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苏州生产的人形机器人,将来可能要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同事了。
他们有家公司,造出的人形机器人,先是在苏州的一家大厂里“实习”。

(乐聚“夸父”人形机器人在亨通车间)
接着,就开始了“外出打工”,一汽红旗,蔚来汽车……
1月17日,他们刚将第1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交付北汽越野车。

这已经不是外出打零工,而是开始“批量”输出人才了。
还有一家公司叫云幕智造,一口气打造了5款人形机器人,包括应用于未来工厂的重型、中型、轻型“品种”,看上去就像一群钢铁侠。

专家之前分析的一点都没错,人形机器人会先在半结构化的工业场景中率先投入使用,而人形机器人和前一代机器人最大的差别是能否进行主动思考,并依赖机器人的本体与外部环境进行互动。
简单的说,它们更加聪明,更加智能。
我查阅了近两年数据,苏州这两年的人形机器人发展可以用“迅猛”形容。
光一个苏州工业园区已经有具身智能机器人相关企业98家,吴中区更不得了,去年机器人+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1608.3亿元,集聚相关企业1000余家,服务机器人产量占到全国的六成以上,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到全国内资品牌的七分之一。
而这些机器人,以及他们开始“进厂打工”的背后,正在折射出一个苏州的人工智能+故事,一个拥有4万亿工业家底的全球工业重镇怎样打开一扇新大门的故事。
02.
苏州的工业很强,有目共睹。
苏州的人工智能产业怎样?
可以这么说——
苏州人工智能产业的综合实力,现在已经跻身全国第一梯队。
如果光是看数字,2024年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实现营收2362亿元,增长20.35%,已经是一个“2000亿级”的产业集群。
但今天我还要再梳理一下这个产业链,你就能更加察觉它隐藏的实力。
1、AI芯片与半导体
中科可控:专注于高性能计算芯片研发,为AI大模型训练提供算力支持;
长光华芯:在激光雷达芯片领域占据领先地位,赋能自动驾驶与工业检测;
亿铸科技:开发存算一体AI芯片,突破传统架构的能效瓶颈;
2、传感器与边缘设备
敏芯微:MEMS传感器龙头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终端和物联网;
纳芯微:高精度模拟芯片供应商,助力工业自动化与车联网;
3、算力基础设施
苏州通过建设公共算力平台和扩大智算规模,降低企业算力使用成本。例如,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内的算力调度中心,已为超3000家智能工厂提供支撑。
4、软件平台
同元软控:提供工业仿真与AI模型开发平台,服务航空航天、能源等高端制造领域;
千视通:深耕计算机视觉算法框架,赋能安防与智慧城市;
思必驰:聚焦语音交互技术,其对话式AI平台覆盖智能家居、车载系统等场景;
5、行业大模型
苏州已有7个大模型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涵盖工业、医疗、金融等领域。
6、算法
2个重点算法通过深度合成服务备案,应用于虚拟数字人、工业质检等场景;魔门塔(Momenta):自动驾驶算法全球领先,L4级解决方案已落地多城;
7、智能制造
华兴源创:半导体检测设备龙头,AI技术提升晶圆缺陷识别效率;
博众精工:智能工厂解决方案提供商,服务3C电子、新能源汽车等行业;
天准科技:工业视觉检测系统市场份额居全国前列;
8、智慧城市与交通
知行汽车:自动驾驶域控制器供应商,合作车企超20家;
智加科技:重卡自动驾驶技术覆盖干线物流场景;
9、机器人
科沃斯:家用服务机器人全球市占率第一;
灵猴机器人:工业协作机器人应用于精密装配与物流分拣;
江苏北人:焊接机器人集成方案服务航空航天与汽车制造;
什么感觉?
最大的特点,就是苏州的人工智能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悄然形成了涵盖人工智能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
而这条产业链的核心,就是以“AI+制造业”为支点撬动产业变革。
就像“外出打工”的人形机器人一样,这些机器人,或者大一点说,人工智能,它们和任何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类一样,需要不断地喂养,才能进化成完成体,而苏州在大力“投喂”的,就是极其丰富的应用场景。
AI早已不是空中楼阁,当下赋能千行百业的AI,其发展正好赶上中国制造和苏州制造产业升级的黄金时代,“人工智能+制造业”,正是众多AI+中最成熟也最有潜力的一环。
03.
场景对苏州人工智能的意义,太重大了。
因为场景的本质就是数据,作为工业总产值超4万亿的制造重镇,苏州工业企业每年产生的质检数据、设备运维数据、工艺流程数据,相当于一座尚未开采的“数字油田”。
人工智能的关键在于云计算、大数据和算法三大因素,其中云计算是前提,大数据是燃料和基础,算法是灵魂。
可以这么说,人工智能都是靠海量的大数据“喂”出来的,即靠大数据驱动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无数据不智能”。
靠大量数据的喂养,苏州的人工智能将有望走在行业前列。
举个例子,苏州的魔法原子机器人公司,他们的人形机器人MagicBot,对比特斯拉Optimus,后者完成的工作只有一个环节,或者说一道工序完成后才会进行下一道工序,而魔法原子的MagicBot可以实现多机有序协同工作。

这样一来,便能提升人形机器人对复杂环境的适应度更高,适应不同的工作任务和生产线布局,尤其适合3C、家电等需要频繁切换产线的工厂工作。同时,高自由度、类人操作等特性,也能帮助制造业提高产线柔性,降低工厂部署成本。
我问了一下苏州的朋友,2024年,苏州已经聚集了人工智能核心企业667家,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超过了2100家。
苏州还形成了“1+15”人工智能行业应用推进体系,形成以“AI+制造”为特色,以“AI+科研”“AI+金融”“AI+交通”“AI+医疗”等为重点的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示范体系,获批省级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140项。
早在2021年,苏州就已经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苏州充分运用了这一国家级利好,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扶持政策。
可以预见,按苏州一贯的作风,接下来还会出台更加有吸引力的政策。
政策造雨林,数据成养料,场景做土壤,最终长出参天产业树,苏州正在完成AI价值创造链的闭环构建,这个全球最大工业城市的AI故事,在书写出一个精彩的序章后,后面的部分会更加饱满动人。
当其他城市仍在单点突破时,苏州正将制造业底蕴、政策灵敏度、场景纵深编织成一张立体网络。这里的AI不再只是实验室里的代码,而是车间机床的轰鸣、传感器毫秒级的响应、工人与机器人交接扳手的瞬间——这些鲜活的工业化“肌理”,或许正是拉开差距的关键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