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小说写作的几个层次

史涣看看生活 2024-11-09 03:18:05

回忆自己的写作历程,现在想起来,当初真的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味道,在还没有思考清楚之前,洋洋洒洒,两部长篇出来了。现在觉得真的庆幸,假如不是先前的糊涂胆大,像现在这样瞻首顾尾的,也许一部长篇也出不来。

好在,当年尽管没有系统地思考,但是,对小说的标准,心里还有些认知,不然,出版了自己提起来都不好意思的东西, 那就有点难为情了,对于写作,我还是有追求的。

很多号称写小说的人,其实他们对小说的技术还是缺乏基础的了解,因此写出来被认为是小说的东西,事实上五花八门,有些根本还不能称作小说。通过归纳整理,大致觉得目前的小说写作大致有这么几个层次。

一是记叙文层次,这是写作的最低层次。部分金融写作圈里的人,他们原始教育水平不高,能把语句写通顺,能在一篇文章里把记叙文的六要素都照顾到,这已经就是非常了不起的能力了,起码相对于他周围的人是这样的,他们的写作差不多就停留在写人记事的层面,至于语言、结构、逻辑、思考之类的,几乎都谈不上,作者能自圆其说就非常难得。他们把自己的记叙文当成了小说,或者美其名曰,短篇下说,或小小说。这一类也没有什么好讨论的,写作都没有入门。

二是故事会层次,这是写作的次低层次。他们把小说就理解为故事。小说里需要有故事,但是,这句话不能反过来理解,小说不仅仅是为了写故事,它要通过故事展现作者的思想、知识、逻辑、文学表达,写故事不是作家的目的,作家是为了通过故事表达自己的思考、道理。当然,开始写作的时候,能把故事讲圆满,讲得精彩动人,这也是非常必要的。怕就怕,有些人故事讲不好。

这就像作家搞讲座。我一直以为,有两类人的讲座一定是生动的,一个是作家,一个是历史学家,因为,他们可讲的东西太多了,而且都会吸引人打动人,可很多时候,有些人硬是把这两类题材讲的非常乏味,原因是,他们不知道别人想听什么。他们根据自己想说的,然后就开始自说自话。假如文学作品也是这样,那就没有可读性了,这是符合正常的逻辑。

三是金融人金融事的层次。记得以前有人梳理金融文学的历史,甚至把茅盾的《子夜》归结为金融小说,我觉得这张虎皮有点大。还有香港作家号称自己是写金融文学的,原因很简单,他的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金融从业人员,或者是做金融的,跟金融小说关系不大。

这样定义金融小说,别说金融人不答应,即便不懂金融的人也是不答应的。记得先前听一位资深作家说,其实他特别想知道,金融人日常是什么样子。他说的意思我能明白,他一定是想知道金融人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工作、真实的内心所呈现出来的样子。

很多金融作家沉淀于金融历史创作,还有人沉浸于金融业务或产品的写作,这不能不说不对,写金融历史、金融业务,其实是在通过描写客体,而需要达到一种文学的目的,这是很多金融作家没有想到的。

写金融小说,既要熟悉金融业务,这是基本的,但是,又必须要跳出金融业务,这么说可能比较抽象一些,在这里,我可以举黑塞的《悉达多》为例,他是写佛教的,但是又跳出佛教经典、清规戒律、佛教历史来说故事。整部小说中,你几乎接触不到佛教元素,但是,读进去之后,你发现,文字里到处都隐藏了佛教的哲理。

写金融人和金融事的时候,最遭人反感的写法就是,将主角设计成贪污的、受贿的、诈骗的、偷窃的等各种犯罪故事,将金融人刻板化、模式化,甚至丑态化。殊不知,金融人跟其他行业的人一样,在某些方面,比如诚信、礼貌、敬业、担当等方面,金融人的平均水平还会高于社会的平均水平。在学习新知识方面、技术和产品创新方面,金融人也是走在各行各业的前面。远的不说,工行当年的“9991工程”开创了国内数据大集中的先河,记得当年“数据中心”这个词的翻译,把IBM 的专家都给难倒了,当时翻译为“数据集成中心”,简称“DCC”,不像现在,数据中心直接译为“Date Center”。近些年的互联网飞速发展,主要还是应用在金融的移动支付领域,这绝对是世界领先的行业了。

很多金融作家固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们的眼光好像到达不了金融的广度、深度。他们认识到的差不多都是银行和保险的常见业务,比如存款、贷款、保险,他们能想出来的故事,差不多也就是偷窃或受贿,违规放贷和骗贷,投保和骗保,最多再来个违规使用资金,差不多也就是这样了。他们不知道金融的属性,他们不知道金融有衍生产品,他们不懂金融政策,等等。

四是金融属性反映到人性上的层次。号称金融小说,一定是通过挖掘金融属性,把这些属性映射到金融人性上。小说是文学作品,它的目的是为了揭示人性。只有金融人身上带有金融属性,写金融人的小说,才能称之为金融小说,我这个定义,估计不会有太多人反对吧。

(待续.......)

0 阅读:2

史涣看看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