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什么说不要急?

华韦海 2024-07-30 21:53:02

我写过的一些荐书文章,有人留言:「你说那么多废话干嘛?直接告诉我哪几本书不就完了?」你看,我把人家急成什么样了?我认为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也是一个急性子。

当然,连花不到一分钟时间快速扫一遍一篇千把字的文章,就看到书名这么简单的事,他都没有耐心,可想而知他多么心急。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有些事情还是不要太急为好。

我读了《曾国藩大传》和践行他的十二条日课,给我最大的感触是他做什么都比较慢,一点都不着急。

用他的话说是「唯天下之至拙,才能胜天下之至巧」,你可以理解为只有最笨拙的人,才能战胜最聪明的人。

这里的笨拙不是贬义,而是指那些踏实、认真、不急不躁的人。曾国藩认为,这样的人才能真正成大事。

那么,曾国藩为什么说不要急呢?我就简单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一、读书不要急。

曾国藩日课十二条的第四条是这样说的:「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意思是一本书没有读完,就不读其他书。

他还说「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这一点很好理解,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就是一本书没有读完,不看第二本,一本接着一本看。

可是你看很多人都是几本书同时看,还列举了很多理由,说这样看书才是最科学的,以及不容易累之类的话。

不过我认为自己是一个笨人,我不再研究快速阅读法,也不想听别人说同时读几本书的好处,只要决定读一本书了就把它读完,读不懂再读一遍,两三遍……直到把它啃下来为止,反正我不急,我只想读一本顶十本。

二、说话不要急。

你在跟别人聊天时,对方不是一口气把要说的话说完,就是经常打断你的话,你会怎么想?你十有八九讨厌这样的人。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反思:我是不是跟他有一样的缺点?是不是也有人讨厌我说话太急?

曾国藩早年就是因为说话太直太急,而得罪了不少人,在京城做官时都没有人愿意跟他同桌,可见他被嫌弃成什么样了。

后来因为碰壁多了,连父亲都气得跑回老家,于是他开始醒悟了,并说了一句话:「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这跟他有福对联中的后半句「群居守口,独居守心」意思差不多,就是说话还是谨慎一些为好,避免祸从口出。

再说了,你说话那么急干嘛?把自己该说的话慢慢说出来就好了,只要你不故意放慢就没人催你,这样反而说得更完整、得体。

三、做事不要急。

你说曾国藩懂兵法吗?他肯定懂,至少《孙子兵法》是读过的,可是他为什么打仗的时候却不用?这不是说这些兵法没有用,相反还有不少以少胜多的案例可用,他却用最笨的方法,你说这人是不是笨过头了?

其实不是,曾国藩只是不急。他打太平军用的战术都是扎硬寨,打呆仗,一般不跟对方正面交锋,也不主动出击,每打一个地方都先在城外扎营,挖战壕、筑高墙。

这哪里是正规军队干的事,简直就是一支移动的建筑施工队,每天就是挖土砌墙。曾国藩正是靠这种将阵地一点点向前移的战术,切断敌人的粮草供应,直到对方投降为止。

在曾国藩看来,一两年打下一座城也没问题,反正就是不急,以最小的伤亡取得胜利就够了。你别看这种做事方式很慢,却是最稳妥的,我认为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只要不是一天赶工就能做到的,就不要急,但要走对路,不要返工。

曾国藩的做法,你可能认为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已经行不通了,不急不躁地注定要被淘汰。实际上慢不是目的,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在做一件事上保证做成的概率。

我喜欢《礼记》的一句话:「水深则流缓,语迟则人贵」,意思是水越深,水流的速度越平缓,有水平的人说话都是不急不躁的。

慢,不急,都是表面的,在这个表象之下,都是一个人私底下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我想,曾国藩说的不要急,也是这个道理吧。

3 阅读:113

华韦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