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平生三大恨事,海棠无香,鳜鱼多刺,红楼梦未圆",听起来很是雅致.不过前两种是纯文人的雅恨,小女子不敢有之.唯第三种却是此生至恨至怨,据此我也有三恨:<红楼梦>不读则已,读又不能全得,使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此一恨也;续书虽多,唯有高鹗所续可以望其项背,然而高鹗所续有诸多使人不能忍受的缺点,让我不如意到极点,此二恨也;不能使时光倒流,穿越时空到曹公时代,一睹真传,此三恨也.呜呼哀哉!无可奈何.

列位看官,我虽不能续写,却极能批驳,现把高鹗诸缺点陈述如下,以稍泄我红迷之恨:
一,先说称谓,曹公所著<红楼梦>,叙述者称贾元春为元妃,称史老太君为贾母.书中人称贾元春为娘娘,有的嫫嫫还称她大小姐,称贾母为老太太.而高鹗在续书中多次以叙述者口吻称史老太君为老太太,并在第八十三回"省宫闱贾元妃染恙"中,让贾政直说"元妃",不妥.这都是高鹗的疏忽之处.

二,高鹗续书由于对曹雪芹原意的改动,以至出现了多次前后矛盾.
第一,第八十二回中,黛玉夸赞八股文清贵,这扭曲了黛玉本来的形象,致使宝玉对黛玉不满,黛玉还大肆宣扬"琴者,禁也"等封建反动礼乐观.黛玉和宝玉本是封建叛逆的同盟,不会发生这种根本性问题上的分歧.

第二,宝玉的形象前后矛盾.元妃晋封时,宁荣两府热闹繁华,言笑鼎沸,宝玉都视有如无,毫不在意,而第八十五回中,宝玉听贾芸说贾政升了郎中,却"心中自是甚喜","喜得无话可说","忙给贾母道喜,又给邢王二夫人道喜".俨然喜欢功名利禄的俗样.宝玉是因为北静王才貌双全,"不以官俗国体所缚"才愿意和他交往.但在八十五回中宝玉去北静王府拜寿时,却又是作揖又是磕头,又侧坐陪话,再三谢恩,十足的奴才相,让人厌烦.第八十九回中宝玉又劝黛玉"琴虽是清高之品,却不是好东西,从来没有弹琴弹出富贵寿考来的,只有弹出忧乱愁思来的."完全是封建士大夫的口吻,如此重富贵寿考,与宝玉原来的形象背道而驰.这几处矛盾使得宝玉难能可贵的光辉形象一落千丈.
第三,贾政形象也有前后矛盾之处.第七十八回中有"贾政年迈,名利大灰......,思及祖宗们,虽有深精举业的,也不曾发迹过一个,看来是贾门之数.况母亲溺爱,遂也不强以举业逼他了"等话.第八十一回高鹗却写贾政送宝玉入学堂,声称"让宝玉学一个成人的举业,才是终身立身成名之事".并在做文章方面催逼甚紧.
第四,秋纹竟然也骗宝玉说贾政来叫,吓得宝玉赶紧回怡红院,这事恐怕只有薛大傻子才干得出来,高鹗让最体谅宝玉的丫头们做出来,让人难以置信.
第五,高鹗让五儿死而复生.五儿因素有弱疾,未被录用,后来求了芳官等人,将要进怡红院时,却因被人冤枉偷东西,气得病重而死.这在王夫人逐晴雯时说得明明白白,"幸而那丫头短命死了,不然进来了,你们又连伙聚党遭害这园子了".高鹗写五儿进了怡红院"侯芳魂五儿承错爱"等等.
三,说命运结局.高鹗没有完全遵从曹公原意,对众钗的命运做了不合适的改动.
第一,凤姐儿的命运,第五回判词说"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人木合起来是个"休"字,说的是凤姐儿势败,被贾琏休回娘家,最后死在金陵.高鹗写她死于鬼祟和妇科病,又让凤姐儿临死时"要船回金陵,归入册子"等虚合判词,可笑.

第二,探春的命运,探春的命运在前八十回中有多处暗示.如"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金陵十二钗正册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判词写者"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又有大观园里众女儿放风筝时,探春的凤凰风筝与别处飞来的凤凰风筝绞在一起连着一个喜喜字飞远了不见踪迹.这几处都是预示探春远嫁海疆;第六十三回众钗占花名时探春抽到"得此签者,必得贵婿",众人说:"咱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暗示探春做了藩王妃.高鹗所写的探春虽是远嫁海疆,却没得贵婿,她所嫁的周琼之子若能算得贵婿的话,迎春之夫孙绍祖也就算不得不贵了.

第三,香菱的命运.判词说"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两地生孤木是个"桂"字,这两句是说香菱被薛蟠正妻夏金桂害死,高鹗却让香菱得以扶正,成为正室.可能是同情香菱的缘故,但十二钗人人堪怜,不应该任意违背曹雪芹的原意.
第四,"占旺相四美钓游鱼"这个回目放在贾府日益衰败的大环境中,很不合适,最不合适的还是贾府没有一败涂地,而是"复世职","延世泽","兰桂齐芳".这样的结局置曹公<红楼梦>曲子<收尾.飞鸟各投林>中"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于何地?

我发现的若干问题已经祥写在上,虽然高鹗有诸多缺点,但他使<红楼梦>以完整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便于了<红楼梦>的流传,他是有不可抹煞的功绩的.优点也很多,可以说有很多精彩之处,如对夏金桂形象的进一步塑造,对黛玉的死的描写也很到位.我们谁也不能一点代全,全面否定高鹗.批驳他也只不过是我白唠叨几句而已,对"红楼梦未圆"之恨完全无补救之功效.呜呼哀哉!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