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贝聿铭
“贝先生,你这东西是什么破玩意儿,看上去像一颗廉价的钻石。”
“这个华人会毁了巴黎!”“巴黎不需要金字塔,交出卢浮宫!”这是贝聿铭职业生涯中,第二次遭受这么严重的质疑。
而这一年,他64岁,距离让他满载荣誉的“肯尼迪图书馆”的建成仅仅过去两年。
“肯尼迪图书馆”的成功让贝聿铭获得了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但这并不能让法国人心甘情愿地将他们的国宝交给贝聿铭。他们质疑这个来自东方的建筑师,他凭什么可以改建“法国最珍贵的建筑”。
贝聿铭设计的法国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贝聿铭希望与法国民众产生共情:“我来自古老的中国,我能够最深刻地体谅法国人民对古老建筑的珍爱,尊重法国人民的传统。”但是这没有用,法国人不能容许埃及金字塔式的建筑堂而皇之地杵在卢浮宫广场上。
面对质疑,贝聿铭坚持自己的设计理念:“以简约而富有现代感的金字塔作为卢浮宫的主要入口,就像人们由古埃及文明开始,一直探索到近代艺术,具有极好的象征意义。”
对于固执的法国人,贝聿铭采取了最简单的方法证明自己的设计。他在拿破仑广场上建造了一座一比一的实体模型,6万多名巴黎民众参观了这座模型。他将设计理念深入浅出地讲诉给民众,最终贝聿铭获得了法国人的认同,允许了他对卢浮宫进行改造。
北京香山饭店
四年后,改造完成。初一亮相的卢浮宫便惊艳了整个法国。地面上的金字塔结构的入口美轮美奂,阳光透过玻璃材质撒向底下扩建后的卢浮宫展区,使原本幽暗阴沉的地宫重新接受阳光的洗礼。经年不见天日的展品也重新焕发了生机。
贝聿铭的设计又一次以完全逆转之势获得世界的赞誉,但这位设计师仿佛早已习惯了这样的情形。“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在接受密特朗总统的颁奖后他淡定退场,又回归到“一个人的世界”。
据许多外国同行所述,贝聿铭是一个看起来友善却并不好接近的人,他谦逊有礼,但距离感极强。耶鲁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也曾说贝聿铭是一个“非常冷漠的人,对于争议从不表态,只在心中默默盘算。”
日本美秀美术馆
其实这并不是真实的贝聿铭,只不过他将所有的热情与赤诚都交付给了他的家族和民族。他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从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到日本美秀美术馆,从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到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从香港中银大厦到纽约市贾维茨会展中心。
但所有这些建筑都是他引以为傲的作品,只有晚年的封笔之作是他最心爱的“小女儿”——苏州博物馆。那是他倾尽毕生心血为家乡留下的传世之作。
贝聿铭生于1917年,那是我们这个千年古国最狼狈屈辱的一段经历,但这并不能影响贝聿铭对“国”与“家”的热爱,而这都源自于贝氏家族为族人建立起来的归属感。
左一贝聿铭
贝聿铭生在苏州贝家,他是这个苏州名门的第15代世孙。
贝聿铭所获得的成就固然与他自己的天资和努力有关,但贝氏家族所给予他的“财富”也是不可忽视的条件。只是这笔“财富”并不是金钱和实业,而是贝氏家族的百年家训。
苏州贝氏并不是起源于苏州本地,而是在明朝中期由浙江兰溪县迁徙至此。兰溪县虽不如苏杭有名,但其风物山水比之苏杭二州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盛产奇花异卉。所以兰溪县当地百姓十有五六是以经营药材为生。
贝聿铭母亲
贝家先人也是以医药起家,仰慕苏州繁华,举家迁往苏州。但这家人此时并不是大富之家,不过是外地来苏州讨生活的劳苦大众之一。只是贝家人经商与众不同,所谓“无奸不商”,商人大多逐利轻义,但贝家从来以义气为重。
有一次当家人贝和宇遭遇抢劫,同时带在身边的是自己的药材、钱款和合伙人的委托款。仓促之间贝和宇几乎没有思考便带着委托人的钱款逃走,结果当然是自己的货物被洗劫一空。
不过虽然这次损失不小,但委托人的财物能够被原数奉还,这为贝家赢得了“守信重诺”的好名声,得到了当地百姓的信赖。
贝聿铭的继母蒋士云与张学良
到第四代子孙贝启祚这里就比较倒霉。家中好不容易站稳脚跟,没成想贝启祚早逝,只留下高堂幼子和一位夫人。夫人程氏本想殉节而死,想到唯一的儿子年仅7岁,公婆又已经年迈,只能含悲忍痛侍奉双亲养育幼子。
孤儿寡母,当时贝家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除去生活开支已经没有余钱供孩子上学了。好在程氏识文断字,亲自教导独子读书识字。这个孩子长大以后,重整家业才让贝氏的祖业又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及至传至贝慕庭这一辈时,贝家已经延续了7代。时间也已过去了百余年,从明朝来到了清乾隆年间。随着“康乾盛世”的到来,贝家也迎来了它的第一个高光时刻。
贝祖诒和蒋士云
贝慕庭父亲贝潜谷掌家之时,贝家已经完成了初步的财产积累,在苏州当地算得上是小有名气。但贝家的出名不在于他们“有钱”,而是“积善”。贝家做医药生意,贝潜谷时常接济看不起病的百姓。
到贝慕庭这一辈因为家底逐渐殷实,善举更是大手笔。凡遇灾年,贝慕庭必定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并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出售自家粮食。这世上有钱有能力的人很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在别人有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更难得的是贝家从始至终都在竭尽所能帮助乡里。
有了财富作为基础,贝家人也开始遵循自己的意愿向不同领域发展。从军、从政、文学、收藏、艺术,不一而足,不论哪个领域都游刃有余。
贝聿铭与妻子卢爱玲
时间来到近代,清朝末年太平天国四处作乱。贝家作为苏州大户自然也难以幸免,第十二代掌家者贝康侯为躲避战乱举家避祸于上海。
贝康侯的祖父贝墉是一位大收藏家,曾有不少传世名作,皆因太平天国动乱毁于一旦。为报国仇家恨,贝康侯安顿好家小后立即投身左宗棠麾下,为其效力。晚年时贝康侯回到苏州,购置了狮子林附近的百余间房屋,一边修建祠堂一边开设义庄救济本族生活困难的族人。
贝氏一族绵延四百余年,兴盛15代不是没有原因的。一般来说,有能力者即便开办善堂义庄也是救济本家子弟。如红楼梦中的贾府的家学,基本都是直系子弟以及亲属。毕竟富在深山有远亲,一旦开了口,那来投奔的亲属只怕会源源不断。
贝聿铭与妻子卢爱玲
但贝康侯所建的“留余义庄”并不限于本家子弟,只要姓“贝”便皆可受到义庄的接济,这其中便有一个叫做贝润生的孩子。而贝康侯当时也没有想到这个孩子与自己的儿子贝理泰一同打造了贝氏家族的第二次高光时刻。
贝润生幼年在“留余义庄”读书,16岁在义庄的介绍下前往上海做工。他袭承了贝家人勤勉诚实的作风,在染料行里工作兢兢业业,老板去世时直接将商行委托给贝润生经营。
经营得当,贝润生将赚得的大笔利润都用于购买房屋。并于1917年回到苏州老家,花费9900银元买下了当时已经破败不堪的狮子林,同时又收购了狮子林周围一千多亩的民宅合并修正成贝氏私宅。
贝润生购入这座大宅,又耗费巨资修缮,并不是为了自己享用,而是将其用作义庄。贝润生虽然飞黄腾达,但始终感念当年族叔贝康侯的接济,如果没有“留余义庄”的收留,自己也不能有今日之成就。投桃报李,既然自己有能力,当然要不遗余力地支持族中弟子。
贝聿铭全家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相扶持。”贝润生的万贯家财如果留给自己子孙,当然够他的孩子任意挥霍,也许连孙子辈的钱都赚出来了。可是贝家从来不会只看眼前,从贝康侯开始便是这样。
如果贝康侯没有设立“留余义庄”,姻亲关系隔了十万八千里的贝润生自然不会投靠到贝康侯家。那么贝润生未来可能也会成功,但却不会耗费上亿银元在狮子林修建义庄,这桩泽被子孙的大善举自然也就不会存在。
那么,贝聿铭也就没有机会生活在狮子林。贝聿铭说“苏州是他设计之路的美学远点,上海是他建筑梦想腾飞的地方。”尽管贝聿铭只是少年时假期回到苏州“狮子林”生活,但这座名园给他的影响一直穿插在他整个设计生涯中,并在晚年的“苏州博物院”设计中爆发式表现出来。
贝聿铭夫妻
所以贝润生说:“以产遗子孙不如以德遗子孙;以独有之产遗子孙,不如以公有之产遗子孙。”由贝氏家族几代人亲自验证的结果,也成为贝家的家训。
有多少名门望族都毁在“兄弟阋墙”上,近代的富豪们因争夺家产而导致家族没落的也不在少数。而贝氏家族几百年来从未有过家族纷争,真应了那句“家和万事兴”。由此可见,贝氏家训,虽然只有短短30个字,却字字精华。
跟贝润生同辈份的贝理泰则走了与他完全不同的的道路。贝理泰是贝康侯的长子,这个孩子对做生意没什么兴趣,他立志报国,显然做商人是不行的,贝理泰要走仕途。
贝聿铭与儿子
1890年,24岁的贝理泰考中秀才,正当继续参加乡试时,父亲重病招他回家继承家业。贝理泰无法违背父命又对做生意实在不感兴趣,便将产业收拢合并交给专人打理,自己则机缘巧合进入县衙主管钱粮和赋税。
虽然不是科举出身,贝理泰还是间接地走上了仕途,但进入官府后他才了解了种种不为人知的内幕。失望之余贝理泰跟随老上司陈光甫出走,辅助陈光甫成立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贝理泰任江苏分行经理。
贝潜谷这一支从贝理泰开始进入金融业时代,其子贝祖诒则将这一时期的贝家推上了新的高度。
贝祖诒大学毕业以后进入了盛宣怀的煤铁公司工作,通过盛宣怀认识了当时正在筹办中国银行的宋子文。贝祖诒帮助宋子文筹到了款项也就顺理成章地进入了中央银行工作中,在任期间清廉自持,从未多拿一分钱。
贝聿铭一家
1892年,贝祖诒与庄莲君结婚,当时还是清朝,庄氏的父亲乃是清朝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部长。庄莲君出身名门,擅书法通音律,极有才华,夫妻之间很有共同语言,感情极好。
1917年庄莲君生下长子,这个孩子便是贝聿铭。贝聿铭幼时常常跟随母亲读书写字,母亲信奉佛法,贝聿铭也跟着母亲在寺院修行,性格磨练得非常沉稳安静。
后来贝聿铭在从业生涯中遇到的挫折,人们常说他是不在意外人评价的,其实并非完全不在乎。
只是一方面源于对自己作品的绝对自信。他说自己的建筑风格不属于任何流派,他的设计从不狭隘地追求个人风格,而是要融汇当地自然格局、人文文化设计最符合本地区的建筑。
另一方面则是性格中的“随遇而安”,“事情到最后,总会见分晓”。这种“随遇而安”的风格恰恰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贝聿铭风”,无人能够效仿和超越。
昆曲名家贝晋眉(左一)建筑名家贝寿同(右一)与父亲贝皖生
贝聿铭的到来,让贝氏这个古老家族延展出了新鲜的血脉。父亲贝祖诒希望贝家的第15代能够继承家业,在金融业深入发展。但贝聿铭却有自己的想法。
年幼时,他随父亲初到上海,看到大上海摩登的风景完全不同于苏州的风格令他大为吃惊。原来不同的房子竟然可以呈现出如此多变的风格。
随着年龄的增长,贝聿铭对建筑越发感兴趣,18岁他遵循父命前往英国读金融学。但是到了英国他立即反悔,独自跑到美国考上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后来又进入麻省理工学习工程学。
贝聿铭的任性并没有引起父亲的不满,反而默许了儿子的“忤逆”,也正是因为贝祖诒的宽容和尊重才成就了一位举世闻名的建筑学家。
狮子林 贝氏祖宅
1940年,贝聿铭在麻省理工毕业,他还记得儿时“要为中国建造大房子”的梦想,迫切的想回国效力。但当时国内情况极不乐观,日军占领上海,国内一片硝烟弥漫,哪里有他用武之地?贝聿铭听从老师的建议暂时留在史威工程公司。
1942年,贝聿铭与卢爱玲在美国纽约结婚。卢爱玲同样出身名门,其父亲与贝聿铭还是校友,卢爱玲自己则毕业于盛产“第一夫人”的韦尔斯利学院,与宋氏三姐妹、希拉里等著名女性同为校友。
卢爱玲结婚后并没有外出工作,而是在家中相夫教子,但她的相夫教子与众不同。卢爱玲报名参加了哈弗研究生设计院的园林建筑项目,凭借专业的知识,独到的眼光和对时事的精准判断成为了贝聿铭事业上最得力的助手。
除了辅助贝聿铭,卢爱玲还负担了子女们养育和教育工作。贝聿铭工作很忙,卢爱玲就成了丈夫与子女间沟通的纽带。多年后,即使孩子们成年后仍然保持着每到周末必须回家团聚的习惯。
贝氏一族至今已延续到了第17代,贝聿铭的三子一女早已在各自行业成为佼佼者。“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为什么那么多曾经辉煌的家族都逃不过兴衰起落的命运,而贝家却是个例外?
贝聿铭一家
其实从一家到一国,治理方法虽有所不同,但道理是一样的。纵观我国古时各个朝代,尽管每个朝代的开国君主都是一代人杰,但哪个朝代也没有维持超过400年。
与朝代无关,而是管理朝代的人出了问题。其实“富不过三代”是很具有中国特色的特点,每个曾经强极一时的家族和朝代都有一位或几位“盖世英雄”,而它们的衰落也无一例外的毁在“败家子”手里。
但问题在于“败家子”并不天生就是“败家子”。极致的权力,奢华的生活,经历几代,子孙便将先辈们创业的艰苦忘得一干二净,觉得富贵荣华都是与生俱来的,不思先辈创业维艰。
而回看贝氏一族,从未出过“败家子”。无论男女皆必读书,男子必须工作。长幼有序兄友弟恭,没有家族纷争。有能力者兼顾照应家人,被照顾着的常怀感恩之心。选择伴侣时不重美貌首选才德。
这样的家族穷时至少能够做到独善其身,而富有也毕会兼济天下。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福虽未至而祸已远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