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国宴”?中国国宴有哪些讲究,吃什么菜、喝什么酒?

墨寒雪 2025-02-18 10:41:40

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送心]

【前言】

国宴,一个充满魅力与神秘的词语,时常出现在新闻报道和历史书籍中。

当我们谈论国宴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只是一些华丽的场景、精美的菜肴、名贵的餐具......国宴难道只是一场味蕾的盛宴吗?其实不然。

那么,到底什么才能称得上“国宴”?国宴上有什么奥秘?参加国宴的人都吃些什么、喝些什么?

【中国国宴菜谱】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在举国欢庆的氛围中,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饭店举行了开国第一宴,600余位中外来宾齐聚一堂,共庆新中国诞生。

这场备受瞩目的国宴,由时任总理周恩来亲自过问,从厨师选择到菜单调整,事无巨细,都凝结着新生政权的用心。

餐桌上,摆着精心准备的冷盘、热菜和点心,每一道菜都凝结着厨师们的心血,这场宴会,后来被称为“开国第一宴”。

此次呈现在600位中外来宾面前的,是一桌淮扬风味的佳肴:红烧狮子头、水晶肴肉、烧四宝......共计四道冷盘、一道汤羹、八道主菜和数样点心,色香味俱全,让人食欲大动。

上世纪50年代初,一场国宴往往有四个冷盘、八个热菜、一个汤和各式点心。

冷盘有海蜇头、鸡丝拉皮等,热菜有红烧鱼翅、烧鸡块等,汤品一般是燕窝汤,点心则包括糕点、糖果等。

20多年后,一位贵客的到访,让国宴菜单悄然发生了变化,1971年,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周恩来总理再次亲自安排,设国宴款待。

当一只造型精巧的乳鸽被呈上餐桌,基辛格惊叹不已,这只乳鸽采用了中国的蒸制工艺,佐以美国和德国的调味料,堪称中西合璧的典范,它的名字,被总理当场敲定:“基辛格鸡”。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日益频繁,国宴次数也大大增加,如果再像以前那样大摆筵席,不仅会造成浪费,还可能引起外界的误解。

为此,1978年,外交部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国宴标准改为“四菜一汤”,并规定人均标准不超过80元。

厨师们开始绞尽脑汁,在“四菜一汤”的框架内,争取做出最精致美味的菜肴。

为了迎合外宾的口味,他们还特意吸收了西餐的一些烹饪技法,使得国宴菜品兼具中西特色,比如,用红酒炖牛肉,用橄榄油烹鱼等。

渐渐地,四菜一汤”逐渐成为中国国宴的标配,虽然菜品不多,但每一道菜的用料之讲究、烹制之精细,都令人叹为观止。

比如,选用大龙虾时,厨师们会专门挑选重量在两斤左右、个头匀称的加拿大龙虾,而对于普通的时令蔬菜,像芦笋,他们也会精挑细选,只取嫩度合适的部分,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成就了中国国宴的独特魅力。

随着中外交往日益频繁,国宴又经历了哪些新的变化呢?传统与创新,东方与西方,究竟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名厨郑连福】

提起新中国国宴,就不得不提郑连福这个名字。

郑连福,1918年出生于天津,彼时,战火纷飞,生活艰难,年仅7岁的他,为了帮家里糊口,只能外出打工。

机缘巧合下,他进入了北京饭店,开始了学徒工的生涯,谁能想到,就是这个一无所有的少年,日后竟成为新中国国宴舞台上的领军人物。

学徒生涯的郑连福,勤学好问,刻苦钻研,即便工作繁重,他也会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向师傅们讨教烹饪技巧,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下来,他的厨艺突飞猛进,渐受赏识。

新中国成立后,郑连福担任了北京饭店的厨师长,专门负责接待国宾,1953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指定,要他为毛主席和贺龙元帅举办家宴。

面对这样的重任,郑连福精心设计菜单,亲自选料把关,一丝不苟地完成了这次家宴,从那时起,每逢国家领导人的家宴,郑连福总会第一个被想到。

1959年国庆10周年的国宴盛典,5000人的宴会规模,郑连福不仅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还首创了流水席的就餐方式,令在场的外宾交口称赞,郑连福的名字,从北京城一直传到了海外。

据不完全统计,60年间,他先后承办了6000多场国宴,接待的宾客难以计数,为了不辜负国家和领导人的信任,他还刻苦学习,掌握了英、法等多国语言,让就餐体验更加贴心周到,哪怕到了耄耋之年,他也坚守在国宴一线,誓要为国尽绵薄之力。

除了大厨,国宴的成功还离不开哪些幕后功臣?从选料到摆盘,从服务到氛围营造,一场国宴的背后,又有多少人在默默付出?

【国宴】

国宴所用的原料,可谓精挑细选,非头等品质不用,如做“葱烧海参”所选的海参,必须个头饱满、肉质肥厚;炖制“佛跳墙”用到的鲍鱼,要求肉厚壳薄、柔韧爽脆,就连看似普通的西芹,也要确保水分充足,口感清脆......

为保证食材的新鲜,厨师们常常要在饕餮大宴前几个小时,甚至半夜里就开始采购,他们对品质的坚持,换来的是味蕾上的极致享受。

有了上乘的原料,烹饪技法同样不容小觑,国宴厨师个个都是烹饪界的佼佼者,他们所掌握的,不仅有中国传统的烹调手法,还吸收了不少西式烹饪技巧。

清蒸、爆炒、氽烫、烧烤......各式技法在他们手中融会贯通,甚至能将中西方的烹饪理念巧妙结合,创造出独具一格的新菜式。

这其中既有传承,更有创新,既保留了地方特色,又兼顾了国际口味,正是有了厨师们的巧思妙想,国宴菜单才能常变常新,让中外来宾大快朵颐。

一道菜的魅力,不仅在于味道,视觉冲击同样重要,因此,国宴对菜肴摆盘也有诸多讲究,“君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句古语在国宴餐桌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白灼虾要摆成莲花状,寓意吉祥;荷叶羹要配以翡翠杯盛装,莹润剔透;连汤料都要细细滤过,确保清亮如镜......

如此,一桌国宴便成了一场视觉盛宴,让人食指大动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东方美学的别样风采。

在国宴的餐桌上,除了精致的菜肴,每一款饮品的选择也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它们不仅要与菜品相得益彰,更要体现东道主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以白酒而言,贵州茅台酒和四川五粮液是两大台柱,它们醇厚的口感和悠长的余韵,堪称中国白酒的典范,红酒方面,张裕解百纳、长城干红等佳酿也常常亮相,在酒水的选择上,中国国宴可谓是“群贤毕至”。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国宴越来越重视低度酒和无酒精饮料的搭配,这不仅是为了照顾不同宾客的饮酒习惯,也是为了倡导理性、健康的生活方式。

北京啤酒、青岛啤酒等知名品牌,以其清冽爽口的口感,成为了国宴的“新宠”。

而在非酒精饮料中,各种果汁、茶饮、咖啡也应有尽有,比如,一杯清新的椰子汁,可以完美中和烤乳猪的油腻;而一壶幽香的龙井,则能与清蒸鱼肴的鲜美形成绝妙的呼应。

每一次品茶、斟酒的过程,都是一次传统礼仪的展示;每一个造型别致的酒具、茶具,都凝结着中华工艺的匠心,这就是国宴的魅力。

选酒、配茶、制饮,看似简单的几个动作,却完整体现了中国人对美食的极致追求,国宴,不仅是一场味蕾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邀约。

除了满足味蕾,国宴在视觉和氛围营造上还有哪些独到之处?宾主共享的欢愉时光里,又藏着怎样的匠心独具?

【探秘世界】

中国的国宴,从建国初期的“四菜一汤”到改革开放后的精致多样,经历了一个从简约到丰富的过程。

如今,无论是家常的烤鸭、锅贴,还是融合西式烹饪的新派菜肴,都能在国宴餐桌上一展风采,正所谓“一菜一饭,于国于民”。

比如出身农牧之家的里根,口味偏好简单质朴;而奥巴马夫妇,则热衷于请客人品尝芝加哥家乡菜,宾客只能跟着“主人的步调”走,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美国标榜的“个人主义”色彩。

不过,这种随性也造就了美国国宴的多样性,为宾客提供了一次“猜不到下一道菜”的惊喜体验。

至于欧洲诸国,法国国宴以精致闻名,每一道菜都是厨艺的结晶;而英国则以“重口味”著称,烤牛肉、烤鹿肉等大块肉食常常霸占餐桌C位,颇有“日不落帝国”的气势。

如果说欧美国宴还算“中规中矩”,那么非洲、拉美的国宴就着实令人大开眼界了。

埃塞俄比亚一开宴即上生牛肉,简单粗犷,颇有原始部落风;墨西哥人竟把昆虫请上国宴,蚂蚱、蚂蚁一应俱全,让人不知是笑还是哭。

生猛与雅致、传统与新潮,在这些极具地域特色的国宴中交相辉映,让人感慨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结语】

国宴,原来可以千姿百态;美食,竟能如此包罗万象,透过它们,我们看到了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也再次感受到了文化差异的神奇魅力。

正是这些差异,构成了人类生活的多元图景;也正是这些差异的交流碰撞,才让这个世界更加精彩纷呈。

【参考信源】

央广网 2014-10-01 《漫话国宴文化:中国最顶级饭局》

北京日报客户端2018-12-10 《“开国第一宴”竟是“大锅菜” 中国最顶级的“饭局”究竟什么样》

北晚在线2019-05-18 《中国最顶级的“饭局”中有何门道与讲究?吃的不是排场,是政治》

新京报 2014-11-16 《外国国宴细节大揭秘》

新华网2014年11月13日 揭秘APEC国宴四菜一汤 教你在家做国宴(组图)

4 阅读:1293
评论列表

墨寒雪

简介: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