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17年的巴勒斯坦重镇蒙吉萨(今巴以交界),伊斯兰世界的一代雄主阿拉丁领军三万向耶路撒冷进军,他的目标就是从十字军手上收回圣城。此时的耶路撒冷王国新君即位,主少国疑,16岁的“麻风王”鲍德温四世仅有四千兵力,如此悬殊的力量对比让萨拉丁深信优势在我!但鲍德温的麾下还有一支王牌部队,300名全副武装的精锐骑士,耶路撒冷王国的命运此刻就悬在他们的手中。
重骑兵的诞生在《文明6》中相比于骑手,骑士这个单位有更多的特色UU(文明专属部队),拜占庭的甲胄骑兵、阿拉伯的马穆鲁克、蒙古的怯薛,这么多有专属名号的部队那必然不会是等闲之辈。事实上在公元三世纪到十五世纪这一千多年时间里,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重骑兵都是战场上的绝地主宰!而这一切都得益于一个小小的发明——马镫。
在马镫出现之前,人类也从来没停止过对重装骑兵的探索,从斯基泰到波斯、从塞琉古到帕提亚都组建过自己的重骑兵部队,但巨大的惯性带来的重心不稳是骑手无法用技术去解决的问题。马登的出现让骑手从一点支撑变为三点支撑,可以在高速运动中随时调整自己的重心,这大大降低了骑马作战的门槛。另一方面,马镫也解放了骑手的双腿,在此之前骑手必须用双腿紧紧夹住战马,对战马发布指令完全依赖缰绳和双手。而现在腾出来的双腿顶替了手的作用,彻底释放了骑兵的作战潜能。不夸张地讲,马镫的出现让骑兵的作战效率有了质的飞跃,使得他们可以装备更坚固的铠甲,做出更复杂的动作,跑出更灵活的路线。
但马镫也只是重骑兵诞生的一个前置条件,组建重骑兵的最关键因素其实是手工业,因为重骑兵需要一个完全脱产专注于提高骑术和作战技艺的骑手,能打造和保养武器铠甲的熟练工匠,一匹能够承载大负重作战的顶级战马以及与之配套的驮马和仆从,如此高昂的成本只有少数财力雄厚的大帝国才能承担得起,萨珊波斯就是其中之一。
萨珊骑兵公元224年,萨珊王朝的开国皇帝阿尔达希尔一世进军泰西封,灭亡了帕提亚帝国,同时也继承了它的全部军事遗产,其中就包括赫赫有名的帕提亚铁甲骑兵。阿尔达希尔一世将其与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的万人长生军传统相结合,打造了一支让人闻风丧胆的部队——圣陨骑兵(Gyan-Avspar意为献身者)。这支精锐骑兵从内到外装备着三层铠甲:布甲、锁甲和鳞甲,战马也要再装备一层马甲,这让他们在战场上几乎刀枪不入。在接战之时,他们会先用一波箭雨打乱敌军的阵型,众所周知,骑射是要弱于布射的,但由于防御力这块已经拉满了,圣陨骑兵可以有恃无恐地在更近的位置和敌军步弓手对狙,只要敌军阵型出现任何松动,他们就会缓慢地,但无可阻挡地完成穿插分割,后续的任务就由跟进而上的步兵进行处理。由于圣陨骑兵的铠甲实在是太重了,所以他们基本上不具备持续作战和追歼残军的能力,他们就像一柄无比锋利的匕首,讲究速战速决,一击制胜。所以什么时候、在什么位置投入这支王牌部队,其实是很考验指挥者的战术水平的,毕竟对于这样一支精锐部队,任何轻微的损失都很难补充。
罗马重骑兵公元260年的埃德萨之战,萨珊皇帝沙普尔一世率领圣陨骑兵大破罗马帝国引以为傲的重步方阵,生擒罗马皇帝瓦勒良,这场罗马版的土木堡之变几乎葬送了整个帝国。如果不是天降猛男奥勒良力挽狂澜,罗马很有可能无法挺过这场“三世纪危机”,同时这场战争也拉开了萨珊和罗马之间长达四百年的争霸战争,为此罗马人开始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了查士丁尼时期,名将贝利萨留组建了铁甲圣骑兵,也就是《文明6》中的甲胄骑兵,这支骑兵部队基本上就是圣陨骑兵的镜像复刻,然而他们却在同萨珊波斯的战争中表现平平。但东边不亮西边亮,甲胄骑兵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最佳舞台,那就是查士丁尼推进的再征服运动。在西罗马灭亡后,帝国的领土被四分五裂的蛮族王国所占据,而查士丁尼决心收复这些故土。
公元533年,贝利萨留率领步兵一万、骑兵六千远征非洲,孤军深入、以寡敌众,贝利萨留的底气正是来自他麾下最精锐的甲胄骑兵。在特里卡梅伦战役中,甲胄骑兵先是以一波完美绕后斩首敌军主帅,随后又冲垮了士气崩溃的汪达尔大军的两翼,生擒汪达尔王,一战灭国!此后甲胄骑兵又在收复意大利、迫降西班牙的战役中屡建奇功,可惜一场大瘟疫突然爆发,帝国损失了近半人口,元气大伤,恢复罗马版图的梦想也随之化为泡影。
在查士丁尼去世的三十七年后,帝国境内又爆发了福卡斯之乱。萨珊皇帝库斯劳二世再度起兵,一度攻下了叙利亚和埃及,此后又是一位天降猛男希拉克略,将罗马从亡国的边缘上拉了回来,并一路反推到了波斯本土。这场残酷的战争持续了三十年,将西半球的两个超级强权彻底打残!以至于当阿拉伯骑兵从半岛上杀出重围的时候,再也没有圣陨骑兵或是甲胄骑兵能够阻挡他们征服的脚步了。
骑士制度的诞生此后阿拉伯人势如破竹连续攻占了北非和西班牙,就在他们想要翻越比利牛斯山征服整个欧洲的时候,却在图尔战役中被法兰克人所击败。在这里对重骑兵的推崇演化出了一种新型制度——骑士制。
骑士制的准确称呼应该叫军事采邑制,和大多数满族国家一样,早期的法兰克王国并不具备组建重骑兵的经济基础,所以他们的主力军团还是步兵,转机来自于公元554年的卡西利努姆之战。法兰克国王布提林领进军四万驰援被罗马人围攻的东哥特王国,大太监总管纳尔西斯仅率领八千人应战,凭借着甲胄骑兵的又一波完美绕后,法兰克人全军覆灭,布提林当场战死!此战之后,法兰克人也意识到了重骑兵在未来战争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但问题是钱从哪来?给不了钱那就只能给政策了,于是军事采邑制应运而生。
在这一制度下,地方上的军权、财权、人事任免权被统统授予了贵族阶层。作为回报在战争期间,贵族们要向领主提供军事服务,这一制度的有点非常明显,法兰克王国很快就拥有了一支庞大的精锐骑兵部队,因为只有活着才能享有统治权(早期的采邑制是不能被继承的),所以贵族们会将搜刮到的每一分钱都用来投资自己,升级装备,但代价就是中央权力的弱化。熟悉《十字军之王》的玩家一定会理解,什么叫“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封臣对领主的效忠仅仅是一种口头承诺,当他们觉得中央的实力衰落了,或是领主试图加强集权,或是继承者软弱无能之时,都会毫不犹豫地树起反旗。至于封臣之间爆发的战争,领主更是无从调停,穷兵黩武的政策、四分五裂的国土、永无止尽的战争,这正是中世纪欧洲停滞不前的原因。所以你可以将军事采邑制看作是透支未来的国力,来换取当下的极限军事潜能。
到了查理曼时期,法兰克王国已经可以动员出三万骑兵部队了,凭借这些精锐骑兵部队,查理曼几乎征服了整个欧洲。他的后裔们继承了他的军事遗产,在东西两线对阵阿拉伯骑兵和阿瓦尔骑兵都有着辉煌的战绩,但北方维京人的崛起让法兰克诸国措手不及。
诺曼骑士公元885年,挪威传奇海盗“步行者”罗洛围攻巴黎,最终被法王查理三世招降,获封塞纳河入海口的诺曼底地区。在这里,维京人抛下了长船,骑上了战马,从此有了一个威名赫赫的新名字——诺曼人!他们创造性发明了夹枪冲锋战术并彻底改变了骑兵作战的模式,诺曼人使用的骑枪通常有三米多长,为了能在马上精准地瞄准对手,需要一直被紧紧地夹在腋下,故称“夹枪”。夹枪冲锋的关键在于战马的步调,骑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来训练战马,使得它们能够在开始阶段有节奏地慢跑,方便骑手随时调整姿态,在快接敌的瞬间开始冲刺,将巨大的冲击力凝聚在枪尖一点,几乎没有任何铠甲能够抗下这一击。即使不被刺穿,也会完全丧失战斗力,退出战场,由于冲击力过于巨大,所以诺曼骑枪通常是一次性的。骑手在完成一次冲锋之后就会撤退回本方阵线,从仆从那里接过新的骑枪,反复冲阵,直到敌军阵线彻底崩溃。
由于需要高强度持续作战,所以诺曼骑士一般只会装备布甲和锁甲,并且很少使用马甲。这当然一方面是受限于羸弱的手工业,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战术选择。锁甲是一种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的甲胄,对于劈砍伤,它有着近乎无解的防御力;对于穿透伤,它就略显乏力;至于钝击伤,它就完全没有办法了,但它的优势在于足够轻盈。诺曼骑士的速度几乎可以比肩轻骑兵,这个思路和我们在上期提到的马其顿伙伴骑兵其实是一个道理,通过舍弃防御来堆机动性和续航能力,将骑兵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公元1081年的提拉西乌姆会战,诺曼领袖罗伯特·吉斯卡尔率军对决罗马皇帝阿莱克修斯一世,拜占庭的甲胄骑兵在诺曼骑士的夹枪冲锋战术面前一败涂地。她的她的以至于帝国长公主安娜·科穆宁,在她的《阿莱克修斯传》中如此写道:“诺曼人的骑兵冲锋,甚至能将巴比伦的城墙捅穿!”,此战之后,昔日的骑兵霸主被彻底淘汰出历史舞台。科穆宁王朝开始了军事改革,用新式的拉丁骑兵取代了传统的甲胄骑兵,然而拜占庭并不是这场骑兵革命的唯一受害者。在北方,“征服者”威廉率领诺曼骑士在黑斯廷斯战役中阵斩英格兰国王哈罗德,一战征服英伦!而在东方,诺曼骑士和法兰西骑士组成的十字军血洗了整个阿拉伯世界,几乎没有任何一股力量能够抵挡他们的扩张,直到萨拉丁的出现。
马穆鲁克萨拉丁本是赞吉王朝努尔丁的旧部,奉命南下,驰援埃及的法蒂玛王朝,后自立为王,将收复圣城视为己任,萨拉丁深知战胜十字军的关键在于骑兵!传统的阿拉伯骑兵在这一百多年的战争中已经证明了自己的不堪一击,为此萨拉丁训练了一支新军,这支部队就是马穆鲁克,《文明6》中的奴隶骑兵。
马穆鲁克源于阿拉伯帝国的“古拉姆”制度,即专为军事而生的宫廷奴隶,通过收购来自突厥、希腊、高加索、努比亚的非穆斯林少年,让他们接受伊斯兰教法和军事训练,来打造一支直接听命于统治者的禁军卫队。至于广为流传的马穆鲁克是否是太监的说法,其实很大可能来自于穆斯林的割礼,当然也不是所有奴隶少年都有资格成为马穆鲁克,身体不达标的也可能直接全割了送到宫里当太监。和十字军骑士一样,马穆鲁克同样只装备布甲和锁甲,但在武器的选择上,马穆鲁克要更复古一些,他们会装备一柄长枪、一面盾牌、一张强弓、一把大马士革弯刀,这使得他们看起来更接近传统的萨珊-罗马重骑兵。但马穆鲁克的战马使用的是当时最顶级的阿拉伯战马,这种战马身材高大、疾如闪电、奔如惊雷,因此马穆鲁克骑兵的机动性和续航能力要远超前辈许多,但纸面实力是没有用的,一切最终还是要靠实战来进行检验。
回到文章前言所说的蒙吉萨战役。萨拉丁在行军过程中遭到鲍德温四世的率军突袭,375名骑士在真十字架的加持下对穆斯林军队发起了决死冲锋,将其拦腰截断,随后一溃千里,三万大军撤回埃及之时十不存一。此后,萨拉丁静静蛰伏了一段时间,积蓄了足够的实力,在鲍德温四世死后再次向耶路撒冷进军。这一次十字军诸国团结了起来,动员了一千两百名骑士、一万多名骑兵,圣殿骑士团和医院骑士团也各派了400名骑士参战,而萨拉丁却只动员了两万人应战,但这一次,他不会再轻敌了。
公元1187年的哈丁之战,萨拉丁设伏将十字军围困在毫无水源的高地,随后马穆鲁克骑兵打退了十字军骑士的多波突围,入夜时分,萨拉丁下令燃起滚滚浓烟,最终缺水断粮的十字军士气崩溃,全军覆没,耶路撒冷国王居伊兵败被俘,真十字架也落入萨拉丁之手。携大胜之余威,萨拉丁兵不血刃地拿下了耶路撒冷,时隔百年穆斯林终于收复了这座三教圣城。但在萨拉丁死后,马穆鲁克的权力进一步膨胀,最终在1252年成功夺权,建立了马穆鲁克王朝。此时的十字军已不再构成威胁,而一股新兴的可怕势力,自东方席卷而来,他们就是征服了半个地球的蒙古骑兵!
那么重骑兵这一兵种在东方有着怎样独特的发展轨迹?为什么说蒙古骑兵才是冷兵器时代的骑兵巅峰?而击败了十字军骑士的马穆鲁克,又能否抵挡住蒙古骑兵的强悍攻势呢?这一切,就让我们下回书解!另外,点关注,及时获取新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