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和江西:地理格局如此神似的2省,为何古今发展如霄壤之别?

有地看地理 2024-04-01 04:12:13

我国有34个省份,因为幅员辽阔,每个省份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条件。

要是问有没有哪些省份非常相像?

肯定有人会说是黑龙江、吉林和辽宁这3个省份。确实这3个省在不管在生活习俗还是方言上,都非常相像,甚至3地人在外都有非常统一的认识,说自己是东北人。

东北三省确实很相像,但更多是在人文上。

我国有2个省份,不仅在人文上颇为相似,在地理格局上更是堪称“神似”。

这2个省份是湖南与江西。

中国地理格局最相似的2个省份

在中国,地理格局相似的省份不少,但是两隔壁且格局“神似”的仅此2省!

首先在地形地貌上“神似”。2省在地形地貌上都是东、西、南3界环山,中部为丘陵河谷地带,北部为平原地区,整体呈“凹”字形,地势都是南高北低之态。

而如此相似的地形地貌,也造就了2省“神似”的水系系统。湖南和江西最大的河流分别是湘江和赣江,这两条河流同是自南向北汇入北部湖泊后流向最北界的长江,因此都属于长江的支流,而汇入的湖泊分别为洞庭湖和鄱阳湖,都是长江水系里数一数二的大型吞吐型湖泊,被称为“长江双肾”。同时,两条河流的最主要的流域面积,基本都在本省地域内。

除了地形地貌和水系外,2省地域的纬度跨度也基本相当,绝大部分地域介于北纬24°至30°,这也造就2省“神似”的气候环境。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非常闷热,2省省会还都是中国夏季炎热程度十强榜单城市;而冬季寒冷湿润,湿冷的感觉同样令人难受,为祛除湿寒,两省人饮食上同样是无辣不欢,是全国最能吃辣的省份之一。

除了地理格局,历史也为2省“神似”埋下伏笔。元明两朝交替期间,湖广地区战火纷飞,造成大量人口死亡与流失,战争结束后已是一片废墟,毫无人气生机。为恢复湖广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明朝政府发动“江西填湖广”,大量江西人迁入现湖南地域,因此现在的湖南人很多都是祖上从江西迁来的,湖南人喊江西人“老表”也是出于此因。

相似的地理格局,不一样的发展景象

如此“神似”的地理格局,按理说两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差距不大。可事实是如今的湖南综合实力领先江西不少。

首先是经济总量上。2022年湖南与江西GDP分别为4.87万亿与3.21万亿,江西只有湖南的66%,差距不小。从2省省会城市看,差距更是明显,长沙2022年GDP近1.4万亿,而南昌仅为7203.5亿,长沙差不多是南昌的两倍。

其次在人口上。2022年末湖南常住人口为6604万,江西为4528万,江西只相当湖南的68%,与经济差距基本相当。

再看看人均收入。2022年湖南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36万元和3.4万元,江西分别为7.09万元和3.24万人。2省差距不大,湖南略胜一筹。

因此,不管在经济还是人口上,如今的湖南更占优势。同时在近代史上看,湖南的名声和影响力也更胜一筹,涌现出大量的杰出英雄人物,甚至不少人深刻影响着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

不过深溯历史你会发现,古代的湖南在江西面前只能称为“弟中弟”。

古代的江西“堪比”现今广东

江西经济起步于秦汉时代,不过仍处于华夏文明核心区域边缘,真正让江西经济发展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至长江下游地区,而北方长达300年的战乱,导致大量躲避战乱的北方人渡江南迁,相比湖南更近江南核心地区的江西成为了主要的南迁地,人口迁入带来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力,极大刺激了江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个时期的江西甚至已经成为江南稻米重点产区,而手工业更是异军突起,经济发展可谓蒸蒸日上,为江西唐宋时期进入全面兴盛奠定坚实的基础。

到了唐朝,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以及张九龄成功开凿南岭大庾岭路,与江西的赣江组成了完整的南北交通闭环,加之江西较为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让这条交通通道成为唐朝至清中期南北往来最重要的通道,这也极大促进了江西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赣江沿岸兴起众多城市,比如洪州、江州、吉州等。这个时期的江西已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并成为朝廷财政收入重要支柱。

到了唐末安史之乱期间,北方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但偏安一隅的江西未受大影响,反而因此承接了大量的北方南迁人口而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而五代十国时期也是同样的原因,让江西免于战乱之灾。

江西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出现在宋朝。

首先是人口,宋朝最盛时达44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是当时的人口第一大省,地位如同现今的广东。

第二是文风昌盛,人才辈出。拥有224家书院,居全国之首,其中位于现九江市的白鹿洞书院更是被誉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堪比当时的清华北大。众多的书院也为江西带来众多的人才,据统计宋朝江西进士数量全国第二,江西籍宰相数量更是占全国的12.5%,而江西籍文人巨匠更是空前绝后,比如唐宋八大家王安石、曾巩和欧阳修,宋末三杰文天祥,宋朝诗坛开山鼻祖“二晏”等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都是江西籍的,因此后人盛叹“两宋文人半江西”。

虽然元朝经历了短暂的动荡时期,但明朝时期的江西仍保留宋朝繁荣的基础,人口仅次于浙江居全国第二,上交国库税粮居全国一二位。而江西在文化上依旧保持领先地位,在官场上,江西籍高官长期占据明朝朝廷重要位置,其中朱棣的首任内阁七成员里有5人来自江西,出现了“满朝文武半江西”的局面,更是有着“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的说法。

为何后来江西会被湖南反超?

古代江西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放缓出现在明中后期,一是受政治中心北迁,南方经济发展受到部分压制的影响;二是朝廷掀起排斥江西籍官员之风,极大影响了江西人的科举成绩和官职任命。

明清两朝交替之时,因江西抗清斗争风起云涌,在江西掀起持续十几年的战乱,极大破坏了江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好在清朝前中期,凭借“闭关锁国,实行广州一口通商”之策,坐拥南北商品往来路上通道的江西仍能“吊着一口气”维持着过去的“体面”。

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鸦片战争战败导致国门逐步被“轰开”,“五口通商”的实行,以及九江、汉口相继开埠通商,原经由江西往来的中原各省商货,也都改由长江水运,或者从上海、福州、厦门等地出口,导致江西的交通地位急剧下降。

而国门大开,导致大量低价洋货倾销而入,对江西传统手工制造业带来严重冲击,曾享誉天下的造纸业、陶瓷业、造船业和茶叶等未能免于幸,对江西经济基础造成沉重打击。

更要命的是,清末持续十几年的太平天国战争,让江西沦为一片焦土,造成大量人口死亡与流失,战争前2400万人,战争后将至1200万人,十几年降了将近一半人口,许多地方人烟寥落,一片萧条,对江西的地方经济和社会带来的损害极为惨重,久久未能缓和过来。

巧的是,朝廷派去镇压太平天国的武装力量正是由湖南人曾国藩组建的湘军,湘军成功镇压太平天国也让湖南人走上朝廷政治舞台,涌现出大量的杰出人物,比如左宗棠、胡林翼等。“朝中有人好办事”,这些政治人物的出现对湖南未来崛起影响深远。

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粤汉铁路的选址上。该铁路最初的规划是从江西穿境而过,一方面原南北往来最便利的通道就在江西,其施工难度和成本都比途径湖南更具优势;另一方面江西民风相较湖南更为开化,铁路铺设更容易获得民众支持。

可过惯苦日子的湖南人深知铁路过境湖南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眼瞅这个逆天改命的好机会就在眼前,湖南官场和乡绅采取行动纷纷上书写文造势,要求粤汉铁路途径湖南,其中最有名的是湖南人谭嗣同写的《论湘粤铁路之益》,历数了经湖南的九大利和经江西的六不利,把舆论氛围推向高潮,最终竟成功把粤汉铁路争取过来,湖南这份“狠劲”真没谁了。

1936年,耗时36年修建的粤汉铁路建成通车,成为南北往来最为便利快捷的陆路通道,自此南北往来的核心通道西移至湖南。后来粤汉铁路与京汉铁路联通后改称京广铁路,每年为湖南带来的的人流量数以亿计,极大刺激了湖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而江西这边,与京广铁路一样贯穿江西全境连接南北的京九铁路,到了1996年才建成通车,迟了将近60年。

0 阅读:0

有地看地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