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北京玩的朋友们,肯定都会对长安街交叉口那儿,那栋既有咱们民族传统风味,又不失现代感的北京饭店,记得清清楚楚。在改革开放那会儿之前,北京饭店可是城里头最上档次、最有面子的招待外宾的地方,不光外国朋友从世界各地来这儿落脚,就连来北京开会的地方大领导也常来这儿。所以说,能在北京饭店住上一宿,那可真是风光无限好啊。
北京饭店在1900年就建起来了,最开始是两个法国人开的。后来抗日战争胜利了,就被国民政府管了起来。等到新中国成立后,它就成了国家举办重要活动和接待外国客人的地方。之后,随着中国外交越来越红火,特别是1972年美国总统来中国访问后,日本、欧洲那些西方国家也都急着想和中国搞好关系,来中国的领导人、经贸文化团队越来越多了。可北京饭店只有三百多间客房,实在跟不上形势了,必须得扩建才行。周总理的想法是,得确保能同时安顿1000位客人住宿,再让2000位客人吃上饭,所以就有了在北京饭店主楼(就是老楼)旁边再盖一座东楼的打算。这座新楼得融合咱们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还得学习国际上那些先进的建筑思想,所以这个重任就落到了北京建筑设计院的肩上,由咱们国家很有名的建筑大师张镈来当总设计师。
张镈是两广总督张鸣岐大人的公子,张鸣岐大人是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他特别想让孩子们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那时候,学建筑在中国特别火,很多人都追捧。所以,张镈就像梁思成一样,也走上了建筑学的道路,他还设计了中西结合、气势宏伟的人民大会堂呢。接到这个活儿的时候,张镈已经六十多岁了,身体也不咋地。但为了让总理的愿望早点实现,张镈不顾自己一身的病,没日没夜地趴在桌子上画图,最后给出了20个设计方案。那个20号的设计方案,周总理很是称赞。它是一座50米高的建筑,充满了传统文化的味道,远远地和天安门相互映衬。不过,周总理向来很民主,就算他很喜欢,也不能马上就决定,还得让更多的领导一起商量商量。那是在70年代的时候,尽管中国还没迎来改革开放的大潮,但一股新颖的现代风味已经悄悄在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中间弥漫开来。比如在北京,干部圈子里就开始流行起看“内部参考电影”,就是私下里放映最新的外国大片。当大家目睹西方社会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场景,就连那些经历过革命风雨的老同志、老干部,也不知不觉地被触动了心思。这不,在东楼的建设决策上,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显露无遗了。
有些老一辈的领导说,北京地方太小了,特别是天安门那块儿,地贵得要命,用掉一块就少一块,所以咱们得往高处发展,50米的高度不够用,得学学欧美的摩天大楼,咱们也盖个100米、200米高的!张镈仔细考虑了这些建议后,拍板决定把东楼的层高定为100.25米,一旦建成,它就会成为北京首座现代感十足的高楼大厦。当张镈的新模型展示出来时,好多老同事都乐呵呵地说:“这模型真大气,总算是见到了我们心心念念的设计!”周总理瞧了瞧新方案,心里头其实觉得还差点意思,不过他还是很看重大家的看法,所以二话不说,就按照那座百米高楼的设计图,紧紧张张地开始动工了。那时候,没有那些大型又先进的建筑机器,全靠工人们的手艺活,但他们特别有干劲儿,差不多一周就能盖好一层楼。不过,盖到第14层时,大家伙儿都没想到的一个难题,突然冒了出来。
因为天安门和故宫正好在北京的中轴线上,周围没啥高楼大厦挡着,视线特别开阔。所以,当你盖到14层楼,往东楼西边一站,中南海的景色就能尽收眼底!某天晚上,周总理忙到深夜才停下工作,出门想透透气,走走路。望见东楼建筑工地上灯火通明,他心里头不觉有点忐忑起来。那时候,西方的科技已经很先进了,有了能从远处偷窥的间谍工具。要是西方的间谍扮成游客,住进东楼并且选了能看到中南海的房间,那他们偷窥起来可就太容易了。更吓人的是,假如这些特务拿起了超级厉害的狙击枪,甚至摆上了迫击炮,直接对准了我们的中南海,那结果可就麻烦了!结果,周总理连忙阻止了东楼的建设,并且很快安排了和张镈见面,一起商量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周总理虽然不是专门搞建筑的,但他见多识广,经常能给出很实在的好点子。这次,他就说,东楼别建那么高了,就定在14层,别用原来那个100.25米的设计。酒店西边的房间就不要用来招待客人了,另外,在西边和北边还得加建一堵挡风墙,这样一来,既能挡住外面的视线,冬天也能防风沙。此外,周总理还建议再盖一栋像屏风一样的楼,这样能和东楼相互呼应,看起来更漂亮和谐,同时还能把中南海挡得更严实,彻底消除那个安全隐患。张镈十分认可周总理的提议,接着在原先设计上大幅调整,最终变成了现在我们所见的模样,成了北京一个关键的迎宾门户。周总理真是厉害,他能发现别人忽视的问题,想出别人想不到的招儿,不管大小事,全都了如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