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有艾滋病感染风险,心理却特别恐艾呢。很多艾滋病恐惧心理的恐友总是认为以前没有艾滋病感染风险,也不会恐艾,但是现在就算没有任何行为却在恐艾,肯定是有哪一个可能导致感染的行为被忽略,自己记不住,从而陷入反复假设的主观场景模式中,难以自拔。恐艾中心17年来针对大量的恐艾群体进行分析,发觉大部分恐艾人群对心理方向的认知非常薄弱,这也是为什么恐友困顿于反复分析之中,而忽略了恐艾心理对个体产生的绝对性意义。其他人老司机就算做不可描述之事千万次也不会恐艾,而恐友却是只有边缘行为,甚至只是日常行为却恐得很彻底,以下我们将通过三个方面来介绍根本原因。
恐艾的核心并不是解决艾而是恐
首先,在受到刺激的情况下,部分人群用惯有思维选择优先处理最坏结果,比如说常见的“概率认知偏差”,对“小概率事件”过度敏感,即使风险无限趋近于0%,仍恐艾的恐友依旧反复想象“万一”,陷入“灾难化思维”,这种思维是和自身的性格和念头相关,和艾滋病是否感染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心常常接待的具有恐艾神经症的恐友,有不少是纠结日常生活感染的,比如因公共场所划伤皮肤,担心接触不明血液感染,但在现实生活中此类感染案例几乎为零。
很多恐友转移注意力反而成为了逃避
其次,具有焦虑特质与强迫倾向的人,本身这类人群并不恐艾,但是因为具备以上的特质,受到一些碎片化的艾滋病信息刺激后,会将恐艾的痛苦体验感进一步强化,以至于焦虑强迫和恐艾形成交互作用。比如,如果对健康焦虑(甚至产生疑病症)的人群,会对疾病过度关注,喜欢利用网络和AI反复搜索症状、自行对着镜子检查身体,行为强化以后变成恶性循环。另外就是具备强迫性思维倾向的人群,自己明知恐惧不合理,仍无法控制地联想感染场景,特别是在网络中听到别人讲艾滋病的一些极端甚至是子虚乌有的事件,如听说谁理发或在医院抽血感染了。在没有通过恐艾心理干预方法形成自主筛选判断意识以前,这类人群常常受到这样的念头影响,这种念头也是我们有恐艾滋病心理的恐友常说的大脑里面另一个声音。
第三,大部分恐友在成长史中的过往经历中受到信息误导,大约有80%的恐友可能因为有一些性接触或者泛性接触产生了应激反应,担心自己被感染,在恐艾初期并没有通过科学的恐艾心理方法去引导和改善,长久积累,便容易形成艾滋病相关创伤应激事件。另外一部分恐惧血液或日常生活的人,大多是因为听说周边有认识的人患病或者媒体渲染的极端案例产生了认知偏差。特别网络发达,但网络错误信息混杂,如对感染风险排除期说法不一,夸大病毒在体外存活时间、忽略艾滋三原则等等都会加深误解。为什么很多恐友一不小心在网上看个短视频或文章推送,突然就恐艾了,也是这个原因。
中心关于恐艾研究成果被收入艾滋学术大会展示
如果恐艾恐友能够从心理认知角度来看待自己恐艾的原因和过程,将心理和病理做切割区分,就会明白,自己每天反复分析的小概率事件和万一,其实更多是自己的心理在进行过度防卫的处理,心病还须心药医,如果我们能够将混沌思维进行剥离那我们就算踏出从心理脱恐的第一步了。了解我们,熟悉我们,对您的脱恐帮助将会更大,祝各位越来越好,早日脱恐,中心永远是您们背后最坚定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