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过愤怒的海》:原生家庭的创伤,是娜娜走向死亡的“第一刀”

碧彤然 2024-03-27 06:22:08

女孩娜娜,身中17刀,客死异乡。

嫌疑人指向娜娜在日本的男朋友李苗苗,于是引发了一场父亲老金为女儿追凶的故事,而在这个过程中,娜娜在原生家庭的创伤也一点一点被撕开,最终,谜团揭开:娜娜是自杀。

电影《涉过愤怒的海》上映前后,引发了广泛地讨论,并打出了“为人父母,必看” 这样的宣传语。影片表面讲追凶,基调是悬疑,但却紧紧围绕原生家庭这一内核,原生家庭之伤,也是娜娜沉入黑暗的第一推手。

1、自以为是的爱,捅下了“第一刀”

娜娜从小父母离异,被双方轮流抛弃,最后父亲老金不得不带着她,但却在娜娜的成长过程中带给她长期的忽视和无形的伤害:

老金常年出海打鱼,娜娜一个人在家里承受恐惧和孤独;

让娜娜无休止的跑步,跑得上气不接下气,他浑然不觉;

将怕水的娜娜扔到海里学游泳,给娜娜带来了永恒的窒息感;

娜娜发烧的时候,给她敷的凉毛巾,差点让她窒息……

老金爱女儿吗?

我们不能说不爱。他一手抚养女儿,女儿生病时亲自照顾,辛苦赚钱供女儿留学……似乎是能给的都给了。

可是,在亲子关系中,很多父母的问题不是不爱孩子,而是不会爱。

而不会爱孩子,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孩子。

直到娜娜离世后,老金才在女儿的日记里真正认识她。明白了,是自己自以为是的爱,在童年时期就捅下了致命的第一刀。

图/《涉过愤怒的海》剧照

2、缺失的爱,失控的亲密关系

童年没有得到过真正爱的娜娜,面对亲密关系时,也“失控了”。

老金对女儿的“爱”是粗粝的,疏离的,而不是女孩所需要的安全、细致、温柔、周到,母亲在孩子的成长中更是缺位的。

原生家庭里爱的匮乏,父女相处的关系模式,深深烙印在了娜娜的潜意识里,并给她成年后的亲密关系埋下了“隐雷”。

著名中医心理学家肖然老师说,我们所追寻的,始终是童年的缺失。

在影片中我们也能看到,娜娜在和男朋友的相处关系中,不断在索求那个从来没有得到过的、紧密到不可分割的爱,如果没有,她就自虐、自残,甚至最后自杀。

图/《涉过愤怒的海》剧照

对有些人来说,童年的缺失就像内心的一个深渊,如果无法弥补,宁愿让自己的生命坠落,娜娜即是如此。

肖然老师说,原生家庭的创伤,可能会停留在身体上,也可能会在心理上。

表现在身体方面,可能会因缺乏安全感、情绪焦虑等有脾胃、过敏等问题;表现在心理上,可能会有抑郁症、情感障碍等问题;表现在个人成长、情感方面,成年后,可能会变得自卑,在亲密关系中会变患得患失,缺乏资格感。

影片中,娜娜心理的伤,最终成为了一把刀,一刀一刀指向了自己的身体。

3、给予孩子像太阳一样照耀的爱

现实中,老金对待女儿的方式,是很多中国式家长的惯常做派。

他们爱孩子,但很多时候,是像爱一个私人物品那样的爱,要求孩子按照他们所设想的那样去成长,并自我感动,很少去反思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而娜娜的悲剧,是不良的养育方式的浓缩式体现。她看似被父亲的爱包围着,但实际上,在她的成长体验里,几乎没有感受到那种双向的、给予她无限包容与安全的爱。

很多人经常说,父母也是第一次当父母。但这是不是一种让自己心安理得的借口?

很多人未必当过父母,但人人都当过子女。自己做子女时,喜欢什么样的父母,想让父母如何对待自己,会深深的刻在记忆中,成为父母后,可以一边反思,一边学习着去爱子女。

电影最后,娜娜死亡真相解开时,老金才第一次真正意识到,他从来都不了解女儿。

他不知道女儿在异国的生活,不知道女儿的感情,不知道女儿的所思所想,更不知道女儿从童年起就产生的那个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

娜娜小时候常待的柜子里,有很多她画的太阳,就如她孤独地死的时候,在墙上画的一个个太阳。这是一种被爱照耀着的渴望,可悲的是,她从小就没真正得到过,没被滋养过……

最后,希望影片中的悲剧,不会在现实中发生,每个孩子在童年时期获得最妥帖的爱。

文/然健康身心全息

0 阅读:0

碧彤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