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的某一天,中央收到了一封来自毛主席外孙女孔东梅的信件。
信中提到,孔东梅的母亲李敏病情严重,需要医药费的财务支持。中央领导收到这封信后非常关注此事,并明确表示协助解决。
那么,毛主席的女儿李敏一家这些年是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才让其女儿孔东梅迫不得已写信向中央求助呢?

1972年,孔东梅在上海出生。
当时,时局不稳,经济也困难,要不是毛主席对女儿李敏说的一句话,这个生命或许就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机会。
当李敏得知自己怀孕后,心里很没底。毕竟,她和丈夫孔令海的生活并不并不好过,此时的外部环境又不稳定,让她不知道是否应该要这个孩子。
于是,李敏便向父亲毛泽东征询意见,询问是否应该把这个孩子生下来。对此,毛主席表示:“即使生活再困难,我们也应该让这个孩子来到世上。”
就这样,李敏和丈夫迎来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
当时的毛主席已步入晚年,身体抱恙,无法亲身前往上海看望自己的小外孙女。
收到女儿寄来的外孙女照片时,毛主席注视着照片上这个可爱的小女孩,她的下巴上,有一个和他一模一样的黑痣,于是,他决定为她取名为“东梅”。其中,“东”为其名,“梅”为其毕生所喜爱之花。

可惜的是,当孔东梅四岁时,毛主席就去世了。所以,他从未有机会亲眼见到他的外孙女,那个在照片上乖巧可爱,和他一样下巴上有一颗痣的小姑娘。
在孔东梅6岁之前,都是跟着外婆贺子珍在上海生活。
在孔东梅的印象中,外婆家的院子非常大,里面有一座美丽的假山。她和外婆在后院种了不少果树,每一年都会结满各种各样口感鲜美的果子。
在与外婆相处的日子里,孔东梅聆听了许多关于外婆在革命年代的故事,以及外公毛主席的经历和事迹。她从中获取了许多不曾出现在书本中的知识,并因此形成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独特的见解。
孔东梅六岁时,由于外婆身体原因,不能再与外婆生活在一起,便被父母接到了北京。从那以后,孔东梅就一直在北京生活。
相比于上海,回到父母身边后的日子要艰难许多。

尽管生活困难,但是,孔东梅并不灰心。相反,她回到父母身边以后,受到母亲李敏的影响,广泛阅读大量的书籍,从文学作品到历史文化,她从中获得极大地满足,对文化和艺术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李敏从小在苏联长大,回国后带回了很多鸿篇巨著和小说。因此,在孔东梅还年幼时,李敏就鼓励她多阅读西方文学作品。
在上大学之前,孔东梅几乎读遍了所有的20世纪以前的西方文学作品。
二、巨大转折孔东梅于199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英美文学专业。
在大学校园里,孔东梅经常在图书馆里学习知识,此外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孔东梅大学毕业后,由于受时代潮流的影响,初入社会的孔东梅进到了一家新成立的公司。在工作的三年中,她从最基层的文秘开始,做过倒茶倒水、理赔、核保以及单据处理等工作,几乎在所有的部门都工作过。

随着公司逐渐壮大,已成为一家拥有十几万员工的大型企业。孔东梅也逐渐发现这份工作并不是她最初的追求。她有更为重要的梦想要去实现,想要走出国门,探索更加广阔的世界。
李敏和孔令华夫妇在孔东梅选择学校、专业和工作单位时,都高度尊重女儿的想法。当孔东梅表达了留学的意愿时,作为父亲的孔令华曾这样告诫她:“女孩子必须要有自立精神,要学会独立,不要依赖他人。”
1999年,孔东梅及其家人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彼时,她正在筹备自己的事业,并且已经注册了一家公司。同时,她还收到了一份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眼看一切都在朝着孔东梅设想的方向发展时,突然传来了父亲离世的噩耗,一瞬间家庭的重担压在了孔东梅的肩上。
自毛主席去世后,李敏夫妇便没有固定工作,一家四口生活十分艰难。尽管如此,夫妻俩从未向国家寻求任何帮助,一直依靠李敏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
母亲常对她说:“不管你是什么样的特殊身份和背景,你都和别人是一样的。”

此时,家中出现了如此巨大的困难。父亲病逝,她的母亲因此落下病魔,卧床不起。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她也不会向外界求助。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孔东梅擅自主张决定“豁出去”,写信向中央求助。她写信说明了家里的困境,并恳求能够得到解决。
收到信件后,党中央高度关注,事后,不少老同志慷慨解囊,终于解决了困扰李敏多年的住院、报销和住房等问题,李敏的身体也逐渐康复。
在经受了亲人生死分离的痛楚之后,孔东梅决意出国深造,进一步丰富自己。
三、传承“红色经典”孔东梅在美国留学时,主修的是国际政治学。通过这门专业,孔东梅意识到西方年轻一代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非常到位,不仅熟知历届总统的经历,而且对许多爱国反战的电影表现出高度的兴趣和支持。
孔东梅不由得开始反思:中国的红色经典文化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去传承,才能让我们的人民从内心深处喜欢和接受呢?
孔东梅曾经有着自己对未来事业发展的设想。她出生在一个红色的革命世家,自幼受到了这一思想的影响,并为自己的国家,为自己的民族而骄傲。因此,她希望能够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经典,弘扬红色精神。

孔东梅就这样明确了要回国“传承红色经典,弘扬红色精神。”的目标,在毕业的第二天就选择了回国。
回到北京之后,孔东梅开始一边走访故人,去许多外公生前去过和战斗过的地方;一边整理曾经的故事,撰写关于红色历史的书籍。另外,孔东梅还创办了“北京东润菊香书店”,以弘扬红色文化为己任。
也不知道是不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孔东梅的下巴处也有一颗痣,正好与毛主席的黑痣重合,所以她才会对这个素未谋面的外公一直有一种莫名的亲切。
自从读了母亲写的名为《我的父亲毛泽东》这本书,孔东梅便下定决心,希望通过自己的角度,给外界呈现出一个人性化的毛泽东。

之后,孔东梅还写了一本书,名为《翻开我家老影集——我心中的外公毛泽东》。她以毛泽东家族的第三代后人和现代女性的身份,从家庭回忆的视角,回忆了外公一生的经历。这本书向大众展示了一个伟人风范与平民气质并存的毛泽东。
不得不说,孔东梅不仅一直为弘扬毛主席精神和红色经典文化而不断奋斗着,还一直为国家,为社会默默作奉献。
作为毛泽东的后人,她无愧于这个身份,也没有辜负人民对她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