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宋庆龄便遵循亡夫遗志,坚决捍卫“三民主义”,鼓励两党合作,共谋革命事业。可是,蒋介石独裁之心昭然若揭,总是破坏两党之间的关系,还在1927年发起反革命政变。对此,宋庆龄公开谴责蒋介石,让蒋介石怀恨在心,恨不得杀之而后快。
同为国民党核心人物,宋庆龄和蒋介石的立场极为不同,对待共产党的态度也有着相当大的差别。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发起“四一二政变”,大肆残害共产党员,两党关系就此破裂。
宋庆龄得知消息后,联合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以及国民党内左派人士发表谴责通报,号召大家跟蒋介石作斗争,还在公开场合称呼蒋介石和汪精卫为国家叛徒,不会有好下场。
对此,蒋介石非常气愤,却也无可奈何,宋庆龄在国民党的地位很高,是他无法轻易撼动的对象。他一直在尝试将宋庆龄拉入他的阵营,几次三番邀请宋庆龄到上海,想通过她的声望更大范围地扩张自己的实力,以此牢牢把控住国民党上下。
然而,宋庆龄知道蒋介石打的好算盘,自然不会如他的意,甚至后来直接退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公开表示:“坚决不与违背孙中山革命原则和政策的人同流合污。”

就这样,坚定立场同人民站在一边的宋庆龄,跟妄想独揽权势的蒋介石,逐渐走向了对立面。
多次被打脸指责,蒋介石早已渐渐失去耐性,对宋庆龄的恨意颇深,想要对其痛下杀手,还只能暗地里搞事。
不仅派杀手刺杀宋庆龄,还想谋划一场车祸意外,甚至想要利用舆论抹黑宋庆龄,好在都没有成功。
二、珍视共产党同盟对于共产党这个同盟,宋庆龄总是以真心来对待,曾多次借助身份掩护,营救无数被反动派抓捕的共产党员,还为维护同盟名声创办了《保卫中国同盟通讯》。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我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各个游击队伍,一直致力于对日抗战,却不为外界所知。国民党封锁我党英勇战斗消息,宋庆龄就用《通讯》刊物,来积极宣传八路军和新四军。
除了声望方面的支持,宋庆龄还曾给予金钱方面的支援,帮共产党员渡过难关。
当时,我党经历了漫长的长征之路,在物资方面相当落后。食物还好说,可以自给自足省着点,然而,药品的匮乏却只能用钱款来购置。没有钱就只能看着战士在痛苦中失去生命,毛主席内心十分沉痛,只能向宋庆龄寻求帮助。
宋庆龄知晓若不是实在没有办法,毛主席是绝不会向她开口的。正因如此,她毫不犹豫地筹集钱财,不仅抵押了自己的房子,还拿出中山先生的抚恤金,凑齐了5万块钱秘密汇给了毛主席。

毛主席拿着这些钱款,添置了大量的药物,挽回了无数战士的生命。
这种危难时刻施以援手的举动,宋庆龄还做过很多很多。她同我党的革命情谊,无法用一两句话来概括的,故而她被邀请参加开国大典,是很多人意料之中的事。
可是,谁也不曾想到,宋庆龄竟然会拒绝开国大典的邀约,迟迟没有动身前往北平,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三、答应邀约的三个条件从宋庆龄给毛主席的回信可以看出,她对国家即将解放的消息十分欣喜,表示会在上海共同迎接解放的到来,真心希望开国大典能够一切顺利。

由此可见,宋庆龄并非不想参加开国大典,而是因为有诸多顾虑。一是因为自己作为国民党的身份顾虑,二是因为蒋介石可能做出的一些小动作。
彼时,蒋介石已经到了穷途末路,听说我党邀请宋庆龄参加开国大典后,就开始谋划一些见不得光的暗杀行动。不仅如此,国民党还散播不实谣言,说宋庆龄早已不在上海,已经去往台湾投奔国民党。
毛主席和周总理自然不会轻信谣言,但是,他们真心希望能跟宋庆龄共同见证开国大典。毛主席表示:“孙夫人是孙中山先生遗志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也是我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周恩来对此十分赞同,他也觉得宋庆龄居功至伟,一定要将其邀请到位。于是,毛主席派出周总理的夫人邓颖超亲身前往上海,去面见宋庆龄。

邓颖超数次登门,极力劝说宋庆龄参加大典:“新中国成立了,您代表先生去看看?”
听及此话,宋庆龄眼眶渐渐湿润,回忆起跟孙中山先生一起打拼革命事业的往昔,想到丈夫没有看到中国的解放,一定是非常遗憾的。
然而,她很快就冷静了下来,国民党实力仍在上海盘踞,万一自己出门险遭毒手,蒋介石以此构陷共产党可怎么办?她不想因为自己的原因,给开国大典带来任何的麻烦。
于是,邓颖超便拿出了毛主席和周总理写的信,他们都称呼宋庆龄为“先生”,尊重和感谢宋庆龄为人民解放事业作出的贡献,希望能跟她一起见证革命胜利的一刻。
肺腑之言让宋庆龄感动,她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地流了下来。待她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了一番,便下定了决心要前往北平。可是,在此之前要答应她的三个条件:其一,不要举办任何欢迎会;其二,希望去看望张志忠将军;其三,行程必须保密不能迎接。

毛主席看到这些条件,觉得前两条还好说,但是,最后一条确实有点难办。毕竟,宋庆龄是非常重要的人物,没人迎接就太不像话。周恩来便提议,列出一些迎接人员的名单,由宋夫人自己来定,表示我党对她的重视。
敲定相关细节后,宋庆龄在我党的秘密保护下,前往北平参加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宋庆龄站在一旁泪流满面:“中山,你看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