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何圈禁老十三10年?只怪邬思道露算一事,走了一步臭棋

曹米说娱乐 2025-03-07 12:03:56

既然来了,不妨点个关注再走!

文章观点立足于《雍正王朝》,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

《百官行述》事件过后,本以为会迎来一段和平期。

不曾想,太子给任伯安写的一封信,被老八秘密送到康熙手里。

信中,不仅记录着太子和任伯安的交易,同时还有老十三那些见不得人的事。

即擅自让年羹尧带兵屠了江夏镇,还暗中杀害郑春华。

太子胤礽得知消息心如死灰,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带兵谋反。

只可惜,他面对的是康熙,年轻时就能干掉鳌拜的人,拿捏不成器的儿子还不是小菜一碟。

最终,胤礽第二次被废,老十三也受到牵连。

大殿上,康熙连说话的机会都没给老十三,直接让人把他关押到宗人府。

而这一关押,就是整整十年......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去世,临终前告诉老四:

十三阿哥性情中人,他的心是光明的、重情义,可惜他不会权变、嫉恶如仇,朕圈禁他十年,就是害怕他一时冲动闯下大祸,把你(老四)给牵连进去。

有了这十年的教训,想他会成熟起来,可以做你的好帮手。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康熙的言辞很好地解释了,他为何要圈禁老十三十年。

但,若是仔细分析《雍正王朝》的剧情,还有另外一层因素。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01

《百官行述》这件事情,老四和邬思道的安排很圆满,给老八他们是这样解释的:

有人暗中和任伯安勾结,想利用《百官行述》掀起一场政潮,十三弟主管刑部,得知此事之后,为了不泄露机密就下了一道手谕,密令进京述职的四川提督年羹尧,利用上京之机顺途捕拿,查抄这几箱东西。

不料,任伯安竟敢勾结淮安营的官兵拒捕,年羹尧出于无奈,这才将他们依法剿灭。

康熙召见年羹尧问话,想必老四也提前打好了招呼,等于说此事过去了,老十三也没有被牵扯。

但,老四愿意就这样过去吗?自然不愿意,他想要搞倒太子。

年羹尧面见康熙时,老四就想让他和盘托出,最后被邬思道阻止。

理由是:

康熙最厌恶的就是兄弟相残、相互陷害,一旦老四这样做,必然会上康熙的黑名单。

当时,老四听了邬思道的话没有动手,可暗地里小动作却不断。

默许高福和老八的门人接近,然后,找一个合适的机会把“那封留下来的信”送到老八手里。

如此一来,既可以搞倒太子,又可以摆脱自己的关系。

老十三无意间发现高福形迹可疑,还把事情透露给老四,还让他把“那封信”给烧了。

老四却不肯,因为一旦烧掉,就没有了扳倒太子的证据。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邬思道才知晓高福这一颗棋子,悄悄把信给了他,让他再转交给老八的门人。

信经过老八的手,很快就到了康熙那里。

康熙龙颜大怒,直接废了太子,并把老十三圈禁起来,也就有了上述提到的故事。

02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疑惑,事情不是很顺利吗?为何说邬思道算漏了、老四走错了。

邬思道让高福把信给老八时,目的是什么,是想让他活下来。

虽然高福的事情是老四默许,但碍于老十三的面子,他依然不会有好下场。

在邬思道看来,只要把信交到老八手里,高福就有活命的机会。

为什么?

想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明白一个基调,在邬思道眼里老十三是可以“被牺牲”的。

还记得太子与郑春华一起“学英语”,被康熙发现那件事嘛。

当时,胤礽直接去找老四求救,可邬思道却不让老四与他接触,因为一接触就会被康熙猜忌。

最后,他却让老十三去见对方,很显然在邬思道心里老四是帅,而老十三是车。

也就是说,信只要交到康熙手里,老十三一定会受牵连。

关键问题是,如何把老四的损失降到最低,这才是邬思道考虑的。

言归正传,康熙收到信后,肯定会一级一级的追查下去。

高福与老八接触的事情,也必然会被发现,那么问题就来了。

此事是老四默许的,还是老四不知道呢?

不杀高福,康熙最多是怀疑,杀了高福的确会一了百了,但也会坐实老四心虚。

这便是邬思道心中的剧本,也是他向高福承诺“活命”的底气。

但,老四能看到这一层吗?很显然不能,邬思道刚好算漏了这一层因素。

事情发生后,他心里那个害怕呀,害怕就容易走错路。

夜晚,派高毋庸去高福房里,一碗毒药送走了他......

整部《雍正王朝》,康熙、邬思道是最智慧的两个人,能够看穿一切。

高福被灭口后,二人其实都看清了老四的真面目,但又有所不同,也造就了老十三的结局。

03

邬思道的立场是,保住老四这一个帅就足够了。

康熙所站的高度比邬思道则要高三层楼,他是一个国家的帝王,也是一个父亲。

邬思道能看透康熙的帝王之心,却看不清他作为一个父亲的想法。

结合康熙临终前的遗言来看,很早以前老十三就是他最欣赏的儿子,真性情、重道义。

也最想成为的样子,奈何却不能成为,不得不接受孤家寡人的无奈。

所以也才会安排给太子,辅佐他治理天下,关键时刻一锤定音。

只可惜,太子胤礽“苟不住”,最后败的体无完肤。

太子没了,必须要为国家选一位储君,老十三依然是未来辅佐君王的重臣。

不过,真性情、重道义很好,不懂权变却是朝堂大忌。

康熙要用圈禁这种手段让老十三成长,将真性情圈禁在内心,只有这样才能在朝堂上生存。

除此之外,康熙此举还有敲打老四的意思。

告诉老四,不能为了夺嫡坑兄害弟,没了老十三,你将缺少一个大助力,要善待自己的兄弟。

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老四登基后必然会放老十三出来,这个时候兄弟俩也会一笑泯恩仇。

什么仇?自然是那一封信。

老十三那么聪明的一个人,难道看不出来“老四的阴险”,自然能看出来。

若康熙不囚禁老十三,他与老四的关系必然会恶化,到时老四想要继承天下将难上加难。

这不是康熙想要看到的,所以才变相给老四一个机会,一个与老十三重归于好的机会。

十年的磨砺,让老十三懂得许多事情,该隐忍就得隐忍、该装就得装,最终成为康熙希望他成为的样子。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欢迎在文章的下方留言。

0 阅读:188

曹米说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