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天津老城厢的工程师家庭里,6岁的王津元踩着板凳主持家属院联欢会。父母看着数理化全优的女儿,早已规划好复旦经济系的升学路径。1990年盛夏的录取通知书却让全家愕然——保送复旦的她,竟在志愿栏填上了新闻系。
“做主持人就像烟花易冷,工程师才是铁饭碗。”父亲把茶杯重重磕在桌上。这个从小熟读《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姑娘,却在大学图书馆发现了新天地:柴静在《新闻调查》里的追问、白岩松在《东方时空》中的犀利,让她确信镜头才是此生战场。
1998年长江抗洪报道现场,27岁的王津元连续三天泡在齐腰深的洪水里。湿透的衬衫贴着防汛沙袋,她对着镜头讲解分洪原理的模样,让台长记住了这个能扛硬核新闻的姑娘。
从《新闻透视》到《东方午新闻》,她开创了上海台首个深度调查栏目,连续五年收视率碾压同时段娱乐综艺。2002年非典爆发,怀孕三个月的她戴着双层口罩冲进隔离医院。摄像机记录下她安抚病患的侧影,这段画面后来被收录进传媒大学教材。“新闻不是青春饭,是用专业构筑的护城河。”她在工作笔记里写道。
陆家嘴复星大厦顶层,郭广昌望着妻子在艺术中心开幕式的演讲视频出神。这对复旦师生恋修成正果的故事,曾被渲染成“女主播攀附富豪”的俗套剧情。鲜有人知的是,2001年两人重逢时,复星集团刚完成首轮融资,王津元已是沪上家喻户晓的新闻面孔。
2017年复星艺术中心揭幕展,王津元力排众议引进草间弥生装置艺术。当媒体追问“首富太太为何跨界艺术”,她展示着签约艺术家的扶贫项目:“这里每件作品的拍卖收益,能供50个山区孩子完成学业。
”如今她的日程表比主播时期更满:清晨送完孩子直奔民工子弟学校,下午与伦敦泰特美术馆开视频会议,深夜还要批改艺术基金年报。那双曾经握着新闻稿的手,如今签着千万级艺术赞助协议。外界津津乐道她的豪门身份时,她正带着团队筹备敦煌数字展——这或许才是对“上海嫁得最好主持人”最犀利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