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GLP-1类药物为核心的降糖减重市场鏖战正酣之时,同为“三高”的降脂类药物也随着诸多创新疗法、靶点进入“收成期”,逐渐拉开混战序幕。
从市场来看,2023年全球降脂药规模已超330亿美元,预计2033年将可达到450亿美元以上。而我国血脂异常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趋于年轻化,18岁以上患病率已增长至40.4%,2023年降脂药市场销售额突破250亿元,且持续增长态势明显。
除了他汀类、贝特类等传统的降脂药物,PCSK9抑制剂近两年陆续迎来信达、君实、康方、恒瑞等国产新药扎堆入局,开始正面对抗拥有先发优势的安进、赛诺菲、诺华。
作为大热创新靶点的LP(a)类靶向降脂药物,则随着10余款在研药物陆续进入临床阶段,展现出蓄力待发之势。
但在LP(a)靶向药冲线之前,全球首个高胆固醇体内基因编辑新药却率先发出了关键临床节点信号。
2月18日,来自锐正基因,用于治疗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ART002注射液最新临床数据显示,只需一次用药,即可达到药效饱和,并安全有效地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百亿市场蛋糕诱惑之下,PCSK9抑制剂、LP(a)靶向药、基因编辑疗法......谁能抢先成为降脂界的“司美格鲁肽”?
01
基因编辑疗法“长路漫漫”?
PCSK9抑制剂是目前降脂创新药最为活跃研发方向之一,锐正基因自主研发的ART002注射液靶向的也是PCSK9蛋白,但却是通过调控PCSK9基因,实现“一劳永逸”的降胆固醇水平。
公开资料显示,ART002注射液是一款以LNP(脂质纳米粒)为载体的体内基因编辑新药,旨在通过单次用药,精准编辑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调控基因PCSK9,以实现持久降低LDL-C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目标。
基于该目标,锐正基因于2024年中启动了多中心、开放、单臂、探索性临床研究(IIT人体临床研究),且入组的受试者中,三分之二的LDL-C基线水平远高于目前已有的siRNA药物英克司兰和PCSK9抗体的临床受试者,意味着治疗难度更高。
但最终ART002在人体内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所有剂量组均无DLT事件及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具体数据表现为:
受试者在用药后的第2-4周血浆PCSK9蛋白敲降均达到峰值,中、高剂量组的受试者血浆PCSK9蛋白敲降平均值接近90%,最高可达93%。
用药12-24周后,绝大部分患者的LDL-C水平降幅达到50%以上,最高降幅接近70%,达到全球同类产品最佳疗效。
基于此,ART002注射液成为全球首个在人体内达到饱和药效的靶向PCSK9体内基因编辑产品,且具备一次性治疗即可实现长效的潜力。
但由于前人折戟案例在前,即便有着亮眼的数据,市场关于体内基因编辑疗法的顾虑依旧存在。
新康界了解到,在ART002注射液之前,有一家同样专注于基因编辑疗法的Verve Therapeutics公司也曾开展过针对高胆固醇基因编辑疗法的VERVE-101药物研究,且在2022年中就在新西兰完成了首例患者给药,由此进入临床应用阶段。
2023年11月,该公司曾在美国心脏协会(AHA)会议上高调宣称,参与该研究最早的三名受试者中,注射一次VERVE-101试验性药物,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降低高达55%。
但在2024年4月,因一名患者经历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上述研究已被迫宣布暂停患者的招募。
因在DNA上直接进行基因编辑的技术发展尚未完全成熟,且仍有待耐受性、遗传性等长期评估,不少观点认为,目前体内基因编辑是一项有着高风险和长期影响不确定的疗法。
据悉,美国FDA要求相关企业必须对涉及基因编辑疗法试验的参与者进行14年的跟踪,提供严格的人体数据。
这也意味着,真正上市前,体内基因编辑疗法未来实际仍有不少的路要走。
02
PCSK9 抑制剂争夺赛开启
尽管目前传统的他汀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贝特类药物仍占据着市场大头,但效果更明显,高胆固醇血脂患者更优选择的PCSK9 抑制剂,近几年展现出快速增长态势,被视为心血管领域来势汹汹的明星靶点之一。
截至2025年1月,全球获批的PCSK9 抑制剂已有为七款,且过半来自中国。
包括安进的依洛尤单抗、赛诺菲/再生元的阿利西尤单抗、诺华的英克司兰纳、信达生物的托莱西单抗、康方生物的伊努西单抗、君实生物的昂戈瑞西单抗、恒瑞医药的瑞卡西单抗。


(截至2025年1月国内已上市靶向PCSK9降脂药物,来源:东方证券)
其中较早上市的前三款,均展现出较高的销售增速。
如2016年前后上市的依洛尤单抗、阿利西尤单抗,2023全球销售额及同比增速分别为16.4亿美元及26.2%、10.9亿美元及26.4%。
英克司兰钠注射液是全球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靶向PCSK9的超长效siRNA降脂制剂,优势在于患者在首针后三个月注射加强针,此后每年仅需注射两次即可,无论是依从性还是长期有效性都有明显优势。2023年该药全球销售额已达3.6亿美元,同比增幅更是高达217%。
2024年上半年,依洛尤单抗、阿利西尤单抗、英克司兰钠注射液三款PCSK9 抑制剂的总销售额已增至19.8亿美元。

(截至2024年上半年靶向PCSK9降脂药物全球销售额变化,来源:东方证券)
2023年8月上市的信达生物的托莱西单抗是首个国产PCSK9 抑制剂,康方生物、君实生物、恒瑞医药的三款同类产品均在近半年时间里扎堆上市,其中恒瑞的瑞卡西单抗亦有着超长效的效果,可实现450mg剂量三个月给药一次。
目前,上述7款药中,除近半年获批上市的三款国产产品外,其余四款均已进入我国医保目录,在快速放量的情况下,于国内市场展开角逐。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心血管用药规模为147亿元,其中PCSK9抑制剂销售额约为15.25亿元,占比约为10.4%,是他汀类药物外市场份额最高的品类。
PCSK9 抑制剂广阔的市场空间仍在吸引越来越多的追兵,且不乏口服、多肽、小核酸等药物形式。
目前国内还有齐鲁制药、石药集团、大睿生物等七家药企有同类靶点在研管线,但多数仍处于临床 I 期,悦康药业的YKYY015则是国内首款在美国批准临床的PCSK9 siRNA 药物。
03
LP(a)靶向药蓄势冲线
降脂领域巨大的患者群体及临床需求潜力下,ANGPTL3、ApoC3、CETP、Lp(a)等越来越多的创新靶点也不断在研究中涌现。
其中,Lp(a)除了具有 LDL-C 的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外,还是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等心血管事件风险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因此被作为近年降脂新药突破的重点研究方向,得到礼来、安进、诺华等众多巨头的加码布局。
不过,作为降脂领域的创新靶点,目前Lp(a)靶点尚未能迎来上市药物,但已有多款在研药物行至临床Ⅲ期,如诺华的Pelacarsen、礼来的Lepodisiran、安进的 Olpasiran ,均为核酸药物。
其中Pelacarsen为诺华和 Ionis 联合研发的一款靶向 Apo(a) mRNA 的反义寡核苷酸药物,最早在2019年中已进入临床Ⅲ期,礼来及安进的管线则是在2024年先后完成Ⅲ期的患者招募。
据开源证券研报统计,截至2024年12月,全球共有10款靶向 Lp(a)的药物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包括5款Ⅲ期、2款Ⅱ期、3款Ⅰ期,其中5款属于siRNA 药物,其余属于ASO(反义寡核苷酸)、生物药和化药,以及基因编辑疗法,另外还有至少7款临床前管线。
而上述管线中,不乏石药、信立泰、京新药业、甘宝利生物、舶望制药、翰森制药等国内企业。


(截至2024年12月全球LP(a)靶向药管线布局情况,来源:开源证券)
石药集团的Lp(a)抑制剂 YS2302018是来自AI平台发现的小分子药物,虽仍在临床前阶段,却已获得阿斯利康的青睐,并于2024年10月以1亿美元首付款及19.2亿美元潜在总额的价格,将该药物的全球权益授予后者。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注射剂型,目前也有企业在尝试口服小分子药物,如礼来的莫伐倍林(Muvalaplin),2024年11月刚公布了临床Ⅱ期结果,如若顺利,将会成为全球首个靶向 Lp(a) 的口服降脂药。
结语:
作为掘金降血脂市场的新机遇,靶向 Lp(a)及其他相关靶点的药物研发正在如火如荼推进中,犹如一片蓝海,前景广阔。
如已有多款上市药物的PCSK9 抑制剂一般,能够在临床试验中率先冲线的企业无疑将能在这一百亿市场的获得先发优势。而随着新靶点、新技术不断得到验证,越来越多创新药物的也可令市场快速扩容,同时让更多患者群体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