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评价:蒋手下有“三大悍将”,重用一人,也不会败的这么惨

观今品古 2024-10-16 12:02:44

前言

毛主席与蒋介石,国共两党的两位风云人物,各自代表着不同的阶级,手中都握有枪杆,麾下猛将如云。

在与毛主席长达数十年的较量中,军事出身的蒋介石,最终却败给了从未上过军校的毛主席。谈及蒋介石的败北,毛主席曾评价:

在蒋介石的手中,其实有着三位“悍将”,他们从各方面来看均属上乘,可惜却未能得到重用,但凡重用其中任何一位,或许他的败局不致如此惨烈。

那么,这三位被毛主席高度评价的国民党“悍将”,究竟是谁?他们各自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以至于让毛主席都为之惋惜?

冈村宁次都佩服的国民党将领——薛岳

第一位就是在国民党中,有着“战神”之称的薛岳。

薛岳绰号“老虎仔”,他在国民党中的资历非常老,早年是追随孙中山参加的革命。

北伐完成后,薛岳一度遭到何应钦的排挤,心灰意冷的他向蒋介石辞行后,打算赴德深造。

恰逢此时,蒋介石正打算发动第五次反“围剿”,思来想去还是薛岳能担此“剿共”大任,于是便将薛岳紧急召了回来。

薛岳可谓是红军长征路上的一大劲敌,红军跑到哪里,薛岳就追到哪里。

据统计,在湘江一战中,红军损失惨重,高达5万人,人数从出发时的8.6万锐减至不足半数,这其中薛岳的“功劳”不小。

在抗战期间,薛岳让日军吃尽了苦头,他也是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

其中,“万家岭大捷”便是他军事生涯中的一大亮点,1938年6月,日军在武汉地区展开有计划的反攻。

薛岳奉命前往参加战斗,这经过十个昼夜的浴血奋战,薛岳和他的第一兵团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成功地歼灭了日军的四个连队,1.5万余人。

“万家岭大捷”是武汉会战中,最激烈、最惊心动魄的一战,打破了日军的“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除了“万家岭大捷”之外,薛岳在三次“长沙会战”中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

在第一次会战中,薛岳先是采取“诱敌深入”,待到敌军陷入我方包围圈时,再猛然发动反击,在正面的交锋之际,更不忘稳固外翼,最终成功地歼灭了四万敌军。

第二次会战,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他依然能够带领部队以5.9万的伤亡代价,歼灭四万敌军,虽然战况惨烈,但终究还是取得了胜利。

而在第三次会战中,薛岳更是总结了前两次的经验,创造性地采用了“天炉战法”,最终成功歼灭了五万余人的日军。

这也是他军事生涯的巅峰时期,引得日军指挥官冈村宁次哀叹道:“撼山易,撼薛将军难。”

薛岳的军事才能和战绩无疑令人瞩目,但他在国民党中的地位却有些尴尬。实际上,薛岳并非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出身,而是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而这,也成为了他与蒋介石之间的“死结”,尽管蒋介石因他的军事能力而选择重用他,但却始终无法给予他完全的信任。

这其中的原因,除了薛岳的出身问题外,还与他曾经同情共产党、反蒋的经历有关。

蒋介石明白,薛岳确实是一位“虎将”,在抗日战争中也立下了不小的战绩,不过薛岳越突出,对蒋介石来说,就越具有威胁。

棋错一着,满盘皆输——白崇禧

第二位,便是人称“小诸葛”的白崇禧。可以说,白崇禧与蒋介石的关系飘忽不定,分分合合,时起时落。

白崇禧未能得到蒋介石重用有很大一个原因:他无法完全摆脱李宗仁与蒋介石之间的斗争。

白崇禧与李宗仁有“李白”之称,两人都是桂系中的主要人物,一个擅长政治,一个擅长军事,两人互补性强。

两人曾三度逼蒋介石下野,并在中原大战爆发后,桂系也加入了其中,眼见没讨到好处,于是便退回了广西,直到七七事变后,“李白”才与蒋介石合作。

在抗日战争中,白崇禧和李宗仁合作指挥了台儿庄战役,立下了汗马功劳,战斗的胜利并未让蒋介石欣喜,反而让他心中的忌惮之情愈发深厚。

他担心桂系过于强大,会严重影响自己,因此脑子里就想着如何整军、裁兵,企图削弱桂系的实力。

一直到1947年,才勉强赋予了白崇禧指挥权,但其中的戒备与猜忌却从未消散。

桂系中还有一个人物——黄绍竑,黄绍竑在浙江担任了八年的省政府主席,他本以为自己得到了蒋介石的信任与重用,却不料这一切只是虚有其表。

而蒋介石的虚情假意更是让他心寒至极,前脚还设宴款待,极尽挽留之意,后脚却发来了一封免职电报,让黄绍竑彻底看清了蒋介石的真面目。

愤怒之下,黄绍竑开始密谋如何扳倒蒋介石。1948年,在竞选副总统的关键时刻,他全力支持李宗仁竞选。

蒋介石又怎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力?他立刻将孙科推了出来作为竞争对手,但最终还是未能阻止李宗仁的当选。这一结果让蒋介石心中充满了怒火与不甘。

此时,“以李代蒋”的传闻不胫而走,让蒋介石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而作为桂系的重要一员,白崇禧也受到了牵连。

他极力调解李宗仁与蒋介石之间的关系,但多年的积怨与猜忌一时难以逾越。

更何况,李宗仁还公开发表了“蒋介石复职违宪”的言论,这无疑是在火上浇油,让蒋介石更加愤怒不已。

当蒋介石败退台湾后,白崇禧本已做好了逃往海外的准备。就在这时,他却收到了蒋介石的邀请信。信中许诺给予他高官厚禄,让他心动不已。

经过一番犹豫与权衡,白崇禧最终还是未能抵挡住诱惑,毅然决然地前往台湾。

而素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这一步“棋”却是下错了。

抵达台湾后,白崇禧被撤销了之前的一切职务,只担任了一个不起眼的虚职。而更让他痛苦的是,他至死都未能回到大陆。

被蒋介石软禁33年的抗战名将——孙立人

第三位人物,便是孙立人。孙立人是清华大学走出来的才子,与吴国桢、梁秋实等人是同窗。

而后考入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攻读军事,回国后的他,选择了加入国民革命军。

在淞沪会战中,孙立人率领部队在苏州河畔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面对敌军的汹涌攻势,孙立人身先士卒对日军发起猛攻。

却不幸被炮弹袭击,奄奄一息,几度休克,全身共计13处被炸伤,经过紧急救治,虽然大部分弹片被取出,但一块弹片却永远留在了他的身体里。

1941年底,孙立人担任新三十八师师长,奔赴缅甸前往作战,第二年年初之际,中国远征军就歼灭了5000千敌军。

敌军不甘心失败,他们在仁安羌发动了更为猛烈的攻势,孙立人率部奔赴前线,遇到了被重重包围戍守阵地的英军。

孙立人当机立断,派遣第13团抢占战略高地,经过两天的殊死搏斗,终于击溃敌军,成功解救了被困的英军、美国传教士以及五百余名记者。

而那些被新38师解救的英军官兵等人纷纷对孙立人竖起大拇指,并表示:

“这家伙可太有种了,他是个货真价实的军人!”

仁安羌之战,孙立人以不足千人的兵力,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军,一战成名,英皇授予他“帝国英雄勋章”,美国总统也赐予他“丰功”勋章。

而后的密支那战役,更是让孙立人的威名远扬,在缅作战期间,孙立人采取“火立战术”,主动出击,率领部队屡建奇功。

不仅在国内树立了崇高的威望,也在国际上留下了传奇般的名声,还被誉为是“东方的隆美尔”。

1946年8月,孙立人被任命为东北保安副司令,前往东北投入“反共”第一线。

不过东北的局势远比想象中复杂,他遭到了来自“黄埔系”将领的排挤和打压。

原因在于,他征缅的基本部队并非正统“革命军”,而是由税警总团改编而来,属于宋子文的“私人武装”。

此外,他与美国史迪威的交情也成为了他仕途上的绊脚石,因为史迪威与蒋介石的关系水火不容,这无疑影响了蒋介石对他的看法。

孙立人心中自然不甘屈居人下,尤其是他看到自己的地位竟然低于比自己小四岁的杜聿明,甚至之后就连长春的司令职位也被廖耀湘夺走,孙立人心中的不满更是溢于言表。

在东北战场上,孙立人的主力部队遭遇了林总兵团的沉重打击,昔日的辉煌传奇似乎一去不复返。

而早在缅甸战场与孙立人结下梁子的杜聿明,更是明里暗里地向蒋介石禀报孙立人在东北的种种“作为”。最终,蒋介石解除了他的兵权。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孙立人虽然担任了陆军总司令一职,但在任期间却得罪了“当朝天子”蒋经国。

而美国政府对孙立人的期望一直很高,甚至有意培植他。一时间,“以孙代蒋”的传闻甚嚣尘上,这让蒋介石惊恐万分。

他深知孙立人与美国的关系密切,万一他以美国为靠山,取代自己成为新的领袖,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于是,蒋介石果断出手,免除了孙立人“陆军总司令”的职务,并以“共谍”的罪名将他逮捕入狱。

从此,孙立人开始了长达33年的幽禁生活。直到2014年,孙立人事件才得到平反。

结语

从薛岳、孙立人、白崇禧这三位国民党将领的身上,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性:他们均非“黄埔系”出身。

蒋介石权力的基石正是“黄埔系”,对于这些“嫡系部队”,蒋介石自然给予了信任与重用。

而除了“黄埔系”之外,蒋介石还格外看重同乡之情,例如戴笠、毛人凤等人。

蒋介石对下级的信任往往有限,即便在任命之后,也时常越级指挥,直接干预下属的决策。

毛主席与蒋介石,两位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在性格、处事、作风、用人等方面,有着天壤之别。

毛主席以宽广的胸怀、深邃的智慧,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拥护与爱戴。因此,蒋介石与毛主席的斗争,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参考资料

蒋介石与“拜把子”们的恩怨. 人民网

让日本人吃尽苦头的“中国战神”——薛岳. 文史博览

蒋介石这辈子最大的不幸,是与毛泽东同一个时代. 文汇网

孙立人:被蒋介石软禁33年的抗日名将. 党史文苑

1 阅读:56
评论列表
  • 2024-10-16 16:39

    那个时候的孙立人能不能入列老蒋的三大悍将?

观今品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