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医生听说采用恐艾心理干预方法能够促使恐艾人群稳定持续的进步,便对我们使用的方法非常感兴趣。他们特别苦恼每次都给前来咨询的艾滋病恐惧人群阐明了不会导致艾滋病感染,但是前来的咨询者却并没有把医生给的结论听进去,依旧试图反复让医生给其行为具体的每一个节点尽可能细致的分析,以图缓解其焦虑动力。
另一部分恐友可能在得到医生结论后放松了一个下午或者几天时间,但是其大脑里的“万一”念头又开始不受控制的出现,便担心医生对他的情况掌握的还不够全面,对他的评估会不会不客观,甚至有的恐友会怀疑医生只是为了安慰他一下,可能连他提出的问题都没有认真看看。可能恐友自身也不想去怀疑医生,但是为什么还会出现强迫对抗的念头呢,其实原因很好阐明,就是没有建立足够的咨访关系,从而没有办法产生足够的安全信号。
恐艾干预是教恐友们方法而非结论
咨访关系是衡量是否可以跟着这位老师彻底走出恐艾症的重要标准,在网络上,彼此不熟悉,建立足够的了解信任还是非常难,心理学上有一个词语叫做“屏幕阻隔效应”,电子设备触发潜意识的心理防御将会变得更大,也就是说相对于能够面对面沟通,网络上隔着屏幕的沟通获得的安全信号相对弱一些,尤其是在网络上甚至连对方长相和真实信息都没有办法掌握了解,便会变成恐友们在试图自主建立安全通道时的困惑,因为恐友所需要建立的安全构架,是基于这位医生老师或志愿者,如果对方是一个虚拟身份,漂浮于空中,没有办法落地,恐友自然也不会觉得内心会踏实。也就是说在网络上随意问几个简单的HIV相关问题是可以,但是要建立到足够脱恐安全信号那是需要更深层更稳定的关系了。
相对于文字交流的缓慢和对神经刺激较弱,声音图示化带来的正向刺激将会更明显一些,尤其是在面对面交流的时候,恐艾心理干预的有效性便能够得到更好的体现。按照《临床心理科学》最新研究,多感官整合效应可以促使双方的关系变得更加的稳定,比如镜像神经元激活度差异,面询时双方镜像神经元活动同步性比文字咨询高37%;嗅觉信息处理,人类能通过汗液中的化学信息素感知对方压力水平(检测精度达68%);触觉补偿机制,小于1.5米的非接触性触觉共情,更有利于强化语言沟通干预的效果。
通过数据可以更加了解恐友当下
按照空间锚定效应来说,海马体空间的记忆编码是固定咨询室环境可使记忆提取效率提升42%,增进沟通效果。而物理边界效应方面,真实空间分离咨询内外世界的认知负荷降低19%。心理防御机制是恐艾心理干预过程中的难点,不是说恐艾的咨询者对老师们不够信任,而是其成长史中逐步形成的防御机制占据了很大的影响因素。防御机制越强,其对老师们讲解的恐艾干预技巧方法的接纳度相对也就越低。
刚才提到的网络屏幕隔离效应,电子设备触发潜意识的心理防御,让安全感下降28%。在虚拟环境中,咨访关系建立障碍会非常明显,在建立治疗联盟形成速度上,网络咨询达到有效联盟需8.3次,而面询组仅5.7次。另外在咨询脱落率上也有极大的差异,网络上咨询很难建立彼此的信任感。相对来说,如果能够选择面询,还请尽量选择面询,如果各方面条件不合适,便建议尽可能选择视频或电话交流,无论如何单纯的文字简单交流没有办法起到一个决定性的干预能力,仅仅给恐艾来访者提供结论式的安慰输出。
而在进行恐艾干预方面,中心采用的是系统性的干预方案。可能很多人认为恐艾心理干预就是简单的将他的行为分析一下有没有风险,没有风险就给对方做保证,然后让他尽可能远离网络搜索就行了,这样认为是非常不科学的。
提着有艾滋病三个字的包到处走也是暴露
以张老师进行恐艾干预为例,在第一次进行沟通的时候,有一个破冰的环节,称之为预备会谈,以建立初步关系为目的,老师会简单的介绍下自己,然后请咨询者大概讲一下其是否存在着既往恐艾史,从第一次恐艾到现在是一个怎么变化的状态和生活。在沟通过程中基本每5分钟需要确认理解,每4次咨询进行总结评估,每10次转为混合型咨询。前期会有个案评估期(1-3次),主要是面询建立基础联盟关系,中期会有干预工作期(4-12次),主要在于让恐艾人群意识到潜意识对自身的影响,以及去解决认知方面的误区。后期主要是巩固期,会设置一些暴露的方式增加恐艾人群被某一些敏感点的耐受能力,以至于在离开老师几个月的持续帮助后,不会再轻而易举的因为外物刺激,又陷入到过往的波动期之中。
另外针对持续性的恐艾来访者,都会建议做一些心理量表作为辅助道具来参考,比如说常见的是SAS,SDS和SCL-90量表,复杂的是MMPI量表,如果在沟通的过程中,判断出其可能存在着PTSD的话,可以采用CAPS评分系统等。综合来说,采用系统化模块的恐艾干预模式,给恐友构建脱恐的几大模型,哪几块不是特别理解,就强化某一块,而不是像现在在网络上咨询的恐艾滋病的恐友们,是完全按照自己的疑问而让对方进行解答,所有的疑问把其带入到脱恐模块中,都能找到具体的位置,恐友大概明白自己欠缺的部分在哪里,针对性的去干预解决,那么恐艾干预咨询有效率可从51%提升至84%。
对恐友进行心理评估才会更了解他
虽然相对于面询视频,网络沟通的效果相对会弱一些,但是也不能完全否定网络咨询的便捷性,很多恐艾恐友总觉得在网络上获得不了帮助,其实不尽然,根本性的问题就是双方彼此不了解,交流的时间极其有限。如双方交流的时间在一个小时以上(文字交流不算,必须是语音即时一对一的交流),会发现对我们的影响远远大于几句毫无感染力的文字。
换句话说,现在短视频火的无边无际,其实也是大家对于图象信息的处理接纳远远大于文字。话归原题,无论对于有恐艾滋病心理的朋友们,还是想要踏踏实实为该群体进行服务的志愿者,都希望大家能记住,恐艾咨询的效果=专业能力×关系质量×适宜技术×个体准备度,在持续足够时间的作用下,四要素的系统性提升,即便在网络环境中也能让咨询者获得较好的改善。无论您在哪里,我们都是您脱恐背后最坚实的靠山,恐艾中心祝您早日脱恐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