候你就要砍50%了。挂牌价虚高,就是所谓的唱响房地产。就被赋予了正能量的美丽的称号[得瑟]
25年2季12:央视此时此刻发布“房价还会涨起来吗” 3月31月央视发布了主持人董倩采访经济学家朱民的视频,董倩单刀直入的向朱民发出提问:“房子还有可能再涨起来吗”?,朱民回答的也很干脆,直接来一句“很难”。 接下来朱民解释道,“原因很简单,人口老龄化,我们的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达到42平方米,和欧洲同水平,但中国的人均GDP只有欧洲的一半,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房价要起来很难”。 朱民接着说道,“中国的房子结构很不均衡,年轻人很困难,你二十六七岁、三十岁结婚了,必须买个房子,双方父母都得凑钱,储蓄就下去了怎么消费,所以现在政策在大力促进租房市场,通过收购存量房转为租房,租房的房租也和当地的收入水平来决定”。 😂多年来房媒,炒煤,官梅天天又网上炒作“政策宽松周期”,“房价要暴涨”的声音开始出现,央视选择此时放出朱民观点,直接为它们敲响了丧钟。别再幻想“涨价去库存2.0”。原因是目前城镇2亿多套的空置房,大量烂屋楼,30~40%的空置率,和拆房征收空闲土地1300万亩。是房价在今后很长很长时间内根本无法上涨的根本原因。
随着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进入尾声,房地产逐渐进入存量房时代,而按照现有的制度和认知,咱们的房子又不会凭空消失,老一辈的房子能无限传给下一代,还没什么传递和持房成本,旧房子拆了甚至还能获赔更多新房,那随着老一辈逐渐逝去,他们的房子都传下来了,还有多少人需要买房?如果不打破其中一环,房地产行业发展可持续、财政收入能维持?如果打破其中一环(比如70年产权到期后收房地产税、征收房子遗产税等),必然引发抛售潮,那房价扛得住?这是早晚要面对的事,一定会先破后立
没人口没经济没收入了,100万30年还160万,这不就是30年花了两套房的钱得到一套房吗,谁能不生病不失业,一个出现就钱房全没了,这不就是一个深坑吗,房价涨一万,人口出生率的少一成,你还担心什么,全国还是卖土地盖房,房子还是越来越多多呀
稳定房地产业谈何容易
国家快速要补强扩大内需,搞活国内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