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许世友,出身行伍却胆大心细,机变灵活不鲁莽。无论战时或和平时期,他都身居要职,深获毛主席信任与器重。
许世友曾为张国焘部下,后追随毛主席。对于备受争议的张国焘,许世友评价道:“党内除主席外,无人能与之匹敌。”
1979年,张国焘在加拿大养老院离世,身为中共早期领导人,他如何将原本的优势局面,变为如此凄凉结局,令人唏嘘。
一战中,中国作为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未获应得权益,反遭割地要求。北洋政府竟同意此举。北京大学等高校学生无法忍受,决定发起爱国运动。
张国焘凭借出色的演讲能力成为此次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同期,毛主席在北大任图书馆管理员,某次拜访李大钊时,偶遇了张国焘。
李大钊认为,毛主席与张国焘年龄相仿且皆为杰出青年,若能深入交流,将益于革命事业,因此他主动担当介绍人,期望二人能结识。
张国焘此时对毛主席态度冷漠,视其为无资格结识的乡下人,毛润之在他心目中毫无地位。
1921年,上海中共一大,历史不停歇。张国焘重逢毛主席,双方地位相当,他收起轻视,友善言道:“润之,莅临辛苦。”
张国焘态度转变的原因或因其在大会上担任类似今日“秘书长”的角色,以主人翁姿态迎接代表,这一身份可能促使他改变了原有态度。
毛主席深知张国焘为人,故未多言,仅以热情回应。尽管二人同为中共一大代表,但在革命道路上,他们的选择却存在巨大分歧。
毛主席主张,鉴于中国国情,应采取“农村包围城市”战略以完成革命,开创新局面。而张国焘受苏联“十月革命”影响,认为“以城市为中心带动农村”方能取得革命胜利。
两人因选择不同的革命道路,各自踏上了迥异的征程,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轨迹。
张国焘在红军时期于鄂豫皖苏区对革命有大贡献,但也造成重大损失。毛主席秉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原则,对张国焘亦然,但其做法终使毛主席深感失望。
1938年,张国焘借祭拜黄帝陵之机,与边区政府代表一同前往,期间与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蒋鼎文会面后,离开了延安。
张国焘欲离去,周恩来与毛主席皆已知情并挽留,然张国焘未允,他悄然离去,未告知妻子。
张国焘之妻杨子烈,孕已六月,腹大如鼓。闻张国焘离延安,即言欲追回。然党组织已洞悉,她实则欲追随张国焘而去。
毛主席未加拒绝,沉稳言道:“你表现良好,生育后党组织将承担所有开销,并随时欢迎你归队。”
杨子烈重返张国焘身边后,实际上已无心再回归党组织。
张国焘投奔国民党后,期望蒋介石能重视他,然而事实并未如愿,他深感失望。
张国焘未被国民党重视,因对国民党无益。1949年,他欲赴台却被蒋介石阻拦,国民党保密局负责人毛人凤建议他留在大陆。
张国焘最终携家人抵达台北,却已失去国民党利用价值,连建房都被拒。此时,他意识到自己已被高层彻底抛弃。
因此,张国焘秘密率众重返香港,全家安置于九龙一处破旧小楼内。
上世纪50年代,因生活困顿,张国焘两度尝试联系党组织欲回大陆。1953年,他致信毛主席与周恩来,表达愿为革命事业贡献绵薄之力的意愿。
刘少奇迅速回复,表示张国焘回归的前提是提交报告给中央,深刻反省其历史上的错误路线,并作出改正承诺。
张国焘曾犯错,让他做某事本可理解,但他拒绝。1958年他欲回大陆,毛主席表示,若他断绝与美国联系,可考虑给予生活补助。
毛主席的大度未感化张国焘,他因贪恋美国人的“采访费”再次错失良机。事实证明,张国焘的确不适合担任领导者。
1961年,美国人月薪2000港元聘张国焘撰写《我的回忆》,他立即应允。4年后完成,却身无分文。后金庸《明报》月刊购其中文版权,张国焘方获巨款。
此时,张国焘认为无论前往何处皆可能不受欢迎,因此决定前往加拿大,意图投靠在那里生活的三个儿子。
遗憾的是,三个儿子均无法赡养张国焘,因此他与老伴只能依靠加拿大政府的福利,即65岁以上老人可免费入住当地养老院。
1976年,79岁的张国焘突发中风导致瘫痪,个人生活随之失去自理能力。
毛主席逝世消息传出,张国焘被访。他沉思良久,缓缓言道:“属于我们的时代,已然消逝。”
三年后,张国焘在养老院孤独离世,终结了其充满争议、广受唾弃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