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白玉、青白玉和青玉系列是和田玉中最常见的颜色品种,检测分析表明,青玉的颜色深浅主要由透闪石矿物中Fe替代Mg的含量决定。

白玉、青白玉和青玉的国标标本
通过对新疆白玉、青白玉和青玉的化学元素含量、谱学特征等实验数据寻找致使和田玉颜色逐步加深的原因。
01、新疆白玉、青白玉和青玉的颜色成因
各种颜色和田玉标本
01-1、颜色与化学元素的变化
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检测和田玉的颜色过渡金属元素含量的变化,Fe、Mn、Ti三种元素含量普遍较其他元素含量高,其中Fe、Mn元素含量随着和田玉中青色的加深而明显升高,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尤其Fe元素含量在白玉-青白玉-青玉系列中最高且呈现明显增长趋势,而Ti元素含量随着和田玉颜色的加深无明显的变化规律,因此可以认为Fe元素是决定和田玉由白玉-青玉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对比该系列元素变化趋势得出Fe、Mn含量均随和田玉颜色加深而逐渐变高,但Fe元素含量对和田玉的颜色变化起主要作用,而Mn元素也对其具有一定影响。

和田玉白玉原石
01-2、拉曼光谱分析
由拉曼检测显示,白玉不见3658cm⁻¹处的谱峰,说明Fe²⁺替代Mg²⁺程度非常低,表明白玉为很纯的透闪石,Fe替代Mg的现象较少;青白玉中出现3675cm⁻¹、3661cm⁻¹的峰,说明含有一定量的Fe²⁺,但Fe²⁺替代Mg²⁺的替代程度不高;青玉中一般都有3674cm⁻¹、3661cm⁻¹峰,部分颜色较深的青玉出现3645cm⁻¹吸收峰。青玉的颜色越深,3661cm⁻¹,3645cm⁻¹峰越强,Fe²⁺含量越高,Fe²⁺替代Mg²⁺的程度也会越高。
01-3、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仪测试
通过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仪检测不同颜色和田玉的透过光谱。可以看出在379nm、443nm以及490nm出现Fe导致的特征吸收峰。

和田玉青白玉雕件
02、新疆白玉、青白玉和青玉颜色的结论测试化学元素含量的结果表明,Fe、Mn元素含量随着和田玉中青色的加深而明显升高,具有正相关性,且Fe元素含量在白玉、青白玉和青玉系列中最高且呈现明显增长趋势,是最主要因素。拉曼光谱与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均表明,随着颜色的加深,Fe吸收光谱逐渐增强。且随着颜色的加深,Fe元素含量也明显增多。因此认为Fe²⁺是白玉、青白玉和青玉的致色元素,且随着和田玉中Fe²⁺含量增多,对Mg²⁺替代程度逐渐增大,颜色从白色→青白色→青色转变。

和田玉青玉图片
03、作者简介姓 名:王建泉
资 质:珠宝鉴定师、钻石分级师 、NGTC 宝石学家。
执业资格:人社部中级贵金属首饰与宝玉石检测员。
社会职务:黑龙江省玉文化研究会 宝玉石专业委员会 主任。
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 宝石与材料工艺学 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玉文化进程与古代玉器材质溯源和矿物的宝石学性质研究。

作者:王建泉
著作有《玉璇玑的探讨与研究》一文,详细阐述了从古至今学者对玉璇玑用 途的探讨,提出了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证。发表于国家级期刊《科学与生活》2021 年 28 期上;论文《探讨桃山玉的发展前景》,从材料学,矿物学和工艺学等角 度对桃山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与认识;并以此 为基础对桃山玉作了全面的介绍。该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期刊《科学家》2022 年 第 6 期上。
在宝石学家王建泉的头条号和个人图书馆上推出了《彩色宝石的鉴定方法》、《田玉的鉴定与质量评价》、《八大产地玉料在古代玉器中的使用状况》、《古代玉器特征解析》、《仿古玉器研究》、《新石器时代泛红山文化发展历程》、《吉林与黑龙江地区新石器时期玉器的研究》、《黑龙江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研究》等文章 450 多篇,300 多万字。阅读量 100 多万人次,深受广大宝友喜爱,因发布内容优质,被头条号认证为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注: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中国新疆和田玉》、《中国和田玉》和《系统宝石学》以及网络软文等。欢迎广大玉友提出宝贵意见。如转载需标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