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润中华这本书的图片清晰度很好,今天用这本书的局部图来进一步说明微观蚀坑理论。
真品蚀坑的分布是克制的,并不是千军万马,密密麻麻的状态,但每一个蚀坑却尽量交代清楚,是真品浸蚀特点。
下图我标识了7个坑,将图片适当放大后我们可以注意到,这种坑洞,呈现了一种结构规律

其实,开门的蚀坑,能够交代自身圆润的老化状态,意思是侵蚀细微坑洞,就像是住了微生物的巢穴,开口处圆润,里面也是类似球面结构,光气质感好。而不管是喷砂,滚筒,还是用药水泡,在细微坑洞方面,并无法做到这个状态。自然侵蚀坑洞,是侵蚀后的愈合态,就像巢穴一样,似乎有细微的生命在坑洞里出没,生存。

一样的蚀坑结构


上图中的蚀坑就像月亮表面的那个球面印记,坑的洞口,洞里面的钝化,圆润,光气状态非常好。


如上图,古玉就是这样,烂了也在蚀坑里给出光气,蚀坑并不丑陋。

蚀坑一样的光气

夏代的

商代的

金沙文化的

西周的

春秋的
明显感觉西周开始,这种规模大小的蚀坑开始少一些了。

战国的

战汉的

西汉的
皇后的印章,蚀坑也是如此。

南宋的

宋朝的

明朝子冈款

清朝的
对于玉器表面非规则的坑洞,均暂且定义为物理损伤结构的坑洞。
以上坑洞特征,均与我观察石器,残缺玉质标本所得出的坑洞特征一致。
本文透过对玉润中华一书的图片解读,对微观蚀坑的观察和研究给出了进一步的说明。但在研究者一定要自己上手观察开门标本件坑内的曲面形状,包浆,光气等特征并与馆藏特征映射。毕竟文字只是桥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