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杯上的中国广告牌,只是一个开始

刘远举 2024-07-08 17:04:58

2024欧洲杯开幕,很多人都注意到欧洲杯上的中文广告,海信的“不止于世界第二”“海信不止于海信”还上了热搜。很多人产生了一个疑惑:外国人能看懂中文吗?在欧洲杯放中文广告有意义吗?

其实,这个疑惑其实包含两个问题。首先,本届欧洲杯官方赞助商,有很多中国品牌,包括海信、比亚迪、速卖通、蚂蚁集团和vivo等厂家。目前,中国已经连续两届成为欧洲杯赞助商的最大输出国,此次13家官方赞助商名单中,中国企业占比超过1/3,突破历史纪录。中国厂家多了,自然会有很多中文广告。其次,本届赛事使用了DBR定制转播技术,可以对电视转播画面中的广告板进行加工,插入虚拟广告图像,在不同地区看到的内容是不同的。简单地说,电视直播中大多为虚拟广告,即同一中国赞助商在现场展示为英文,在对中国的电视直播中展示为中文。不过,欧洲杯赛场,也有小部分实体中文广告牌。

比如,蚂蚁为推广全球化战略,在欧洲杯上主打的是三个全球化品牌Alipay+、WorldFirst(万里汇)、Antom(安通环球),而在国内直播信号中,中国球迷看到的则是支付宝、蚂蚁森林、蚂蚁财富。海信则采用了国外现场和国内外广告牌一致的投放策略,这也是海信“不止于世界第二”的广告语成为热搜的原因。

通过赞助世界顶级赛事,展现企业实力,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助推企业发展,是全球性大品牌的常见战略。这就是为什么赛场上,常见可口可乐、索尼、三星这些品牌的广告牌。这些广告牌看起来没有直接作用,但实际上非常关键。

可口可乐,在全球范围内停掉广告一个月,可能销量不会有什么影响。但可口可乐投世界级赛事的赛场广告,不仅仅是为了销售。而是为了展示一种品牌力,一种全球性品牌的气概。这种气概,反过来,会在长期上塑造市场认可,潜移默化地巩固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地位。

所以,如果可口可乐,把广告停掉半年、一年,市场份额肯定会大降。这种全球范围的、潜在的、长时间的、长逻辑链条的利益链,也只有全球性的大企业才有。所以,顶级赛事广告,最初的玩家是欧美企业,后来是日韩企业进入这个领域,比如索尼、松下、现代、三星。三星能拥有今天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跟它长期赞助各种国际顶级体育赛事密不可分。

三星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时开始奥运会营销模式,迄今,赞助过10届奥运会。以前,这种赛事是看不到中国品牌的。因为即便有钱投,也没有一个产品体系、品牌体系、全球销售体系去承接这个投了之后的好处。

如今,很多中国企业出海,有了全球化的图景,就可以去承接这类全球化赛事广告的好处。从单品类上看,中国电视机正在取代传统的日本品牌,成为全球主流,那么,赛事广告,就是中国品牌必争之地。

短期看,欧洲杯这样的体育赛事,往往都是刺激电视机销售的好时机。实际情况也是如此,今年一季度,欧洲市场上,海信系电视出货量同比增长35.9%,在全球市场继续稳居第二,销售量占有率位居中国企业第一。而欧洲杯开打后一周内,海信电视在欧洲五国(德、英、法、意、西)销量同比增长57%,中高端品类同比提升137%。

每卖出去一台新电视,其实不是营销的结尾,而是新的营销的开端。电视在客厅,客厅是社交场所,大屏电视自带社交属性,而欧洲杯期间新买的大屏电视,更是如此。球赛一起看热闹,谁电视大,谁买了新电视,就去谁家看。这个时候,现实中的实体电视,和屏幕上的广告,就形成了屏幕内外的互动,然后在社交环境中传播。这样就形成了销售、品牌传播的共振和协力。

中长期看,通过体育营销,可以向陌生国家用户解释“我是谁”,然后,用长期主义的态度,在用户心智中扎根。自2016年首次赞助欧洲杯以来,八年时间,海信海外品牌知名度从37%提升至54%。

从更大的背景看,如今在赛场上能看到中国品牌的广告,背后一路走来,正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拥抱全球化20年的结果。某种程度上,这些广告牌,意味着中国产品、中国品牌,开始从低端制造向高端产品转变。不管是国际贸易,还是日常消费行为,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是高技术产品,也不是所有的高利润产品都是高技术产品。

美国的苹果电脑、显卡有技术含量,可Calvin Klein、COACH、耐克又有什么技术含量呢?一国的产品能够在流行、文化中得到认同,获得高附加值,归根到底,是因为一国能输出强势技术产品。

所谓强势产品,是指那些凝结着最尖端技术、体现人类最高工业成就的产品,如英特尔CPU、苹果手机、F35战斗机、特斯拉、航天飞机。当一个国家能输出这类强势产品的时候,这类产品在消费者心灵中,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矩阵,品牌形象相互影响,正向反馈,共同构成一个国家的产品在消费者心智中的位置。然后,才有了NBA,职业棒球、好莱坞,再然后,就有了耐克、Calvin Klein、COACH。

随着多年的经济与技术的发展,中国如今也逐渐有了自己的强势产品,高铁、歼20战斗机、空间站,但这些产品离生活还是太远,还需要电视、手机、电子支付这些靠近消费者日常生活的产品。

这些日常性的,但有技术含量和制造难度的产品,才会形成一种心智,把中国产品从低端的印象中提升出来。欧洲杯上的海信,恰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8年前,2016欧洲杯,海信出现在赛场上的只有旗下两个品牌。今年的欧洲杯,上场的不只是海信一个品牌,而是旗下海信、容声、gorenje、TOSHIBA等8个品牌,电视、冰箱、空调、冰柜、洗衣机、厨电等11个品类,得到欧洲杯授权,是迄今为止最多的一次。

这些产品,可以说构成了完整的现代中产生活。在这些产品的耳濡目染之下,再接下来,才轮到文化类产品。要知道,宣纸、汉服、李子柒、敦煌,这些东西,某种程度上看,其实都不是文化输出产品,那只是文化好奇、文化猎奇。只有那些鲜活的、创新的、现代化的文化产品,才能称之为文化输出与中国故事。

从这个意义上,欧洲杯上的中国广告牌,只是一个开始。

0 阅读:9

刘远举

简介:专栏作家,研究员,关注时政、财经、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