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决定着无数人的生死存亡。而战争中国与国之间的尔虞我诈,纵横捭阖,就是人类最高级别的博弈。我们将会回到一九三七年五月二十八日那个张伯伦当上英国首相的那一天,了解他在二战爆发前的历史关头,做出的每一个决定,以及背后的原因,重新审视他和他的绥靖政策。
不过整个家族最出名的人还是那个张伯伦,在担任了多年的卫生大臣和财政大臣后,凭借着丰富的从政经验和在保守党中的崇高威望。他最终当上了英国首相。那一年是一九三七年。世界风云变幻。
在欧洲,人们沉浸在一种极端的和平主义思想中。十九年前的那场大战夺走了一千六百万人的生命。那时的人们还将其称之为世界大战,而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们没有想过这种战争还会有第二次。十九年也没磨平留下来的创伤。人们极端地想要回避战争,保持和平的现状。
但有一个国家的人例外——德国。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德国在《凡尔赛和约》中失去了六万五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和接近七百万人口,赔款一千三百二十亿马克。所有的海外殖民地被瓜分,军队的数量和规模也被严格限制。
得知条约内容后,一股屈辱愤怒的情绪在德国民间长期弥漫,最终在希特勒上台后转变为狂热的复仇主义。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情况也同样复杂。但随着一战的结束,三个庞大的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沙俄帝国分崩解体。在旧帝国的尸体上一夜之间出现了许多新生的政权和国家,使得世界局势更加复杂多变。
这其中最让英国头疼的是苏维埃政权,游荡在欧洲的共产主义幽灵最终变成了一个红色巨人。震慑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
西方列强内部也是矛盾重重。英国在世界霸主的位置上坐了一百多年,却越来越力不从心。在帝国外部新的挑战者不断出现,美国崛起,德国纳粹上台,日本在远东扩张,意大利盘旋于地中海。在帝国内部独立运动风行,殖民地人民不再唯英国马首是瞻,纷纷寻求更多的自主权。但一切都在冲击着英国主导下的世界秩序。张伯伦上台时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危机四伏的局面。
他所做出的第一个选择就是继续执行上一届政府留下来的绥靖政策。所谓绥靖,甚至以退让妥协来安抚对手,避免战争。绥靖政策并不是张伯伦的发明,他之前的两届英国政府都一直奉行绥靖政策,在九一八日本侵华,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国入侵莱茵兰这一系列法西斯扩张行为中,英国都是姑息纵容的态度。要么只进行外交上的谴责,要么只是加一些微不足道的经济制裁。作为当时国际联盟的主导者,世界秩序的维护者,英国为什么要一再退远。
这背后其实有很复杂的现实因素决定的。最根本的原因是英国的衰落。但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英国的经济体量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百分之五十。压倒性的经济优势,让英国无所畏惧,敢于发动战争,打击任何挑战者。但是经过了一百多年,等到一九三零年的时候,英国的经济体量缩减到制裁百分之十,维持广大的殖民地和整个英联邦,注意让英国焦头烂额。在帝国江河日下的大背景下,大部分英国官员都更倾向于维持当今的局面,而不是冒险去发动一场结果未知的战争。
另一个原因是英国的传统对外政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想趁着德国战败的机会,永久性的削弱德国,但英国不愿意。长期以来,英国奉行光荣孤立政策,搞大陆均势,使欧洲大陆的强国,主要就是德国和法国彼此牵制,避免出现一方独霸欧洲的情况。英国就通过这种扶弱灭强平衡术渔翁得利,维持自己的霸主地位。在那时的英国看来,相比于战败受到制裁的德国,同为战胜国的法国威胁才更大。
所以在德国壮大扩张的初期,英国并没有大加阻碍,反而玩的一手扶德抑法。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莫佳诺公约》和《英德海军协定》。前者削弱了法国对德国的制裁权,让德国逐渐摆脱战败国身份,后者解除了德国的海军军备限制。但没有英国的明确支持下,法国也不敢称对德国开战,只能眼睁睁看着德国做大。
绥靖政策还有一个原因是从民间到官方普遍弥漫的反战情绪。一战英国虽然是战胜国,但所得甚少,除了大量的人员伤亡,英国经济备受打击,出现了严重衰退,直接导致英国失去了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和英镑霸权的没落。生活的困苦,让人们对战争极度失望。极端和平主义开始出现。英国著名作家尼尔斯甚至说:就让我们失去我们的帝国吧,如果这是一种必然,就让德国人来统治我们吧,如果他们想要如此。在这样的社会思潮下,英国政府没有勇气再去打一场大战。
一九三八年三月二十一日,在德国和奥地利合并的前夕,英国参谋长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放到了张伯伦桌前。报告显示,如果英国为了遏制德国扩张而与其开战,意大利和日本将会趁机推进,最终演变成一场世界大战。对此,张伯伦做出的判断是,要么彻底避免战争,要么避免成为第一个参战国。这两个选择都指向了同一条路,那就是绥靖政策。所以在德奥合并的时候,张伯伦站出来说,奥地利不能指望其他大国的援助。得到英国默许后,希特勒长驱直入吞并奥地利。在这件事上,希特勒和张伯伦看似相得益彰,实际上两个人已经有了重大分歧。
张伯伦眼中,已经得到了整个奥地利的希特勒应该已经满足或者马上就要满足了。但实际上吞并奥地利大大刺激了希特勒的野心。张伯伦最致命的错误就在于他对于希特勒有严重的误判。
他以为希特勒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右翼民族主义政客,施以恩惠就能拉拢他作为现有秩序的维护者。但实际上希特勒是一个百年难见的战争狂人,一个从社会底层走向顶层,与传统政客截然不同的独裁者。他所提出的出多个口号,比如征服欧洲,统治世界。并不只是拉拢人心的口号,而是他真心想要实现的目标。他并不满足于坐在英国人安排好的课桌上吃饭,他是想直接掀桌子。但是这些巨大的野心又被希特勒巧妙的掩盖了。
在二战爆发之前,希特勒和他统治下的德国对外营造的形象一直都是凡尔赛合约的受害者。我们不过是想拿回本属于我们的东西,再加上之前的扩张行为中,确实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所以包括张伯伦在内的大部分欧洲政客,对于希特勒都缺乏足够的警惕。如果只是因为前面这些原因,那张伯伦还有回心转意的可能。但是对于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敌视,让张伯伦彻底走上了绥靖主义的绝路。张伯伦的如意算盘是通过绥靖极力缓和英国和德国的关系,让德国的扩张和侵略导向东方,祸水东引,让德国和苏联发生战争,看两个心腹大患你争我斗,他是如此喜欢这个一箭双雕的计划。因为他坚信德国和苏联是水火不容的。
希特勒在上台时候搞出的国会纵火案就狠狠打击了德国共产党。而纳粹主义又是反对共产主义的,再加上德意日三国缔结的《反共产国际协定》,以及由此组成的军事同盟,让张伯伦相信法西斯的主要矛头是苏联,而不是英国、法国和他们的一片欧洲盟友。
就在这样的信念下,绥靖政策迎来了他的巅峰——《慕尼黑协定》。在捷克斯诺伐克的苏台德地区有三百多万德意志民族居住于此。希特勒看上了这块与德国接壤的土地,打算以此作为突破口,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他暗地里指示纳粹党员,煽动当地民众要求独立和民主自治。紧接着又公开声称德国不能容忍国外的德意志民族受到欺辱,将要采取行动,以此来威胁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此时还比较强硬,直接宣布了全国总动员征招一百万士兵准备开战,事态迅速升级,战争一触即发。就在此时,张伯伦坐不住了。法国与捷克斯洛伐克签过互助条约,如果德国真和捷克斯洛伐克开战,英法都难免被拖下水。他立即飞往德国与希特勒会晤,希望和平解决此事。
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九日,德、意、英、法四国首脑齐聚慕尼黑,商讨如何解决苏台德问题。可笑的是,拥有苏台德地区主权的捷克斯洛伐克却没有参加会议。在会议结束后才被告知了会议内容。这是一场彻底的阴谋。四个国家出在谈判桌上瓜分了另一个国家的领土。
希特勒在会议上狮子大开口,墨索里尼当起了中间人,而张伯伦和达拉第(当时的法国总理)几乎全盘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只要是他此后不再提出更多的领土。要求希特勒答应了他们,随即签署了《英德宣言》和《法德宣言》,承诺永远不会投入彼此之间的战争。看到希特勒的保证后,张伯伦甚至有点开心,反正出卖的也不是英国的利益。他认为自己取得了一场外交胜利。达拉第虽然将信将疑,但没有英国的支持,法国又不能战胜德国。于是他只能希望希特勒言而有信。在回到伦敦下飞机的时候,张伯伦面对记者挥舞起了手中的协议,激动的说道,“我带回了一个时代的和平”,没有人怀疑他的话,现场爆发出一阵掌声。
六个月,张伯伦的美梦只做了六个月就破灭了。一九三九年三月,德国背弃承诺出兵捷克斯洛伐克,深感被英法抛弃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没有怎么抵抗,就倒向了德国。很快,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被德国占领,消息传到英伦三岛,引爆了舆论。所有人都感觉自己被希特勒欺骗了。面对汹涌的民意,被狠狠打脸的张伯伦慌不择路,公开向波兰、希腊、罗马尼亚提供安全保障。宣称一旦德国进攻,他们英国就会向德国宣战。
张伯伦天真地想要这种方式恐吓希特勒,迫使他放弃进一步的扩张。但希特勒毫不畏惧,他手上还藏了一张牌。
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三日,德国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两国约定互不侵犯,共同瓜分波兰。消息从莫斯科传出,震惊了整个世界。得到消息的张伯伦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一切都晚了。他曾经以为自己可以把希特勒的和斯大林玩弄于股掌之间,但结果他才是被耍的那一个。因为意识形态的分歧,它没能和苏联达成联盟。但希特勒和斯大林显然更加灵活。鹬蚌没有相争,反而一起摆了渔翁一道。
短短几天之后,德国闪击波兰,由于之前的承诺,英法不得不向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以惊人的速度击败了波兰,苏联也从另一边入侵。两军最后在布列斯特会师。
希特勒这一次倒是非常守约,他按照约定将布列斯特和附近的要塞移交给了苏联,双方还举行了联合阅兵。
历史总是充满巧合的。两年后的苏德战争,就是在这里爆发,德国移交给苏联的布列斯特要塞中,也成为了他们东进路上一颗难以拔掉的钉子。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在当时举办完阅兵后,德国随即掉转马头和利刃挥向西方。不到一年后,法国投降。德国征服了整个西欧大陆,英国自食恶果孤悬海外,迎来了他的至暗时刻。
在绥靖政策破产后,张伯伦的政治生命也走到了终点。许多议员毫不留情的抨击他,反对派提出不信任议案开始倒戈。此时张伯伦终于醒悟,他想起了一个人,温斯顿丘吉尔。
丘吉尔曾多次反对他,呼吁全面备战,以防希特勒与苏联组建反法西斯同盟。这些观点可以说是颇有见地。在最后时刻,张伯伦决定亲手给自己的错误画上句号,他向国王请辞,并推荐有丘吉尔担任首相。张伯伦留下的也不是一个彻底的烂摊子,除了最近他还干了很多事。对内他通过了诸多法案规定。规定工作时间,改善工作条件,为百姓提供义务体检,为工人提供带薪休假。这些举措促进了英国社会的进步。对外他不断提高军费预算,优先发展空军,尤其是战略轰炸机,为不列颠空战的胜利打下了基础。张伯伦还力排众议启用孟席斯领导军情六处,正是孟席斯发掘了计算机天才图灵,由他们领导的小组一举破解了德国密码系统英格玛,为后来的北大西洋反潜,诺曼底登陆立下了赫赫功勋。
可这些是张伯伦都看不到了。一九四一年十一月九日,张伯伦因癌症去世,历史就此翻篇。
当我们今天回顾这段历史,会发现在绥靖政策的背后,张伯伦有他自己的战略考量和不得不妥协的现实因素。他做出了当时大部分政客都会做的选择。如果希特勒的野心没有那么大,如果德国的军事没有那么强,如果苏德一直保持敌对,绥靖政策都有可能成功。
可历史从来没有如果,人们选出一个国家领导人,并不是为了让他做一些大部分人都会做的选择,也不是为了让他向现实妥协。在风云突变的时代里,人们对领袖寄予厚望,人们希望他能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这个要求很高。可当你握着天下的权柄,事就应该做到这些事。历史上有些人的确做到了,所以他们名留千古,而张伯伦没有做到,就只能抱憾而终。
丘胖倒是强硬,打完了之后带英的殖民体系彻底瓦解,你说谁对谁错
丘吉尔把英败光了
联合起来直接打苏联多好,然后瓜分
其实二战就是美国的阴谋。借德国的手,干翻英法,然后自己再亲自下场干掉德国,当世界老大。
一个奸商被两个流氓合伙耍了[呲牙笑]
英国想要给予德国更大的战略空间,德国却想掀翻英国自己重新制定世界新秩序,最终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被美国人摘了桃子。现在中国最关键的是让别人出头去挑战美国,自己最终才能得利,达到战略目标
错了就是错了,绥靖就是错的
英国是欧洲搅屎棍!
对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最后穿鞋的也成了光脚的。
希魔如果不打苏联,美国就不敢参战,或者参战只打日本。然后德意联盟南下占领埃及,中东,印度,这样就把英国困死了。
一个镜片怎么样才能不让它从脸上掉下来??
不错[点赞]
仅有美好的愿望是不够的
现在英法本民族来说这两个国家也不能全文有错。站在世界大局上看就令人不齿了。 一群国家打了半天好处被美国一下捡去一半多[笑着哭]唉,美国人运势真的太好
哈哈
如果丘吉尔和张伯伦换一下上台顺序,那英国可能还能再当霸主几十年
作者,你是不是抄袭了历史,调研室,不然我就去找人家啊!
[点赞][点赞][点赞]讲得好,长知识
错误的是元首,不以最大利益出牌,也不以德意志的未来出牌,而是不按套路出牌,而且下半场还打错了
作者,你是不是抄袭了历史调研室?不然我就去找别人哦,忘了告诉你,我是史图馆的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