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期间,新能源汽车在返乡途中面临的充电排队问题尤为突出,尤其是部分车主插队、占位等行为加剧了矛盾。
一、充电排队矛盾的核心表现

1. 插队与占位现象频发
部分车主在充电站未遵循排队规则,直接“抢桩”或占位等待低价时段充电。例如,有车主在排队时发现空位后,被后来车辆抢先占用,引发争执。此外,还有车主为节省电费,占位不充,等待电价较低的时段再充电。
2. 充电效率低下
部分车主坚持将电池充至100%,导致最后10%电量耗时过长(约30-40分钟),降低充电桩周转率。尽管充电桩品牌呼吁充至85%即可让位,但部分车主因续航焦虑仍坚持充满。
3. 充电桩分布不均与故障率高
部分服务区充电桩数量不足或损坏,导致实际可用桩数远低于显示数量。例如,有车主遇到服务区半数充电桩不可用,被迫排队等待。
二、问题背后的原因

1. 基础设施供需矛盾
总量不足:2024年底全国公共充电桩仅357.9万台,增速(31.3%)低于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35.5%),节假日集中出行时矛盾加剧。
分布不均:东部沿海地区充电桩覆盖率高,中西部及农村地区设施匮乏,返乡车主面临“最后一公里”充电难题。
2. 车主行为与规划不足
部分车主未预留足够续航,被迫在高峰时段排队;对充电桩兼容性、功率等信息缺乏了解,导致反复尝试无效充电。
3. 技术与管理短板
快充桩占比低,多数充电桩功率不足(如30kW慢充桩仍存在),延长充电时间;
缺乏统一的排队引导机制,现场秩序依赖车主自觉,易引发冲突。
三、解决方案与改进方向
1. 完善基础设施与政策支持
增加核心城市周边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密度:如北京、上海等城市200-300公里范围内的服务区需重点扩容;
推广超充技术:部分省份已试点600-800kW超充站,可大幅缩短充电时间;
引入移动充电服务:如“E打电”等移动充电车或机器人,缓解高峰压力。
2. 优化充电管理与服务
强制设置充电上限:节假日高峰期限制充电至85%,提高周转率;
建立排队叫号系统:通过APP或现场标识明确排队顺序,减少纠纷;
实时信息透明化:通过“e路畅通”小程序等工具提供充电桩实时状态、电价及导航信息。
3. 车主应对策略
提前规划与灵活调整路线:优先选择非高峰时段充电,或下高速利用城市快充站(如商场充电桩);
保留充足续航冗余:电量剩余20%时即寻找充电桩,避免陷入“电量恐慌”;
携带应急设备:如随车充,解决农村地区充电难题。
四、未来展望

尽管充电矛盾短期内难以彻底解决,但政策支持(如免签政策优化、充电设施建设提速)与技术革新(如固态电池、热管理系统升级)正在逐步改善体验。同时,车主需通过合理规划与心态调整,降低长途出行焦虑。随着充电网络完善与车主习惯培养,新能源汽车的春运返乡路或将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