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网络上筛选科学艾滋病防治知识用以消除恐艾心理

恐艾干预心理 2025-04-18 21:38:00

陈老师最近经常接到恐友说他们不知道怎么利用网络和专业的知识脱恐,因为网络上的知识太混乱了,陈老师在疾控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二十余年了,想给恐友们分享一些切身的经验。

一、如何筛选和判断正确的艾滋病信息?

优先选择权威来源

1、国际/国家官方机构:世界卫生组织(WHO)、中国疾控中心(CDC)、美国CDC、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等官网发布的指南和数据。

2、正规医疗机构:三甲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的官方网站或科普文章。

3、学术研究:艾滋病学术交流大会展示论文成果,或者PubMed、中国知网等平台的同行评审论文。

2025年防艾大会在珠海如期召开

警惕虚假信息的特征

1、绝对化表述:如对提问的恐友还不是非常了解,就给恐友进行“绝对不会感染”“100%没问题”等不符合医学常识的说法,任何回复一定要建立在来访者有足够了解的情况下再给与中肯客观的回复,了解越多,回复越客观。

2、煽动恐慌或误导:如夸大日常接触(握手、共餐)的感染风险,或网络上一些没有验证的艾滋病相关故事,如日常生活莫名就感染,或者是娶了一个越南媳妇导致全家三代感染。

3、过时信息:艾滋病研究进展快,注意发布时间(如2010年前的指南可能已不适用)。恐艾心理的干预方法忽略时间限制,但是如果是艾滋病防治信息,陈老师认为应该以最新的为主。

验证信息的逻辑性

1、 艾滋病传播途径明确: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任何脱离这三条途径的感染案例都需警惕,谨防是网络上来源不明的谣言。

2、窗口期问题:现代检测技术(四代试剂)的窗口期通常为2-6周,超过3个月阴性可完全排除感染(医学没有100%,医学上的完全即99.999%以上)。

防艾既要从艾滋病知识也要从心理干预出发

二、如何识别专业的艾滋病防治工作者?

资质认证

医生:具备执业医师资格,尤其在感染科、皮肤性病科或公共卫生领域。

疾控人员:在疾控中心(CDC)工作,参与艾滋病防控项目,像陈老师本人就在四川乐山疾控中心工作。

心理咨询师:具备艾滋病防治相关心理干预经验(可通过机构官网查询背景),这类咨询师对艾滋病感染者和少数群体友好,并且掌握恐艾干预的核心框架结构,会按照框架给恐友脱恐中制定详细的计划,而不是陪聊或者利用基础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存安慰

三、如何通过网络获取“安全信号”并避免过度依赖?

1、正确理解检测结果

高危行为后完成科学检测(窗口期后),阴性结果即可排除感染,无需反复检测。避免“恐艾式检测”:部分人会因焦虑反复检测,反而强化恐惧,此时需介入专业的恐艾心理支持,切勿选择一名对传染性疾病不了解的心理老师,这样容易形成鸡同鸭讲。

2、学习暴露前/后预防(PrEP/PEP)知识

PrEP(事前预防):高风险人群(如伴侣阳性)可通过每日服药降低感染概率,有效性超90%。

PEP(暴露后阻断):高危行为后72小时内服药,阻断成功率超95%。需通过正规医院获取。

此外一些艾滋病防治机构,也可以获取到阻断方案。

3、警惕“不稳定安全信号的依赖”

部分人会通过频繁搜索信息、检测或咨询来缓解焦虑,但可能陷入“越查越怕”的循环。陈老师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些自己的方法,比如设定信息查询时间限制(如每天不超过10分钟);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健康行为(如运动、社交);若无法自控,寻求一对一的恐艾心理咨询,时间一定是一个小时左右的细致沟通,时间过短无法称之为是心理咨询,只是属于简单知识交流。

针对于每个个体,恐艾心理方法是有差别的

四、如果出现逃避心理,如何调整?

1、接纳情绪,避免自责恐惧是人的正常反应,逃避可能源于对未知的焦虑。尝试用正确的科学知识和专业的恐艾心理干预方法去替代灾难化想象。

2、分阶段建立认知

第一步:明确艾滋病已从“绝症”变为可控慢性病(通过ART治疗,患者寿命接近常人),他不应该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可怕,或许我对它的认识还没有那么深呢;

第二步:理解传播途径有限,日常接触完全安全,艾滋病毒仅通过特定途径感染,不会莫名意外的进行传播,一定要把握病毒的传播三原则,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群体;

第三步:学习预防措施(如安全套使用、PrEP/PEP),用简单而非冗长的知识武装自己,增强对生活的掌控感。

第四步:明白心理活动产生的自我感觉与客观事实的误差,掌握恐艾心理调整方法,并且将其从知识转化为认知,反复运用。到自己培养成一个既有艾滋病基础知识判断,又有适应性强心理方法的脱恐者。

3、寻求社群支持

加入正规艾滋病防治组织的线上群,与经历相似的人交流经验,形成互动联盟。避免相互倒毒,沉溺于负面信息,选择积极科普内容(如“HIV感染者自述”类纪录片)。如果群里有人说一些谬论,可以向管理员反应汇报。

4、专业心理干预

若焦虑持续超过2周并影响生活,可通过寻求专业的恐艾机构进行求助,如恐艾中心:也可以选择医院心理科或精神科,公益心理咨询热线(如红丝带热线);目前已经证明精神分析方法对恐艾症彻底消除有极好的效果,另外认知行为疗法(CBT)对“恐艾症”在前期进行认知矫正也是可以运用实践的。

总结:通过权威渠道建立科学认知,用“艾滋病知识和心理知识的免疫”替代恐惧,必要时结合专业支持,既要寻求艾滋病基础知识,又要学习心理调整的方法,尤其是针对于每一个恐友个体都有一套属于他们的恐艾心理和行为干预方法。艾滋病可防可控,希望大家不要过度担心,艾滋病离我们不远,但是也没有想象中那么近,但是作为恐友的您,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同样重要,中心永远是各位恐友脱恐的靠山,祝大家早日脱恐成功。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