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是蜀相账中用品,几度失而复得终现光彩

元白评文化 2024-12-27 18:14:34

砚始现于汉代,为文房四宝之一。古人以笔蘸墨书写,笔、墨、纸、砚密不可分。砚虽然在"笔墨纸砚"中排在最后,但从艺术价值与留存时间来说,却居"四宝"之首,这是由于它质地坚实,能传千载的缘故。

我们之前专门介绍过古代的砚台种类,名气最大的是唐代始定名的端、歙、洮与红丝砚。其后宋代澄泥砚兴起,红丝砚原料渐少,澄泥砚便跻身四大名砚之列。到了清代,皇家喜欢来自家乡的松花石所雕刻砚台,诸多玉工转而设计精雕松花砚,松花砚便以工艺华丽著称。盘点古代砚台,藏家都以这两种为主要。事实上,中国古砚品种繁多,远不止此,如玉砚、漆砂砚等,在砚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

除此之外,还有“遗珠”。有一种砚石,集四大名砚优点于一身,更兼色彩多变,知道它的人却要少得多。身为砚石,它实在是命运多舛,几度失而复得。

此砚以地名为砚名,称为苴却砚。产地较偏,是从金沙江畔一个叫苴却的地方悬崖峭壁中开采出来的名贵石料。相传是诸葛亮征讨孟获时在泸水驻军,军士取石磨刀枪,偶然发现的砚石。诸葛亮用其中一块做成砚台,取名七星砚。按说伴上了蜀相的“流量”,苴却砚应当名声大噪,一跃而成众人竞相追捧的名砚。但大概因为蜀相在战争行军中,无暇在砚石上留太多笔墨。苴却砚的第一次亮相,只留下了“七星砚”的名字。

北宋时期,苴却砚再一次得到关注,使用过的文人们称西南异石堪做砚,色艳胎润,泸石砚曾得到一定规模的制作。但才开始被人认识,又遇战乱,终究是不能 “一朝选在君王侧”。

时间来到了1913年,当时的云南省政府曾打算在昆明开办苴却砚厂,命令制砚名家寸秉信到昆明传授制砚技艺,但寸秉信未成行即病故,昆明制砚厂胎死腹中。

上世纪30年代,永仁县曾有15家制砚作坊。但是,制砚收入微薄,到50年代初,已无人操此业。苴却砚再次蒙尘。

幸好,苴却砚不是短暂开放的奇葩,而是坚韧耐久的美石。1985年,它终于等到了绽放的时刻。以石雕艺术家罗敬如为代表的攀枝花石雕艺人和石雕爱好者经多方努力终于找到了苴却石矿脉,苴却砚完整地将它的美呈现到了大家面前。

人们惊奇地发现,从石材石质讲,苴却砚不输任一名砚的材质。苴却砚石质细腻,硬度适中。砚石由紫黑石、紫砂红石、苴却绿石三大基色构成,其中色泽凝重的紫黑石最为名贵。苴却石石品绚丽丰富,异彩纷呈,有碧眼、青花、金星、冰纹、绿膘、黄膘、火捺、眉子、金线、鱼脑冻、蕉叶白、庙前青等近百种。

石眼是砚石中珍贵的石品,只有端砚和苴却砚具有。苴却砚的石眼或红或紫或带金星的瞳眼,眼心周围或带晕、或有数圆环,型如、猫眼、龙眼、象眼、鹤眼、鹰眼等,似群星璀璨。

实用性方面,苴却砚砚色紫黑沉凝,石质致密细腻,莹洁滋润,发墨如油,存墨不腐,耐磨益毫,呵气可研。叩之有金玉之声,抚之如婴肤娇嫩。

此外,在现代巧匠的设计下,苴却砚的雕刻技艺广泛吸收石雕、竹雕、木雕、牙雕、雕塑等艺术长处,在雕刻中多以深透雕、浅浮雕、高浮雕相结合为技法,造型主要有仿古砚、随形砚、规格砚,成为集实用、收藏、把玩于一体的艺术珍品,被称为“中国彩砚”。

0 阅读:5

元白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