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河焚舟(jì hé fén zhōu),意思是渡河之后,将船只烧掉;比喻自断后路,准备决一死战。成语出自《左传·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官,及郊。”

春秋中期,晋国崛起于中原,秦国崛起于西垂,然而由于地缘关系影响,两国却形成了互相牵制的局面,以致全都无法全力对外扩张。于是,秦穆公主动向晋国示好,晋献公则将女儿伯姬嫁给了秦穆公,两国由此结成姻亲,开启“秦晋之好”局面。
此后,两国虽然在晋惠公和晋怀公时曾发生矛盾,但总体却维持了相对和平的局面,从而使得两国可以全力对外扩张,其中晋国夺取了东周河内之地,又从卫国等诸侯手中夺取了大量土地,而秦国也在晋国默许下进入河西之地,并征服了大量西戎部落。

扩张之后的秦晋两国,由于在河西各占一半土地,地缘冲突开始变得越来越明显。
秦穆公三十年(前630年)九月,秦晋两国出兵攻郑,郑文公派烛之武游说秦穆公,表示秦国与郑国并不接壤,而晋国却与郑国接壤,因此攻灭郑国只会让晋国得益,对秦国却没有任何好处,反之,不断强大的晋国反而会对秦国造成威胁。
秦穆公认为烛之武所言有理,于是派杞子、逢孙、扬孙留在郑国协助戍守,然后撤军归国。晋文公见状,也只能选择撤军。

秦穆公三十二年(前628年)冬,晋文公和郑文公先后去世,留在郑国的杞子派人告诉秦穆公,可秘密派兵夺取郑国国都,秦穆公不顾百里奚和蹇叔的劝阻,执意派遣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及白乙丙三人率兵攻郑。
秦穆公三十三年(前627年)春,秦军进入晋国国境,准备越境进攻郑国,却在滑邑遇到郑国商人弦高,弦高携带物资拜见秦军将领,谎称自己是奉国君之命前来犒劳秦军的。
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人信以为真,认为郑国既然已经有所防备,继续进军已经无济于事,遂在攻破晋国滑邑之后撤军回国。

彼时,晋文公尚未安葬,刚即位的晋襄公得知秦军攻破滑邑,对于秦军趁国丧之际发兵极为恼怒,立即调动军队在崤山堵截秦军,从而全歼了入境的秦军,俘虏了孟、西、白三位秦将。后经晋文公夫人(秦国宗室之女)游说,晋襄公才将三位秦将释放归国。
虽然此战秦军全军覆没,但秦穆公却并未怪罪孟、西、白三人,不仅亲自到城外迎接,而且主动向三人道歉,表示皆因自己没有听取百里奚、蹇叔的劝告,这才让三人受辱,并让三人全部官复原职。

秦穆公三十四年(前626年),晋襄公亲自率兵攻卫,秦穆公乘机派孟明视率兵攻晋,以报“崤之战”之仇,晋襄公立即调兵抵抗。二月,双方在彭衙交战,秦军大败,孟明视率败军退回秦国。
秦穆公依旧没有怪罪孟明视,反而鼓励他再接再厉,这让孟明视感恩戴德,发誓要为秦国竭死效力。
同年冬,晋国派遣先且居,联合宋国公子成、陈国辕选和郑国公子归生联合出兵攻秦,夺取了汪地,报了“彭衙之战”的仇。

秦穆公三十六年(前624年),为了向晋国复仇,秦穆公再次重用孟明视等人,亲自率领他们出兵攻晋。秦军渡过黄河之后,便烧毁了全部渡船,凭借着拼死一战的决心,秦军大败晋军,攻占晋国王官,大军直抵晋国都城郊外,晋军大为惊骇,全都坚守城池不敢出战。
之后,秦穆公率兵自茅津渡河,筑坟埋葬了此前在“崤之战”中战死的秦军将士,为他们追悼发丧。之后,秦穆公又面对将士们发誓,表示只因自己没有听从百里奚、蹇叔的劝谏这才铸成大错,希望后世能够谨记这篇誓词,记住自己的过失。

秦晋两国的连年交战,彻底激化了双方矛盾,“秦晋之好”至此告终。虽然秦穆公最终击败了晋军,但晋国国力毕竟在秦国之上,为了对抗强大的晋国,秦国开始与楚国频繁接触,而与晋国争霸的楚国也因多次败于晋国,急需盟友牵制晋国,于是秦楚两国开始走得越来越近。
之后,秦国先后将宗室之女嫁给了楚成王、楚共王、楚平王,进而形成了“秦楚之好”的局面。面对秦楚两方压力,晋国则采取了“联吴制楚”的策略,不断向吴国输出人才和技术,使得吴国迅速崛起于东南,从而牵制楚国。对此,楚国则采取“连越扰吴”的策略,又扶持越国牵制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