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绝非改朝换代:东北最大的贡献就是吹响解放全中国的号角

在温哥华的麦克 2024-03-27 05:56:06

前言

“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几千年以来的封建压迫,一百年以来的帝国主义压迫,将在我们的奋斗中彻底地推翻掉。” 时间回到1948年12月30日,毛主席在西柏坡完成了雄文《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创作,并将其作为1949年新年献词,精辟地论述了解放战争的伟大意义。事实上解放战争绝不是为了所谓的改朝换代,而是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地将一切反动势力全部彻底消灭干净,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使中国人民来一场大解放。

就在毛主席写下这篇雄文的前一个月,1948年11月2日,四野在林彪,罗荣桓和刘亚楼的指挥下,于辽宁省和吉林省结束辽沈战役,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人,取得了三大战役第一场胜利,不仅使得人民解放军人数超过国民党军,还解放了东北全境。更重要的是,在东北大后方坚强后盾的全力配合下,解放全中国的号角就此吹响,四野也得以顺利出山海关,一路从东北打到华南,直至将红旗插在海南岛上,立下万世之功……

东北对解放战争的贡献不容抹杀

之所以解放战争三大战役首战选在东北,除了关门打狗的战略,以及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毗邻苏联,朝鲜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外,东北的自然资源,工业基础和人口优势也是起到了决定性因素。

首先截止至1948年辽沈战役前夜,东北重工业产值占当时全国的90%,55个兵工厂每年可生产子弹1700万颗,手榴弹150万枚,炮弹50万枚和大炮2000门,并且还有着多达14000公里的铁路交通网络。至于农业产值,当时东北每年可生产1200万到1300万吨粮食,粮食产量为全国第一,堪称天然粮仓。

其次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到1948年,四野共招募了160万东北战士,以及4.3万名兵工厂工人,他们训练有素,装备齐全,是辽沈战役真正的中流砥柱。

民心所向:土地改革让东北农民彻底翻身

其实除了踊跃参军的四野战士外,在辽沈战役期间,更有超过300万支前民工,他们贡献出2000桶豆油,200万斤食盐,12.9万辆大车,30万头牲畜,100万套棉衣和1.9万车皮的生活物资,还总计修路2185公里,修桥383座,四野打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之所以他们愿意投身于伟大的解放战争中,正是因为毛主席的土地改革让他们翻了身,史无前例地从受压迫和剥削的佃农,第一次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土地,成为未来新国家的主人。

要知道在伪满洲国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和众汉奸不仅直接强占土地,还颁布了所谓《农产品强制出卖令》,普通东北农民连大米都不能吃。好不容易熬到抗日战争胜利,没想到国民党政府所谓的接收就是赤裸裸的还乡团,东北农民平均一年要向国民党政府和地主缴纳总计超过200万吨粮食的地租,但当地租缴纳完毕后,每家每户连100公斤的余粮都没有,为了生存,只能卖儿卖女或者被迫签下高利贷合约。

只有共产党来了以后,在东北局的统一部署下,东北各根据地积极开展土地改革,没收日本人,汉奸,恶霸地主和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土地,无偿分给农民并颁发土地执照。对于开明乡绅,没有血债的中小地主和富农土地,东北局则采取仲裁调解和有偿赎回的方式,以辽宁省为例,辽沈战役前辽宁解放区共出资2.2亿元东北币,赎回土地78万亩,全部分给广大贫下中农。

当农民有了土地以后,他们自发地参军或支援前线,涌现出一大批英雄事迹。其中在吉林龙井有一位叫李玉今的妇女,当共产党来了以后,她从一个不识字的农妇,成长为村农会副主任,不仅自家分到了土地,还组织农业互助组积极发展生产。此外李玉今还动员家人上前线,丈夫牺牲了就继续送小叔子参军,毛主席在接见李玉今时,曾这样说道:“继承爱人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8年10月10日至10月15日,国民党军东进兵团每天集中三到五个师的兵力,向塔山阵地发起疯狂袭击。为了守住阵地,以农家子弟为主的四野第四纵队34团的战士们以一当十同国民党军进行决战,子弹手榴弹打光了就用石块,石块打完了就赤身肉搏,就连阵地旁边的榆树都被打剩仅存枝干。最终英勇的战士们成功守住了阵地,在塔山阻击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辽沈战役结束后,34团被命名为塔山英雄团,那棵老榆树也被命名为塔山英雄树。

而在解放锦州的作战期间,面对一座暗堡的两挺重机枪封锁了大部队前进的道路,一位叫梁士英,地主放牛娃和长工出身的战士主动请缨,毫不犹豫地高举爆破筒,用胸口顶住,同敌人同归于尽,以年仅26岁的短暂一生,换来了大部队解放锦州的通道。

上述英雄人物都是农民出身,他们之所以愿意付出奉献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就是因为深知解放战争绝不是所谓简单意义的改朝换代,而是千百万劳动人民第一次获得真正意义的解放,只有解放军来了,反动势力被打跑了,东北人民才真正笑了。

鞍钢宪法雏形:工人积极生产,东北工人阶级实现当家作主

对于经历过前三十年的朋友来说,鞍钢宪法这一名词想必不会陌生,即由鞍山钢铁公司首创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经验,为开展技术革命,大兴群众运动,工人参加管理,干部参加劳动,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实现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其实早在辽沈战役期间,鞍钢宪法的雏形就已在东北解放区的企业形成,正是因为工人阶级站起来了,整个东北大后方的支前生产才得到了坚实的保障。

大连建新公司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家现代化军工联合企业,辽沈战役所需的武器弹药有相当一部分是由该公司生产。为了发挥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作用,调动生产积极性,建新公司充分发扬人民民主,选派工人代表参加管理委员会,同时经理也以身作则,平日下车间劳动,主动解决工人家庭后顾之忧,从而涌现出以老工人吕昌发为代表的一等模范。

赵桂兰则是贫苦农民家庭出身,11岁起就给日本人工厂打工,受尽了打骂和欺凌,直到东北光复后,她才在党的教育下学习了文化,并参与工厂管理,成为了一名光荣地共产党员。在大连建新化工厂工作期间,赵桂兰为了保护国家财产和工友安全,用身体扑向即将爆炸的雷泵,不但将地面炸出一个大坑,还炸飞了自己的左下臂,同时头部和身体严重受伤。正是有类似鞍钢宪法的存在,在辽沈战役期间,东北工人阶级才会把工厂当成自己的家,一方面为了自己的家积极生产和劳动,替党和解放区政府创造财富,捍卫公有制主体性,另一方面工人阶级本身也会有尊严,他们的生产和劳动也是有坚强后盾所保障的。

得道多助:国际社会和友人对辽沈战役的支援

俗话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解放战争的正义性质,就决定了国际社会和友人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而在辽沈战役期间,对东北解放区政府和四野帮助最大的是朝鲜。

为了支援辽沈战役,根据金日成的指示,朝鲜向四野提供了10万件武器装备,由朝鲜人民军中央警卫团团长姜尚浩亲自押运,同时四野急需的有色金属,雷管,导火线,硝酸,无烟煤和甘油等原材料,朝鲜均按照平等贸易的原则出口到东北,总价值超过3.65亿元东北币,当中绝大多数原材料为优惠价格,并且朝鲜咸兴兴南化肥厂还向四野无偿捐赠了一批黄色炸药。

此外四野还有三个朝鲜师,分别为156师,164师和166师,共涌现出各级战斗英雄3000余人,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党和政府将这三个朝鲜师划给了朝鲜。

除了朝鲜以外,还有一批来自日本的医生和护士,他们原本隶属于关东军和带有侵略性质的开拓团,日本无条件投降以后,这批人滞留在国内,是四野收留了他们并对他们进行思想改造,让他们从侵略者帮凶成长为共产党员和国际主义战士。据统计,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共有4700名日本医护人员跟随解放军四处抢救伤员,大大降低了我军伤员死亡率并帮助解放军建立了完善的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当中有2730人参加了辽沈战役,2034人跟随四野入关,分配到其他野战部队,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继续发光发热。

尾声: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辽沈战役结束以后,四野在山海关正式誓师入关,喊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而四野果然不负众望,一路解放了中国的大江南北,直至解放广东和海南,完成解放战争胜利最后一块拼图,东北为了支援全国解放战争,更是向关内解放区提供了380万吨粮食,300万吨物资,20万吨钢铁和150万立方的木材。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谨以此文纪念辽沈战役胜利76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全文完

0 阅读:10

在温哥华的麦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