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苏联的国际地位

云飞四海 2024-12-12 16:00:59

十月革命胜利后,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列宁创始的社会主义国家奉行的是和平共处的对外政策。1922年12月30日,苏联的成立标志着以苏俄为中心的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壮大。紧接着,苏联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苏维埃政权一方面支持各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另一方面努力同其他国家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至1925年初,苏联已经与20多个国家建交,并与各国进行着经济往来。苏联努力维持着和平的国际环境,以保障国内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改变了国际形势和国际战略格局。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公开扩军备战,蓄谋夺取世界霸权。在亚洲和欧洲先后形成了两个战争策源地中心——日本和德国,爆发世界大战的危险极大。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又处于东西两个战争策源地之间,形势十分不利。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与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但为维护既得利益而倾向于巩固现状,力求避免新世界大战的发生。英、法、美等国同苏联存在着某种共同的利益需求。

苏联提出了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主张,在亚洲努力改善同日本的关系,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增强世界反战力量的联合。通过苏联同美国等一系列国家建交、苏联加入国际联盟及苏法和苏捷互助条约的签订,可以看出苏联为维护东西两翼的和平和稳定所进行的不懈努力。在重大国际危机和局部战争中,苏联也在积极呼吁和力促英法等国共同反对法西斯国家、联合制裁法西斯侵略,并给被侵略国家以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支援,等等。

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苏联在严厉谴责德国侵略行径的同时,呼吁英法等国给侵略者以集体反击。但是英法政府拒绝了苏联的提议,对德国的侵略行为采取了绥靖政策。随后,德国将侵略矛头对准了捷克斯洛伐克,策动德意志人居住的苏台德区脱离捷克斯洛伐克完全自治,并以武力相威胁。苏联政府明确表示对捷政府自卫立场的支持。

然而,10月29~30日,英、法、意、德四国首脑在德国慕尼黑开会,签订了《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和《英德宣言》。慕尼黑会议的召开加深了苏联同英、法的分歧和猜疑,使得苏联建立欧洲集体安全的努力一再受挫。苏联感受到战争危险的降临,从而调整了国家的外交战略:一方面继续坚持力争集体安全、联合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战略方针,另一方面将防止反苏战争、确保自身安全作为首要的战略任务和一切外交活动的指导方针。

1939年,世界形势空前紧张,大战日益逼近。德国在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又将侵略的矛头对准了波兰。英、法、苏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举行谈判,但是没有取得任何成果。谈判的失败使当时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未能及时建立起来,国际形势进一步恶化。

1 阅读: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