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来了,不妨点个关注再走!
文章观点立足于《雍正王朝》,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
在《雍正王朝》中有这样一幕:
热河狩猎时,太子胤礽因与小妈晚上一起学英语被康熙抓住,之后凌甫带兵包围八大山庄准备造反。
康熙临危不惧平定叛乱,并胤礽被废除太子之位,作为太子的老师王掞必然也有责任。

然而,回京之后商议此事时,王掞骂尽皇子、百官,甚至还包括康熙。
最后,他却仅仅是被“搀了出去”,没有受到处罚,为何?
仔细分析这一幕,就会发现明白,不过是康熙与王掞演的一场戏而已。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其中的故事。
01
封建王朝时期,无论任何人敢造反都是大罪,即便皇子也不例外,相关之人也会受到牵连。
王掞作为太子的老师,第一个跑不了,但,你看看康熙皇帝是怎么对他的。
从热河返京时,文武百官都在城门口跪迎康熙,康熙却把王掞叫上自己的座驾,带着他一同回了宫。
一个废太子的老师,而且还要起兵造反,王掞凭什么有这样的待遇。

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康熙要与他秘密商量一些事情,这件事情需要两人打配合。
什么事情呢?自然是找出“幕后真凶”。
热河狩猎期间,太子胤礽有两条罪,一件就是私会自己的小妈郑春华,一件就是让凌甫带兵包围八大山庄造反。
在康熙眼中,太子私会郑春华根本不算大事,后面也就不了了之了。
最大的罪过就是带兵包围八大山庄,可后来发现,调兵的手令居然是人伪造的。
是谁伪造的呢?站在上帝视角,我们知道是老八、老十四所为,可康熙不知道啊!
当时,也没有任何可以切入的线索,唯一的办法就是引蛇出洞。
“幕后之人”伪造调兵手令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扳倒太子,这样他就可以上位。
康熙干脆就来一招将计就计,到最后谁成了最大的受益者,那么谁就是这个“幕后之人”。

废除太子是康熙的目的吗?不是,只是一个手段、过程而已。
因此,直接废除太子肯定不行,这样就无法挽回了,需要演一场戏。
既要让废除太子顺理成章,事后又可以复立,在这样的情况下,王掞就比较重要了。
作为太子的老师,王掞的能力怎么样不好说,但对太子绝对是真心的。
为了他,敢和百官翻脸,敢和康熙硬刚,而康熙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
接下来,咱们就来看看这一场好戏!
02
从热河回到京城的第二天,康熙就召开高层会议,准备废除太子之位。
就在这个时候,王掞立马站了出来,要给太子说几句好话。

康熙的态度很奇怪,直言不想听王掞说话,言辞间却不吝溢美之词,都是夸奖他的话。
你是一个正人君子,为了辅导太子,数十年呕心沥血,朕一直心存感激......作为师傅,你尽了责......无奈所琢非玉,难成大器,你也不要过于伤心。
王掞是怎么回答的?
今日老臣冒死进言,皇上鉴纳,老臣要说,皇上不鉴纳,老臣还要说,倘若皇上不许老臣开口,臣就撞死在金阶,到九泉之下向列祖列宗去说。
到这里目的就很明显了,既然不想听人家说话,为何又夸奖一番,还说王掞无罪。
王掞也知道,自己是废太子的老师,如果不摆出强硬的态度,之后肯定会有人打断自己的话。
总的来说,康熙、王掞二人就只有一个目的——那谁谁谁(文武百官),过会我们俩要唱一出双簧,你们都不要打岔,看我俩表演。

铺垫已经打好,好戏也该开场了,王掞上来就开始喷,喷百官、喷皇子、喷皇帝,一个“活口”都没有放过。
太子虽有错,错不在于太子一人,太子虽有过,过不至于废黜。
皇上适才说太子不尽职,我请问自从太子辅政以来,六部公卿有几位大人尽职辅佐太子善为谋政。
皇上说太子不修德,上书房几位重臣都有匡正得失的职责,佟国维,马齐,张廷玉,几时对太子赞善匡失。
诸位皇子除一二位辅助太子理政,其余的各位阿哥,谁不是各自为政,阴为绊阻,甚至还有暗中魇镇者。
这些话什么意思呢?太子有错不假,但不是他自己的错,大家伙都有错。
百官不辅佐,叫人家怎么理政;皇子使绊子,叫人家怎么理政;皇帝你不管,叫你儿子怎么理政。
这些话有什么用?这就是未来复立太子的基础,毕竟错是大家犯下的,凭什么让太子一个人承担。
如此一来,今天康熙心情不好,可以废了太子。明天突然心情好了,也可以找个理由复立太子,进退有据合情合理。
说到这里,剧本已经已经完了,该康熙出场收尾。

结果,王掞这老家伙戏精上身,直接把康熙摘出来骂了一顿。
时至今日,将所有的过失归于太子一身,这是不教而诛,不但不能服天下臣民之心,而且对满朝文武百官怎么交代呀,也难以对列祖列宗在天之灵。
皇上,您不能这样对待战战兢兢三十几年的太子啊!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你这个当爹的不教育儿子,儿子青春期叛逆,你反过来要惩罚他,哪有这样的理。
人家辛辛苦苦给你打了三年的功,小妈也侍奉的很周到,你怎么说翻脸就翻脸。
戏演过了,康熙也得配合,先承认自己有错,再反问王掞“你又该当何罪”。
王掞也是头铁,既然要以一死谢罪,还要拿全家人的性命做担保。

可能康熙也没料到这个家伙不按剧本走,一时间竟无言以对,关键时刻还得是张廷玉。
他可是第一个知道“调兵手令”是假的,自然能猜得戏演到何种程度最好,赶紧站出来反驳。
王师傅,你以一死博取忠名,却把一个杀忠心的罪名强加在皇上的头上,难道,这就是圣人教你的忠恕之道吗?
言外之意就是告诉王主演,你的戏演过了,要注意怎么收尾,接下来配合我一下。
王掞的CPU快速运转,听出张廷玉话里话外的意思,也就不刚了,借着刚才的话题收尾。
这,这,这,这老臣确未想到,可是如果我不死,又怎么能对得起太子啊?(王掞)
你死了,岂不更加有伤皇上的圣德之名,你岂不更陷太子于不忠不孝之地吗?(张廷玉)
卡,戏到这里就完了,王掞不用死了,皇帝也不用因为演戏损害名誉。
康熙也害怕王掞继续上头,赶紧让人把他给搀出去。
来呀,把王掞送回家去......
至此,康熙和王掞的戏演完了,该做正事了。
03
想要揪出幕后之人,就必须要先废除太早,所以下的第一道圣旨就是:
张廷玉,明天代朕去天坛,宣读废黜太子胤礽的诏书,告祭天地。
太子废除已成定局,但幕后之人不会主动出来,必须要给点甜头尝一尝。

所以,这第二道圣旨就是甜头,就是钓鱼用的鱼饵:
佟国维,再拟一道谕旨,速寄各省督抚,昭告天下,朕要在诸皇子中另择新太子,地方二品以上官员,在京四品以上官员,都可以择贤举荐。
康熙为何要选佟国维呢?也很有深意。
还记得回京时,康熙把王掞搀扶到御驾上那一幕吗?刚好佟国维就在现场。
不妨大胆猜一下,是不是康熙有意在提醒佟国维。
接下来我要和王掞演一出戏,你一定要看明白背后的意思。
因为戏演完之后,就该你上场了,到时候你得懂我,不能给我掉链子。
是个人都懂,陷害太子的人肯定是皇子,不是皇子怎么上位,皇位不可能传给外人吧。

康熙不可能杀儿子,更不愿意把事情闹大,毕竟家丑不可外扬。
佟国维懂康熙,康熙也知道佟国维懂他,更知道他洞察朝廷百官。
唯有借助这个人的力量,才能揪出幕后之人,还能在不知不觉间“除掉”。
这个“除掉”自然不是直接杀了,而是找出来,直接给红牌踢出局,同时又不把事情闹得太大。
言归正传,很快百官推举太子的事情就开始了,康熙也适时找到佟国维谈话。
这一幕何其相似,有没有康熙让王掞上马车的感觉。
很快投票结束,八阿哥当选第一,佟国维却和康熙当场干了一架,最后投票不了了之。
这一幕又何其相似,有没有王掞与康熙在朝堂上演戏的感觉。
事情到这里基本就结束了,因为幕后之人找了出来,他就是老八。

最终,八阿哥没能当上太子,还被直接取消当太子的资格。
戏演完了,太子之位也该复立了,不久胤礽重新成为太子。
事情没有闹大,也没有成为丑闻,剧本完全按照康熙的设想走的。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欢迎在文章的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