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十一年的仗,曾国藩最终把南京给拿下来了,这样一来,太平天国就算完了。事后,曾国藩总结了自己的胜利经验,他说:“要建坚固的营地,打扎实的仗”,这就是湘军打败太平军,平定江南地区的六个字秘诀。
说实话,曾国藩并没有直接打败太平军,主要是太平天国自己出了问题,像是被绑住了手脚。清军趁机围攻他们,一点点蚕食他们的地盘,最后太平天国就这样一步步走向了灭亡。
说起1856年之后的太平天国啊,他们要是懂得放手,知道有得有失,说不定能给自己找个活路。要是硬抓着那点家当不放,那最后肯定会被清军一点点拖垮,耗到没路可走。
到了1856年以后啊,太平天国要是想找条活路,那就得学会放手。那时候的情况已经大不一样了,他们得赶紧想想办法,做点改变才行。
说起太平天国,天京事变带来的影响啊,那可是深远得很,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搞定的,而且那时候的环境也不允许他们去解决。
1856年那会儿,天京出了大乱子,就是天京事变。金田起义的那些老将们,自个儿跟自个儿干上了。先是韦昌辉把杨秀清给宰了,然后洪秀全看不下去,又把韦昌辉给收拾了。接着,石达开也不甘落后,他把秦日纲和陈承瑢也给解决了。这么一折腾,石达开觉得没法再待下去了,干脆就自个儿出去闯荡江湖了。
说说天京事变,这背后到底代表着啥呢?说白了,就是太平天国那会儿的信仰大厦轰然倒塌了。他们原本井井有条的指挥系统,也变得一团糟。更糟糕的是,好多能打能拼的猛将,都在内部争斗中丢了性命。这样一来,他们想和清军来个大战,彻底决一胜负,那简直是难上加难。而且,守住那些重要的沿江地方,也是力不从心,根本做不到像以前那样稳固了。
杨秀清,大家称他为东王九千岁,他有个特别的能耐,就是能传达天父的话,靠着这个,他手握政治、军事、宗教三把大权。不过呢,说起来,杨秀清的出身并不显赫,他那天父代言人的地位,其实根基并不牢靠。但尽管如此,他在太平天国里,那影响力可是杠杠的,不容小觑。
为啥洪秀全、韦昌辉、石达开明知道“天父下凡”这事儿不靠谱,却还要跟着杨秀清一块儿演呢?说起来也简单,这事儿对太平天国太重要了,是他们的立国之本。洪秀全得靠这个“天父”的名头来发展势力,所以压根儿不能拆穿。你想啊,一开始为了起义,洪秀全就说自己是天父的儿子,杨秀清呢,时不时还扮演天父下凡来传达旨意。虽然大家心里都跟明镜似的,知道这是假的,但在那种环境下,这成了他们凝聚人心、号召大家跟着干的大旗。洪秀全他们几个领导心里清楚,要是把这事儿给否了,那整个太平天国的根基就动摇了,还怎么号令手下那帮人?所以啊,就算明知道是场戏,也得硬着头皮演下去,毕竟这关系到他们的前途命运呢。
太平天国刚开始那会儿,就明确说了,世上的男人们都是自家兄弟,女人们都是自家姐妹,大伙儿就像是一家人,亲如手足。
洪秀全被看作是天父的第二个孩子,冯云山则是第三个,杨秀清排行第四,韦昌辉是第五,石达开第六,而萧朝贵呢,他是这个大家庭的女婿。他们都是天父那个特别小圈子里的重要人物。
现在啊,天京那边出了大乱子,天父的孩子们自个儿打了起来,连天父的代言人杨秀清都给杀了。这事儿一出,谁还愿意信拜上帝那一套呢?想想以前,天父显灵,啥都知道,啥都能办,结果现在呢,连自己都顾不上了,还怎么保护咱们这些信徒?
太平天国那边,信念垮了,能打的战士和厉害的将领死了很多,他们实力大减。这么一来,清军就从北边、东边、西边一块儿开始反击了,八旗军、绿营军、湘军全都一股脑儿地冲了上来,太平军哪里挡得住这样的攻势啊。
得说清楚,在江南大营被太平天国打垮之前,湘军其实并没有直接跟太平军的主力硬碰硬。而且,曾国藩带着的那部分湘军,也不能说是整个湘军的代表。在安庆的战斗尘埃落定之前,曾国藩手里的兵力,还有他发挥的作用,其实都比不上胡林翼。
王闿运,这家伙可是晚清时候的一个奇才,他写了本叫《湘军志》的书,里面把胡林翼夸得跟啥似的,说是清朝的顶梁柱,“复兴的大业,说白了就是胡林翼打下的基础”。由此可见,胡林翼这人绝非等闲之辈。要是没了胡林翼在那儿死撑,湘军能不能挺过1856年那场大难关,还真不好说呢。
清军开始大举反击,咱们该咋办呢?太平天国那边,他们是守着江边那些重要的地方,打算每一寸土地都跟敌人死磕。可这事儿后来看来,真是个大失误。为啥呢?因为这些地方根本守不住,反倒还把自己给捆住了,没法往前发展。
“筑牢营,攻稳仗”,这种法子其实并不是曾国藩想出来的,它是兵法里的一种策略,叫做围困敌人再攻打援军。等胡林翼接管了湖北的湘军后,他对曾国藩原来那一套建军和打仗的方法做了不少改进和调整,这才有了湘军后来那么出色的表现。
李续宾、多隆阿、鲍超这些战场上的高手,全都是胡林翼一手栽培出来的。要是没了胡林翼,李续宾哪能一路高歌猛进,拿下武昌、九江这些大胜仗呢。
要是鲍超和多隆阿没有拼死拼活地干那些重活累活,跟陈玉成的主力部队硬碰硬地打,曾国荃哪有机会安安稳稳地攻打安庆呢?他恐怕早就得亲自上阵,没法躲在营地里围着城池转悠,等着最后捡现成的胜利了。
说到湘军的那个“往东边打的计划”,还有带着军队去攻打陈玉成这事儿,胡林翼可是出了大力气的。你想啊,在那之前,江南大营被李秀成在1860年夏天给一锅端了,那时候曾国藩还没啥实权呢,连督抚都不是。但胡林翼可不一样,他早在1855年就临时管上了湖北巡抚的位子,后来打下了武昌,那就更是稳稳当当地坐上了这个位子。
为啥胡林翼有胆子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呢?后来,曾国藩和曾国荃两兄弟也跟着这么干。说到底,还是因为太平天国那边的防御策略太糟糕了,他们防守时太被动,这就给了湘军可乘之机。你看,太平天国的防守,就像是等着人家来打,一点主动出击的意思都没有。这样一来,湘军就能瞅准时机,采用围点打援的法子,一步步把局势给扭转过来。所以说,湘军能这么干,还真得感谢太平天国那不太行的防御方式呢。他们要是防守得更积极一些,湘军恐怕也没那么容易得手。
要是太平军硬守在江边的城市里,他们能不能撑得住呢?说实话,不太可能。因为太平军没有本事突破湘军的包围,最后只会被慢慢消耗掉,毫无办法。
一开始,太平天国军队手里没有水上部队,长江这块地方被湘军给牢牢把控住了。这样一来,他们就没法往城里运粮食,城里城外也联系不上了。
再来说说太平军,他们真的是四处打仗,不是在战场上拼杀,就是在赶往战场的路上。他们面对的敌人也是五花八门,有八旗兵、绿营兵,还有湘军、淮军、楚军这些地方军队,甚至连英法联军、洋枪队这些外国势力,以及地主组织的团练武装都加入了战斗。
同时跟好几路清军打仗,就意味着没法把全部兵力都集中起来,跟其中任何一路清军的主力硬碰硬。要是没了长江的控制权,那太平天军可就耗不起了。清军要是死守阵地,太平军就没法快速打赢,这样一来,最后肯定得输。
要想破解围点打援的战术,其实有不少招数可用,但太平天国偏偏挑中了“内外同时进攻”这一招。可问题是,他们没有强大的水上军队,也没有那种厉害的西洋大炮来帮忙。这样一来,这个战术从一开始就显得不太靠谱,很难成功。
另外,太平天国实行的那个封地制度真的挺糟糕的。那些诸侯王啊,谁也不愿意为了别人去拼命,让自己的兵马受到损失,而自己啥实惠都捞不着。所以啊,他们经常是看到别人有难也不伸援手,或者打仗时根本不出全力。
石达开没伸手帮林启荣,结果九江就失守了。再看陈玉成,他排挤韦俊,导致枞阳这块地方也丢了。还有李秀成,他没去救安庆,结果陈玉成在庐州也打了败仗。另外,陈坤书和黄子隆也没去支援苏州,这样一来,李秀成心心念念的苏福省也保不住了。
胡林翼和曾国藩对太平天国的软肋心里头明镜似的,所以他们铁了心要用围点打援这一招。他们琢磨着,太平军肯定会拼了命保护自己的地盘,这样一来,就得跟湘军硬碰硬,一来二去,太平军自己的兵力也就慢慢被耗光了。
那么,太平天国要咋样才能打破僵局,找到一条正确的路走呢?咱们看看历史上的那些战争,要是从打仗的角度来看,有时候懂得舍弃,说不定还真能行得通。
要说该舍弃啥?答案就是南京,换句话说,就是不再死守太平天国的都城,而是把战斗的舞台挪到清朝的地盘上,从外线发动攻击,这样一来,就能扭转局势,从被动变为主动。
为啥太平天国会丢掉南京呢?咱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瞅瞅,要想在江南这块地界站稳脚跟,有几个地方那是非得捏在手里不可的,可太平天国愣是没占到一个。你得明白,对于一个想在江南立足的政权来说,关键的地盘就如同生命线,得紧紧抓牢。但太平天国呢,偏偏就没能拿下那些个要害之地。这些地方要是到手了,那他们站稳脚跟的可能性可就大多了。可惜啊,历史就是这么个走向,太平天国没把握住机会,最终南京也没能守住。
在西面战场上,咱们最少也得守住襄樊和武昌,要是能再拿下四川那就更棒了。一旦有了四川和汉中,那荆州和襄阳就成了咱们的中坚地带。至于东面,江淮地区是一定得有的,就算拿不下淮北,淮南也绝对不能丢。
为啥南朝的宋、齐、梁,还有之前的东晋,能和北方的势力打个平手,你来我往的?可到了南朝的陈,明明也有不少厉害的皇帝,却只能干等着形势恶化呢?这背后的原因,说白了就是侯景之乱后,南朝丢了荆襄和江淮这两块宝地。这样一来,江北那边直接就成了前线,剩下的只有被破坏得差不多的三吴地区了。想当初,南朝有了荆襄和江淮作为屏障,那跟北方的对抗可是相当有底气的。这两个地方,地势险要,资源丰富,简直是战略上的宝地。可侯景之乱一来,这些地方就被北方给占了,南朝的防线也就跟着垮了。到了南朝陈的时候,皇帝们虽然英明,但无奈家底已经被掏空了。江北那边已经没了屏障,敌人随时可能打过来。三吴地区虽然也是富庶之地,但经过战乱,已经是元气大伤,再也支撑不起大规模的战争了。所以啊,南朝陈虽然也有英明的帝王,但失去了荆襄和江淮这两块战略要地,就只能被动挨打了。这也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想强大,不仅要有英明的领导,还得有稳固的领土和强大的实力作为支撑啊。
说起太平天国那会儿,情况真是一塌糊涂,比一千多年前南朝的陈朝还要惨。咱们先不说陈武帝、陈文帝、陈宣帝这些君主比洪秀全有多睿智英明,单看地盘大小,太平天国就比陈朝小了一大截。
南朝陈那个时候,掌控着江浙一带,咱们平时说的三吴地区就是那儿。还有湖南、江西呢,虽然这些地方发展得不算太好。另外,岭南和中南半岛的一些地方,也属于南朝陈的势力范围,不过基本上可以说是没怎么开发过。
说起太平天国,那时候可真是四面楚歌,几乎没有哪个城池能躲过清军的围追堵截。就算后来李秀成挺厉害,打下了江浙那片地方,可问题也来了,他对下面的管控力实在不强,根基就像是浮萍一样,浅得很。
南朝陈那会儿,日子其实比太平天国好过得多,但说白了,也是命悬一线,迟早的事。南朝陈能不能撑下去,还有能撑多久,这得看北边那几家啥时候能把自己家里的事儿摆平。是北周呢,还是北齐,又或者说是那个从老东家江山手里抢过地盘的隋朝。
说起来,南朝的陈都已经不行了,那处境更艰难的太平天国又能好到哪里去呢?不过话又说回来,太平天国也不是完全没有活路。他们要是当时能放弃南京,换个策略,往陕甘那边转移,说不定还能找到一线生机呢。
湘军采用了一种包围据点再引诱援军的战术,他们在攻打武昌、九江和安庆这些地方时,都硬扛了近两年的时间,这是一场场漫长的拉锯战。为啥能这么坚持呢?关键就在于太平天国把都城设在了南京,这样一来,胡林翼的计划才能如愿以偿地实现。
要是太平天国从南京撤走,跑到陕甘那边去了,那胡林翼再围着那地方打援军就没啥用了。清朝那边也不会让湘军这么做,因为这不光得花大堆粮食和军饷,关键是还挡不住太平天国继续壮大。
说起关中这块宝地,湘军那是插不上手的。太平军的主要对手换成了八旗和绿营,这样一来,他们打仗可就轻松多了。关中这地方,地形那叫一个险峻,周围关隘密布,简直就是天然屏障,给太平军提供了宝贵的休整时间。
另外,太平天国高层改变了主要战斗策略,这样一来,他们就能腾出很多战斗力强的部队。因为清朝把主要注意力都放在了西北地区,所以驻守在武昌、九江、安庆以及江浙一带的太平军将士,就能更加自由地行动,不再局限于一小块地方。他们会从不同方向发动攻击,进一步扩大战役的成果。
现在,太平天国可以学学以前的刘邦那一套,通过封王的方式来拉拢手下的将领们,让他们打仗更有劲头。比如说,韦俊在武昌那边,就可以封他为楚王;李秀成在江浙地区呢,就劝他往北边打江淮,成功了的话就封他为彭城王;还有陈玉成,让他去攻打淮北和山东,胜利了就封他为齐王;林启荣呢,就负责江西和皖南这一带,干好了就封他为淮南王。
石达开决定离开原地,去更远的地方闯荡,他心里盘算着要拿下四川。于是,他索性自称蜀王,还放出话来,说要是把四川给他,他就能替太平天国守住西南那片地界,保证陕甘的后路稳稳当当的。
只要给足奖赏,总有人愿意挺身而出。想想李秀成、陈玉成、韦俊、林启荣、石达开这些人,要是激励得当,他们说不定能发挥出像韩信、彭越、英布那样的厉害本事,帮着太平天国把大事给办成。
其实,要想达到那样的成就,有个必要条件得说说,那就是洪秀全得像刘邦那样,懂得战略变通。他得既能攻占地盘,拿下江山,又能搞定那些不是自家血脉的诸侯王,也就是得会用别人的力量来增强自己,最终把他们都摆平。
#百家说史品书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