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 年,许世友时隔二十年,重返故土。左邻右舍,乡里乡亲都来瞧看这位载誉而归的大英雄。
人群中,一个心慌意乱的面孔藏匿于一片欢声笑语中。许世友定睛一看,是许存礼。顿时他怒发冲冠,径直走到这位亲叔叔的面前。许存礼见许世友面色如铁,吓得慌不择路,跪倒在地,恳求侄儿不计前嫌,重新当一家人。
许世友一听更加怒火中烧,掏出腰间佩戴的手枪,朝许存礼头上指去。周围原本热闹非凡,现下鸦雀无声。
母亲听情况不对,赶忙跑出来,见此场景,当即大声喝止,见儿子不为所动,跪在一旁,拉着儿子的衣角,嘴里念着:“今天是好日子,你可别犯傻啊。”
亲叔侄之间究竟埋下了何等隔宿之仇,让一向重视亲情的许世友“拔刀相向”?

1952年,抗美援朝胜利在望。在后方山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忙着提防敌军从山东半岛登陆。与此同时,许世友还得为在朝鲜奋勇拼杀的战士们提供大量后勤支援,日日忙得不可开交。
农历八月十五,又是一年中秋。许世友终于从马不停蹄的工作中抽身,回家探望母亲。
许世友少时入少林寺习武,后来投身革命抗日事业。转眼间二十余年,在外奔波,适逢佳节,请假终于得到中央军委的批准,才有这来之不易的一行。
这一程,许世友叮嘱工作人员要带够自己多年来的积蓄,还安排两个厨子一同前往。
巍巍大别山,铮铮英雄魂。重回家乡,许世友心中翻动着无限感慨:“我是真心悼念那些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真心慰问当初砸锅卖铁为革命作出贡献的乡亲”。

许世友坐着他那辆吉普车,行到大山深处,又辗转上马继续前行。终于,来到了一片烈士墓地。
当年村子里一共有18位兄弟,志同道合地参加革命,而今只有许世友一个幸免于难。身经百战的许世友,给战友们再添黄土,向他们行军礼,千言万语化涌上心头,全化解在这肃静之中。
驻足片刻,许世友牵马下山,许家洼已近在眼前,近乡情怯。他见一歇脚老太,衣衫褴褛,乱絮从鞋子的破洞钻出来,佝偻着背。他认出了她是自己的母亲。
许世友立马上前,拾起了地上柴火。双膝跪地,眼泪涌了出来:“娘,您这么大年纪还让您上山砍柴,是儿子不孝。”

“起来,快起来,乡亲们都瞧着呢,你在外边带兵打仗,保家卫国,娘夸你还来不及呢,怎么会怪你。”母亲耐心地说道。
而后,在设宴酬谢父老乡亲时,许世友的亲叔叔许存礼也来到了现场。
当年许存礼是乡里的保长,仗着身份,作恶多端。许世友参加革命,成为敢死队队长时,两人就不对付。
后来,许世友离开乡里,上山打游击,许存礼伙同人贩,把许世友家中母女拐卖。幸得贵人相助,才幸免于难。
此外,早年许世友同队友回乡看望家人,被许存礼提前埋伏,两位队友就此牺牲。
许世友越想越气,想一枪毙了这家伙。可是,老母亲跪倒在面前,他又冷静下来,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也知道为了儿子,母亲可以不计前嫌,同许存礼重归于好。

许世友扶起母亲,对她说:“许世友所犯下的罪不应该由我来惩罚,我会将其交给司法机关处理。”
后来,许存礼老死狱中,许世友还每月给其家中老小寄生活所需,只因母亲说,许存礼作恶多端,但他们家里人是无辜的。
二、 音容笑貌,慈母不待1957年冬,许世友已经被调任南京军区指导军队建设。许世友给了下属很多权利,他知道自己已经上了年纪,需要给青年人更多机会,鼓励他们不断尝试。
也正是在这时,许世友终于有了空余时间,他没告诉家中老母亲,想着给她惊喜。他坐着车,同后生讲着当年的故事,回首革命历程,有着“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慨。

一程山路,终于到家。推开门,看见母亲正忙着,悄悄走到她身后。喊着“娘!,看谁回来了!”
许母惊喜万分,拍着许世友:“回来咋不提前说一声。”
或许天伦之乐不常有,仅仅过了两年,许母就去世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1959年世界局势风云变幻,中苏关系一改往常,各种势力蠢蠢欲动。许世友军务缠身,母亲下葬都没能赶来。当许世友得空回家,站在母亲墓前,也只能手捧黄土,再给母亲添一添墓。
看到自然灾害给家乡带来的创伤,他毫不犹豫的向科长借了1000元,给乡里大人发20元人民币,小孩10元人民币。只希望让他们能过得好一点。
工作繁忙,许世友无奈却也无怨无悔,他舍小家是为了千千万万人民能不再经受战乱的痛苦,每次都尽自己所能的提供帮助,不求回报。

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在南京去世。许世友一生为国为民,尽忠职守。
古来忠孝难两全。有负母亲养育之恩,所以,一直以来他都想“生前尽忠,死后尽孝”。1979年他就嘱托长子买棺材,死后他以土葬的方式陪伴于父母膝下,以报生前养育之恩。
可是,在1985年2月,国家曾发布《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推行火葬,并对不遵守该规定的国家职工实行处分。许世友向组织上的提交希望土葬的申请,让领导们犯了难。
最终,许世友将军的遗愿一直上报并交到了邓小平手中,邓小平批复:“特殊人物,特殊对待。”
终于,南京军区遵照许世友的遗愿,把将军安葬在了大别山,安葬在了母亲膝下,安葬在了他曾经并肩的战友身旁。

时隔多年,老将军的墓旁垒起了一瓶瓶茅台酒,茅台酒是将军生前最喜欢的。人们不忘像许世友一样的老一辈革命家为祖国中兴付出的血泪。与此同时,将军们的事迹也鼓舞了后来的年轻人,薪火相传地投入祖国的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