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熹到李贽,聊聊“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尔诗林 2024-09-29 04:55:24

今天是至圣先师孔老夫子诞辰2575周年纪念日。

鲁襄公二十二年夏正八月二十七,孔子诞生于今山东曲阜,这个日期折算成阳历即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所以台湾地区把9月28日孔子诞生日作为教师节。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以其毕生的精力和智慧,为中华文化光辉灿烂的画卷铺就了一层浓浓厚厚的底色。

孔子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同时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如果放在今天,他绝对是一位很受学生喜爱的好老师,你看他回答学生的问题,总能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比喻,一下子把一个个深奥的问题,形象生动地给以讲明,让人茅塞顿开。

古往今来,后世对于孔子的褒奖和赞美之词,可以汇编成几部《论语》的篇幅,但唯有朱熹的评价象《论语》语言之精辟,最具高度和概括性。

朱熹如是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如果老天爷不帮我们生一个孔子来,那么我们世世代代还生活在黑暗之中。

对孔子来说,这个评价胜过千言万语!

朱熹是南宋伟大的理学家,孔子字仲尼,他的字叫仲晦,又字元晦。

朱熹逝世后,谥号为文,被称为朱文公,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人,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也就是说,孔庙主殿大成殿里面的十二哲者,有十一个是孔子的亲传弟子,另一个就是一千多年后的朱熹。可见朱熹也是多么伟大的存在。

孔子和朱熹们的学问,被后世的人们笼统地概括为“国学”。

有了国学,慢慢地就有了满大街的“国学家”、“国学大师”,真真假假,鱼目混珠。

而这种情况,绝非现在才有之,早在朱熹之后的明朝已经有类似的存在。

当时有个读书人,整天穿着高鞋长袖,宽带高帽,满口三纲五常,自称为孔子的真传弟子。

一天他在路上遇到刘谐,刘谐是个聪明人,他讥笑这位读书人说:你这是不了解我的仲尼哥哥呀。

读书人勃然大怒: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你是什么人,竟敢称呼仲尼为哥哥!

刘谐笑笑说:怪不得远古的圣人整天都点着灯笼走路啊!(对万古如长夜的否定)

这位读书人被刘谐这句话驳斥得无言以对。

上面是李贽《赞刘谐》里的内容。

李贽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大概比朱熹迟三百多年,他就出生于朱熹晚年讲学的福建泉州,是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赞刘谐》是李贽一篇很有意思的散文,文中的读书人和刘谐其实是他杜撰的两个人物,李贽是借刘谐的口吻,讽刺那些道貌岸然,满口经典的所谓“国学大师”。

这篇文章,放在今天仍然有其意义,篇幅不长,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起来读一读吧:

赞刘谐

明·李贽

有一道学,高屐大履,长袖阔带,纲常之冠,人伦之衣,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

时遇刘谐。

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

刘谐曰:“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

其人默然自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

李生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

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0 阅读:1

尔诗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