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拳胜四手:BMWi4eDrive40和极星2单电机长续航版

灯火阑珊车评 2024-10-16 04:05:19

如何迅速打造一辆电动汽车?第一步,取出内燃机;第二步,装上电池、电动机和逆变器;第三步,送去展厅。这样简单就可以把BMW i4和极光2在它们的混合平台上贴上“专业即兴创作”的标签。为什么还是“专业”先于“即兴”?来看我们的对比测试。

早在1969年宝马就把两辆1602的四缸发动机拆掉,换装了电驱系统,并在三年后举行的慕尼黑奥运会上让它们作为随行和组织用车亮相。而如今的i4呢?可以说大差不差,无非是将铅酸电池换成锂离子电池,使用的是轴向并联的同步电动机而不是安装在传动中的纵向电动机;WLTP标准下的续航里程高达590公里,而非当年的60公里。换句话说,当年1602电动车只在竞走比赛中当做随行车而不是出现在100公里的自行车团体计时赛中。这当然不是巧合。

至于极星?北极星的标识让人期待它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产品。但为什么极星2有一个中央通道?看起来有点提高的底盘,就像是把轿车车身放在了跨界车底盘上?因为事实确实如此。CMA平台不仅是极星2的基础,也是沃尔沃XC40的基础。顺便说一下,改款时,它的驱动系统从前置改为了后置,永磁同步电动机是全新的,电池容量和续航里程均有提高。

踩下加速踏板,车辆响应积极,驱动轴上的功率从170千瓦增至220千瓦。得益于后轮驱动,车辆操控更为轻快,表现可喜。轻微的负载转移和倾斜使得极星在冬季轮胎上倾向于转向过度。ESP的运动模式允许小幅度的侧滑,随后才进行精确的干预。其他与驾驶动态相关的设置选项?只有两种转向模式——就这么简单。

恰恰是转向方面需要更精细的调整,因为它的回正力矩有点不均匀,感觉迟钝,缺乏反馈。在测试赛道上,极星2在纵向和横向动态方面表现不错,搭配抓地力优良的马牌夏季轮胎,能效和续航里程也符合期望。

再看隔噪降噪方面。极星2似乎还停留在BMW 1602那个年代的水平:130公里/小时的噪声达到了72分贝,这水平与许多三缸小型车差不多。这也部分归因于其紧凑的悬挂系统,使得各类颠簸起伏都有声有响地传达着。从某种程度上说,当车速超过80公里/小时,减震效果依然比较舒适。在城市中行驶时,在短波的颠簸路段感受会更明显。

驾驶辅助系统在识别前方车道时存在问题,导致在高速的弯道时经常会因右侧出现卡车而刹车。交通标志识别系统也不可靠。不过,自适应车道保持功能运行良好,若自适应巡航控制造成干扰,可在辅助系统菜单中切换为普通的巡航控制模式。

菜单:车机系统操作的关键。除方式盘上的按钮和音量旋扭外,几乎没有能带来触觉反馈的实体按键。空调和驾驶辅助系统等其余控制功能都整合在菜单中。可圈可点:界面整洁,标识清晰,语音控制实用。反过来说,设置菜单的逻辑就变得相对烦琐,而且不是全部设置都能找到。部分设置需要在单独的菜单和应用程序中完成。例如,极星2出厂时只显示基于WLTP的续航里程,若要更改设置需打开“续航里程助手”(Range Assistant)应用程序,在其选项菜单中切换到实际续航里程。导航配备谷歌地图,可进行充电路线规划。充电等待时可观看YouTube或亚马逊Prime视频,很是惬意。

后排上车时,好不容易挤进车门,面临的又是有限的头部空间。行李厢也同样紧凑。无框外后视镜看起来很时髦,但不知经历过风沙雨雪后,你能否回想起镜片为何通常在外壳的保护中。由于视野不佳,后摄像头更加重要,但它在黑暗中根本不起作用。

坐进BMW i4,很多东西更加清晰,不仅是夜间的摄像头视野。虽然转向系统在中心位置稍显无谓和迟钝,但后续操控中展现了优秀的精准度,提供了必要的反馈。总体而言,i4的驾驶体验让人耳目一新。由于车重超过2.1吨,i4的减震效果也比宝马其他中型车都要出色。宝马M自适应悬挂的紧致基调和出色的车身控制一如既往地优秀,对路面颠簸的轻柔响应和快速的调整恢复更是新的惊喜。

从隔音舒适性上讲,i4与极星2相比已是下一个层级了。车速达到130公里/小时,车内噪声仅为66分贝,比奔驰EQS也低了1分贝。BMW i4很好地隔绝了底盘传来的噪声。即使在操控方面,i4也同样巧妙地克服了大车重带来的挑战,实现了宝马标志性的驾驶体验。前轮精准,后轮跟随,在负载变化或动力丰沛时有些亢奋,大约55%的总重量集中在后轴上。在测试赛道上,它们时而生动、富有活力,时而过分张扬。

车尾的跃跃欲试一如在宝马的“黄金时代”。即使如此,BMW i4在动态测试中各项都胜极星2一筹。在M制动系统热身完成后,热车状态下2.1吨的i4百公里制动距离仅为31.8米。在运行有效的ESP系统的支持下,显著的后驱特性也能在公路上体验到。当然,在快速转向和方向变化时,它比普通的4系车需要多1/10秒的反应时间,这是其质量带来的惯性。

与极星不同,BMW i4采用了励磁同步电动机,且因没有永久磁体而不需要稀土材料。与电动机通常的状态不同,它在高速路上超车时的力道几乎与加速驶入合并车道时一样有力。原因是:对于外励磁电动机来说,在高转速时扭矩下降得没有那么明显。除了同样不太令人信服的交通标志识别,i4在辅助驾驶模式下能够稳妥地保持车距和车道。

在能效方面,两款车不相上下。节能模式下,BMW i4稍稍领先同样高效的极星2。补充一点信息,i4的80.7千瓦时对整车重量贡献了550千克。而曾经的1602电动版的360千克电池组则需要或必须更换,以避免充电时间太过漫长,因为铅酸电池的容量仅为12.6千瓦时。

对于i4而言,充满电只需半小时,只是遗憾并没有流媒体打发时间。不过刚好有时间来观察下车内设计。除了关门时略微松散,人体工程学设计和用料质感都彰显了宝马的高水平。新的车机系统OS 8.5操作得到改进,带有可直接访问的主页按钮。空调控制也回归旋钮的怀抱。规划充电路线,i4可靠且迅速。

BMW i4扩展的智能功能尤其体现在丰富的语音控制和习惯的学习上。这些功能可以在经常前往的停车场入口处自动开窗,或在每天早上上班路上警告前方拥堵情况,即使导航未开启。

然而,BMW i4在空间利用率上的不足让人想起其燃油车前身。虽然后排比极星2更方便进出,但座椅更倾斜,头部空间也较为有限。尽管如此,BMW i4的视野更好。除车身上的缺点外,i4整体上还是呈现了精心设计和成熟开发的结果,像是那些被称为“拯救者”的初创公司、中国市场的新势力希望达到的水平。BMW i4将从新世代(Neue Klasse)和02系列开启的运动型中级车带入了电动车时代,甚至先于新的新世代(Vision Neue Klasse)概念车。

唯一的问题?BMW i4是其细分市场中最贵的车型。你只能通过其有趣的驾驶动态来合理化其高昂的价格,从而不需要性能更强但没那么高效的i4 M50。极星2虽然来自中国,但价格也并不低,需要加装价值4800欧元的Plus套装,否则没有热泵(宝马为标配)。两者都不是电动汽车的陪跑者,它们在引领着市场前进。

0 阅读:2

灯火阑珊车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