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死后叛乱四起,为何诸葛亮时隔2年才平叛?皆因此人尚未去世

碧海蓝天逐梦者 2025-02-04 14:23:12

【前言】

这一场征讨,足足迟来了两年,个中缘由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蜀汉丞相诸葛亮,难道对蛮夷之地发生的叛乱视若无睹?那看似轻而易举就能收服的南中地区,他为啥拖了好久都不出兵呢?这里头,是不是藏着啥不为人知的事儿呢?

蜀汉重臣王连,在这场看似毫无悬念的征讨里,起到了出人意料的作用。就因为他的一番劝言,让诸葛孔明打消了即刻出兵的念头。王连为了国家的长久利益,竟敢和明君争辩,他的这种操守着实让人钦佩。

那诸葛亮,眼瞅着南中叛乱的态势愈发凶险,可为啥他还能心平气和地听取劝告,甚至甘愿推迟出征呢?这一点,咱们得好好琢磨琢磨其中的门道。

诸葛亮难道不清楚,仅凭自己一人之力去挽回局势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吗?

刘备离世,蜀地没了主心骨。这时候,该是诸葛亮大显身手的时机了。他要北伐中原,实现先主的遗愿,进而统一天下,这是他必须承担的使命。然而,恰在蜀国内部问题众多、外部危机四伏,如同陷入困境之时,也正是诸葛亮面临艰难考验的时刻。

【一】

南中那地方,向来蛮夷众多。那儿山高树密,当地百姓性子刚烈。自汉末开始,叛乱频频发生。东汉末年的时候,桓瓌、孙登之流曾在这儿举兵闹事,但最终是以失败告终。等到了三国时期,蜀汉刚把刘璋给灭了,拿下这个地方后,就面临着特别艰难的管理难题。刘备让诸葛亮当军师,对这事儿也是相当发愁。

“这地方是深山老林,不少地方都是蛮僚聚居之处,如果找不到安抚治理的办法,肯定会引发祸端乱子。”刘备神情严肃地说道。

“主公您别发愁。臣保证能帮主公拿下南中,让那些蛮夷部落踏踏实实地归附顺从,从此不再有祸乱之事。”诸葛亮面带微笑地回应道。

果不其然,在诸葛亮的政策引领下,蜀汉迅速在南中站稳脚跟。他们通过降低赋税,对地方官的胡作非为加以限制,以及任用当地的豪强等办法,暂且安抚了各族民众不安的心,让表面上的和平与稳定得以维持。

然而,这层窗户纸到底不结实。刘备去世的消息一经传开,南中各民族顿时群情激昂,蜀汉统治的根基瞬间就不稳了。没多久,以孟获带头的叛军就集结了十万人马,霸占了巴渝那一片地方,蜀汉的南中七郡,有一大半都被他们占了。他们屯守在各个关键地方,杀了蜀汉官员一百多人。

消息好似一道惊雷,把诸葛亮惊得愣住了。他本觉得自己的政策挺管用的,没成想人心这么难捉摸。要是敌人在南中扎下根来,那成都可就危险了。这当口儿,他得赶紧出兵,好把这场叛乱给摁在刚冒头的时候。

【二】

“主公啊,臣想亲自带领大军,去往南中,把那叛乱给平定喽!”得知这一糟糕消息后,诸葛亮赶忙去面见圣上,请求刘禅批准他亲自出征。

“孔明呀,我才刚坐上这皇位没多久,朝廷里好多事情都有变化。要是你走了之后就不回来了,那我可咋办呀?”刘禅脸上满是忧愁。

“主公您就放宽心吧!这回南征这事儿,臣肯定会做好周全的准备,绝对不会出啥岔子。”

“现今朝中那些元老都不在了,在你我身边,就只剩下王连大人了。我心里着实不踏实啊。”

“王连大人正好能帮臣处理朝政上的重要事务。臣这次出征,必定会胜利归来!”

刘禅沉默不语。王连可是他老爹刘备提拔任用的重要大臣,资历老,为官清正廉洁。他心里很清楚,王连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确实值得托付。

“行嘞,朕批准你去征讨南中啦。可得多加小心啊!朕会一直记挂着你哟。”

“多谢主公成全!”诸葛亮再次下拜领命,而后高兴地站了起来。

诸葛亮一转身离开朝堂,就赶忙着手准备整军南下的事宜。可让他没想到的是,王连竟拉住了他,跟他说了好一阵子话。

“亮啊,我晓得你心里急得慌,可要是冒冒失失地就去南征,恐怕不是啥好主意。”王连那张苍白的脸上写满了忧虑。这位快六十岁的老臣,以往很少主动对军国大事提啥建议,他今儿个这举动,让诸葛亮挺纳闷。

“王叔,南中那边不安分,这事儿可耽搁不得了!”

“我懂您的心思。可当下朝廷和民间都不安稳,您可是陛下仅有的得力助手啊。主公刚刚即位,如果您出了啥岔子,那谁去辅佐主公呢?我岁数大了,身体也不行了,不一定能帮上大忙。”王连毫不掩饰地说道。他这一番话,把诸葛亮说得哑口无言。

“再者说,蜀汉刚在东吴那儿吃了大败仗,国家实力变得空虚。您要是带着主力部队去远征南蛮,万一情况不好,那局面可就不好控制了。倒不如现在就停止行动,让大家调养休息。等过了两年,再去讨伐也不晚。”

诸葛亮陷入沉思。确实啊,当下他是刘禅唯一的支撑。朝堂局势动荡不安,要是自己出了什么岔子,恐怕局面会难以掌控。再者,国力衰微这一事实,也是着实无法否认的。

“哎呀,多谢王叔您的教导。臣心里清楚您的一片苦心,肯定会牢牢记住的。”最后,诸葛亮决定暂且按照王连的劝说行事。

这一推迟,过了两年才得以启动。

【三】

两年之后,到了公元 225 年,诸葛亮又一次踏上了南征的路途。

在这两年时间里,他始终在为这场远征积极筹备。一方面着力整顿内政,让国力得以恢复;另一方面派遣军队在南中周边区域进行屯垦和屯田,促使蜀汉渐渐掌控了这个地区。

然而,老臣王连在两年前就已经离世了。在他临终之时,特意叮嘱诸葛亮,用兵一定要谨慎,万万不可出现差错。他的这份忠心,使得诸葛亮对他心生敬意。

当下,所有准备工作都已完成。诸葛亮引领着大军顺着岷江河向西挺进,没过多久就把孟获坚守的巴郡这个据点给攻克了。南中地区的各个族群看到这种形势,明白大势已去,便纷纷过来表示归顺。

“亮兄啊,我们真是有眼无珠,求您饶我们一条命吧。我甘愿归顺!”孟获带着他的族人抵达大营,战战兢兢地说道。

“咱本来就是一家人。放心回去吧!臣定会让你们过上安稳日子。”诸葛亮大度地说道。

才几个月的工夫,他就把这场闹得厉害的叛乱给平定了,让蜀汉的南部边疆安稳了下来。紧接着,他统率着大军胜利回师。

回朝交差,刘禅那是高兴得不得了。诸葛亮也总算松了口气。这场战役能够获胜,那得算在王连这位老臣头上,多亏了他的明智决定。要是没有他的阻拦,恐怕这结局就不会如此完美了。

【结语】

人生当中,最为艰难的事情,那便是做出抉择。当处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王连毫不顾及自身利益,一心只念着国家的大事;而诸葛亮呢,能够放低姿态,虚心地听取他人的建议。正是拥有这样的胸怀,才铸就了他们出众的品德。

历史的潮流滚滚向前,充满了变数。咱们每个人都身处其间,经历着跌宕起伏的一辈子。

王连与诸葛亮,毫无预兆地一同处在了历史的关键节点。一个出谋划策以安邦定国,一个虚心纳谏且善于决断。在那万分危急的抉择时刻,这两位先贤都做出了明智且正确的选择。

就凭这种超脱的气度和宽广的胸襟,造就了他们非凡的人格。而且给后人带来了珍贵的启发——就算在最为艰难的时刻,我们照样能够拥有理性和智慧,去打败命运的变幻莫测。

历史不会为谁而停留,但它肯定会记录下每个人所选择的道路方向。要是我们回头看看走过的路,说不定就能从中获取继续前行的胆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