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冬,我由经济日报调任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
当此时也,已经57岁半。
年近六旬,干不了几天了。
所以我明白,海外版的希望,还得寄托在年轻人身上。
正因此,对年轻人另眼相看,重点培养,格外重视。
要培养年轻人,首先得发现年轻人。
在哪些地方可以发现好苗子呢?
一个重要场合是每日晨会。
报纸是24小时才出一次的新闻纸,时效非常重要。
倘若刊登的全是些老掉牙的东西,读者怎会买账?
怎样才能抓到鲜活新闻呢?
我到海外版后,实行了每日晨会制度。
每天清晨9点,由总编辑主持召开晨会。
参加人员,总编室值班主任,各部门负责人。
晨会内容,分为三项,
一是通信息。
各部门将24小时内获取的信息,作一汇报。
二是出题目。
大家出主意,根据这些信息,抓哪些报道。
三是抓落实。
落实有两层含义,一是检查昨天落实情况如何。
二是总编辑定下今天题目,分派大家分头落实。
晨会一大特点是,除上述人员外,欢迎年轻人参加。
不但报社年轻记者编辑可以参加,实习生也可参加。
不但参加,而且发言,任何内容,皆可提建议。
通信息环节。部门负责人说完,年轻人可以补充,
我认为还有哪些信息,值得我们重视?
出主意环节,年轻人也可以主动发言,
根据今天信息,可以抓一些什么报道?
这就给年轻人一个充分展示才干的舞台。
有的年轻人,搜集信息挺认真,琢磨选题动脑筋,
到了晨会,主动发言,侃侃而谈,一鸣惊人!
晨会没开多久,我便记住了一些年轻人的名字。
杨凯,李智勇,陈振凯,熊建,王明峰……
这些人,在晨会中很快表现出锐气和才华,
后来大都得到重用,到了比较重要的岗位。
发现年轻人,还得给机会。
到海外版第二年春,两会刚刚结束,
应成都市之邀,由我带队,去采写一组重头报道。
带了三位年轻人,李智勇,熊建,贺勇,
每天如何采访,回来怎么写作……我都手把手认真教。
除了由我执笔带着贺勇撰写《安逸成都》外,
《山水成都》、《神秘成都》由熊建、李智勇单独执笔,
刊出以后,报社内外,反响良好。
与此同时,我们还推出一个特色栏目《微观中国》,
这又是年轻人大显身手的一方舞台。
记得专栏第一篇,就由一位年轻记者采写。
春节前夕,家住河南的王明峰向我请假,回家探亲,
我说好呀,不过,还得捎带手再干一件事情,
请你跟随随一家农民工,一起回老家过年。
回来以后,采写长篇纪实通讯《跟随农民工回家过年》,
春节过后没几天,一篇七千字的稿子,摆到我桌前!
写得相当好,很真实,很真诚,很感人!
我稍做调整,将过于真实的描写作了处理(如今想来,是我保守了)。
然后,请编辑部版面做得最漂亮的年轻编辑任涛精心设计版面。
几天后,《微观中国》隆重推出彩色版《跟随农民工回家过年》。
社内社外,反响非常强烈!
不但读者纷纷叫好,隔壁(人民日报大院)也引来一番议论。
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年轻记者,竟然写出七八千字的整版文章!
这在人民日报,是从来没有过的!
然而在海外版,竟然圆满实现了!
此后,年轻记者积极性极大调动起来,纷纷请缨,
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生动鲜活,有分量有特色的稿件:
(以下文章,点击可读)
我在工地当民工
我在井下“当”矿工
在新疆采棉花的日子
跟着“麦客”去收麦
我在临终关怀医院当义工
桂红带我走近殡葬工
我在海航当空姐
……
那段日子,海外版每周都会刊出一篇《微观中国》,
一时间蔚为壮观,形成小小热潮!
海外版年轻人在深入采访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逐渐成长起来,成熟起来。
年轻人干得不错,怎么给予鼓励呢?
除口头表扬外,还得来点实际的。
我到海外版后,搞了一个“总编辑奖”,
我的办法,非常简单。
清晨9点,到报社后,我会将报纸展开,浏览一遍。
看到好稿,边上划一颗星,或者两颗、三颗,直至五颗星。
版面也是一样,从一星到五星,分出五个档次。
当天上午,总编室将总编辑奖张贴到一楼大厅,
编辑记者吃饭路过,纷纷驻足观看,议论。
获星者,每星奖励100元,五颗星,500元。
每周兑现一次,到财务处领取。
这样做,对于能干肯干的年轻人,颇有激励作用。
《微观中国》第一篇稿子《跟随农民工回家过年》,
年轻记者王明峰,获五颗星!
年轻编辑任涛,也因版面精彩而获五颗星!
单是一篇文章,就奖了1000元!
此后,《微观中国》稿件,几乎都获四颗、五颗星。
这是对年轻记者不怕苦不怕累精神的鼓励,
也表达总编辑对这个栏目的一种倡导和支持。
老詹到海外版后,与年轻人相处越来越融洽。
我感觉自己每天生活在一个激情燃烧的集体中,
快过春节了,很想同年轻人谈谈心。
于是,请办公室安排,在报社不远处,找了一家宾馆,
一间大厅,数张小桌,摆上瓜子糖果,各种小吃。
晚上八点,年轻人陆续到来,
嘻嘻哈哈,说说笑笑,
与总编辑开了一个轻松热烈的新春恳谈会。
恳谈会上,年轻人畅所欲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需要总编辑回答的,老詹必须当场作答。
记得有年轻人谈自己多年进步不大的烦恼。
问,老詹,你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人呀?
我说很简单呀,四个字,能干,肯干!
还有年轻人谈到了自己的焦虑、苦恼,谈人生的大幸福、小幸福。
我也很坦率地谈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自己过去和现在的苦恼,
以及我对海外版年轻人的期望……
恳谈会气氛十分热烈,相当坦诚。
老詹热得只穿一件衬衣,好久没有这样激动了!
不少年轻人感慨,同总编辑谈心,心与心靠得更拢了,
今后干活也更来劲,更有奔头了。
最后,还是讲几个小故事吧。
老詹退休那天,人民日报社召开干部大会。
总编辑吴恒权宣读中央决定:詹国枢同志不再担任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
宣读完毕,照例,由离职者和新上任者发表离职及就职讲话。
老詹发言完毕,坐下未久,手机“呜呜”震动,
悄悄拿起,屏幕显示,一位年轻编辑发来短信:
詹总,感谢三年对我的教导和培养,做人,做事,养心。言传身教,如长辈之对子侄,温勉有加,无以为报,此际也道一声“感恩”……
干部大会结束,回到办公室,正清理杂物,准备搬家,
一位部主任打来电话,詹总,看人民网博客了吗?某某写的,说的您呢。
我说还没看呢!于是,立即打开,
题目是《真人詹总》,博文写道:
今天下午开大会,詹总发言,我坐在比较远的地方,以至于有些看不清,但意识里詹总的形象一直很清楚,那就是真人一位……
2007年初,当时海外版门口的小食堂还没拆。时为光棍的我,每天晚饭都是在那里招呼。
有一天,我打了饭刚坐下,就看见詹总进来了,他像回家一样轻车熟路,拿个托盘,打了俩菜,拽出凳子,筷子一竖,开吃起来!
我正琢磨着是不是要打个招呼,詹总站起来接电话了。夕阳之下,一手抄兜,身子倍挺……
博文继续写道:
很多人都知道詹总和他爱人非常恩爱。我有一次去詹总办公室,敲了一下门就走了进去,
走了一半,听见詹总在讲电话,唉,不想听也得听了。具体什么话记不清了,
大概是说“今天天气这么好,你也出去走走嘛”,“别老在家待着呀”。语气轻轻的,柔柔的……
博文最后写道:
詹总对报纸的改革,我有幸参与其中。当民工、下矿井、去成都、做巡警……
一篇寻常文字,朴实无华。
一如作者,一位性格内向、平日与老詹交往不多的小伙子。
博客后面,跟帖不少。
曾打过交道的人民日报驻陕西分社社长留言:
真汉子,硬汉子,好汉子,老詹也!

新春佳节,与年轻人一起拔河 。摄影 许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