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店数量从1到1千,再到1万……疯狂扩张,迅速跑马圈地。有人躺赢,锅圈如此,蜜雪冰城亦是如此;也有人在悄悄收缩,比如海底捞。
一、锅圈:扩张进行时
锅圈的爆发式发展,在整个餐饮界都实属罕见。6年时间,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借助资本力量,以免收加盟费的方式,其规模实现了几何式增长。
天时地利人和,是每一个创业者都颇为认同的“生意经”。不可否认的,锅圈切中了时代的脉搏。
2023年11月2日,锅圈 (2517.HK)这家从河南走出来的企业,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募集资金3.57亿港元。
据招股书,本次募得资金将主要用于提高产能及效率以增强供应链能力、加大自营店开设数量、设立产品研发中心和一般性经营用途。
截至2023年10月11日,锅圈门店总数达10025家。其中2019年到2022年的三年里,锅圈每年新增门店数均破2000家。
而这三年间正处于疫情严控期,锅圈恰恰占领了“在家吃饭”这个契机。
有数据,“在家吃饭”这一场景,其国内市场零售额由2018年的1479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3673亿元,预计2027年将达9400亿元。
对于锅圈的成功,创始人杨明超认为,是用平价的方式去满足巨大的下沉市场,满足老百姓对吃的消费升级诉求。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下沉市场有超9亿人口,数量庞大。随着城镇化的提高和消费者收入的增加,下沉市场展现出了巨大的消费潜力。
其次,杨明超还把锅圈的成功归功于用户定位,截至2023年4月30日,锅圈注册会员数达到2240万。“锅圈走的路是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先从县城做起,再逐渐布局到北京、上海、深圳、成都、重庆等一二线城市。”
根据地区划分,锅圈在一线城市的门店占比只有5.9%,而在二三四线的门店占比达65.46%。
通过抓住机会、放大机会——利用“在家吃饭”场景和下沉市场,锅圈开启了自己的资本化之路。
与传统火锅不同,其特色在于自有供应链体系。
截至2023年4月30日,锅圈拥有三个食材生产厂,包括生产牛肉产品的“和一工厂”、生产肉丸的“丸来丸去工厂”以及生产火锅底料产品的“澄明工厂”,并就生产虾滑产品而参与投资了“逮虾记”。此外,锅圈还在全国建了17座中心仓,1000多个冷冻前置仓,并且参与孵化了华鼎冷链。
合作、加工、运输,锅圈在向万家加盟店提供产品时,每一个环节都“有利可图”。
二、万店“大跃进”:加盟的利与弊
在锅圈的万家门店中,直营店仅有6家,加盟店占比高达99.9%。
从扩张模式来看,锅圈通过与加盟商签订特许经营协议,向加盟商销售自有品牌产品,并提供门店运营管理等策略。
与大多数餐饮品牌加盟的方式不同,锅圈并不会向加盟商收取加盟费,但主要收入仍然来自加盟商——也就是通过向加盟商销售产品而获利,且最近三年占比超90%。
有数据可见,锅圈来自加盟店的在家吃饭产品销售额由2020年的29.1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37.3亿元,再进一步增加至2022年64.8亿元,分别占总收入的98.2%、94.2%、90.3%。
创始人杨明超在尝试了一系列创业之后,2017年,锅圈首家门店在河南郑州开门纳客。
官网显示,2018年1月门店数量扩张至100家,2019年1月增至500家。随后开始了真正的“跑马圈地”。
豪掷广告费及推广费用,锅圈的品牌曝光度不断攀升,门店也与日俱增。有数据,锅圈门店在2020年底、2021年底、2022年底时分别达到4300家、6868家和9221家店。
杨明超此前曾公开表示,要用三年时间,将门店数量提升至20000家,并将锅圈做成“中国最大的社区中央厨房连锁”。
不过,尽管拓店疯狂,但野蛮生长的三年一直没盈余。招股书显示,2020年至2021年,锅圈年内亏损分别为4329.2万元、4.61亿元,两年合计亏损逾5亿元。
与此同时,其闭店率似乎也在上升。有报道显示,2020年—2022年,其关闭加盟店数量分别为28家、194家和279家,而今年仅前4个月便已有132家。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对锅圈的相关投诉,主要集中在销售食物变质、过期、吃出异物等问题。
加盟是一把双刃剑,连锁品牌高度依赖加盟商存在相当的风险。一方面,存在整体管理、盈利能力等方面的挑战;另一方面,一旦一个门店“失控”,出现不良事件,影响的则是品牌的形象。
三、海底捞:始于扩张,止于收缩
之于海底捞,盲目扩张则是危机之始。
海底捞,成立于1994年,并于2018年赴港上市,曾经当仁不让的成为火锅第一股。
2017年以前,海底捞一直遵循着“有多少钱开多少家店”的稳妥作风。
但是随着行业的竞争加剧,其保守的态度也不得不随之改变。
火锅,是中国的饮食文化使然。我们对火锅的热爱相当悠久,汉朝时已有鸳鸯锅的原型五釜鼎;清朝时,乾隆办千叟宴,请全国老人吃火锅。
易中天曾感慨:“火锅里有中国文化。”吃火锅时,男女老少、亲朋好友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把臂共话,举箸大啖,洋溢着热烈融洽的气氛。
基于消费者的市场需求,火锅一直是餐饮行业中竞争极为激烈的红海。
据《2019年火锅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2018年全国餐饮总收入突破4万亿元。其中,火锅餐饮总收入8757亿元,占比超20%,成为餐饮细分中的最大品类。
巨大的市场空间吸引众多玩家入局。2018年时全国火锅餐厅的数量已超过60万家,而火锅产品“标准化、易复制”的低门槛又让整个行业的竞争变得更为激烈。
随着呷哺呷哺等品牌开始探索“火锅+奶茶”的新模式,以及巴奴、盒马等新秀快速崛起并争相入局,火锅行业的格局也在正悄然变化。
面对行业中巨大的机会和挑战,创始人张勇最终选择了加速扩张之路——既能让海底捞抢占市场提升业绩,还可以抵御对手的入侵。
于是,有了后来海底捞门店数量的激增。
仅2018年就新增门店200家,相当于平均1.8天就开一家新店。2019年,海底捞势要将门店开遍全球,正式实施“快速扩张策略”,当年新开308家门店。2020年再加速,新开544家门店。到2021年上半年又新增299家门店,截至2021年6月31日,其全球门店总数达1597家。
然而,2021年下半年情况急转直下。当年11月,海底捞不得不承认“扩张速度过快导致部分门店选址不当”,大量店面过于密集,有的地方甚至在1公里多的范围内连开3家,反而导致翻台率下降。
痛定思痛,同样是2021年,海底捞开始主动瘦身,一口气关停308家门店。
2021年的财报显示,其全年亏损41.6亿元。其中,由于2021年闭店计划处置长期资产的一次性损失、减值损失以及管理层采取审慎态度计提的减值损失总计超过36.5亿元。
这一年,几乎花光了过去三年的利润。2018年至2020年,海底捞的净利润分别为16.5亿元、23.4亿元、3.1亿元,合计约43亿元。
连锁经营,海底捞坚持了直营模式,而锅圈则走的加盟的路子。
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及另一家从河南走出来的“圈地之王”蜜雪冰城。
虽然也是加盟方式,但与锅圈以向加盟商销售产品获利不同,蜜雪冰城赚的则是实打实的加盟费。
截至2023年8月,蜜雪冰城的全球门店数量已超过3.2万家,成为仅次于麦当劳、赛百味、星巴克和肯德基的全球第五大连锁快餐店。
时间告诉我们答案。加速扩张,不可否认地能迅速达成规模效应,但也该循序渐进,急躁冒进最后带来的结果就是后天找补。
圈地扩张的秘密:锅圈、海底捞和蜜雪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