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布衣公子。
今天我们继续【K092-《文化建设原因》】这份作品的文案阐述。
第二章:文化是企业之魂
作家、画家、社会活动家冯骥才先生说:“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是却直接关联到民族的气质、性格、精神、意识、思想、道德、言语、行为和品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就将成为植物人。”(来源:《文艺界委员:忽视文化是一种短视和浅见》中国青年报,徐虹,2003年03月10日)
所以,领导人说:“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
为什么呢?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同样,文化也是一家企业的灵魂。
原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先生说:“文化是企业之魂,广大干部员工如能真正把企业文化镌刻于内心,就会始终充满幸福感和使命感,进而转化为对企业的热爱和忠诚。反之,没有了文化的支撑,大家就会像一盘散沙,不知为何而做、不知如何相处,只知道干活、吃饭、拿奖金。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企业打不了硬仗,也不会持久。”(《经营方略(升级版)》,宋志平)。
所以,建立企业文化,绝不仅仅只是做自媒体、出内刊,贴标语,搞活动那么简单,而是一个系统的铸魂工程。
第三章: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
公元前606年春,楚庄王讨伐陆浑之戎。得胜后楚庄王并未班师,而是直接来到了周王室都城外陈兵示威,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以慰劳名义探听虚实,楚庄王则借问九鼎重量欲争霸天下,王孙满听出言为之意,便很有智慧的说,国家的兴亡,在德不在鼎,周虽然衰落了但天命未改,鼎的轻重岂是随便啥人都可以问的?
这件事在《左传》中有明确的记载: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
这下楚庄王忽然明白了,为什么之前楚国总是被中原人视为蛮夷。原来一个国家强大不光靠的是武力,更要靠文化。
楚庄王与自称“我蛮夷也”的祖先不同,开始大力推行中原礼仪,学习中原文化,并身体力行。据央视纪录片《楚国八百年》中所讲,楚庄王之后,楚国使者在外交场合已经能像中原国家大臣一样,纯熟地引用《诗经》进行交际与交流。(《楚国八百年》,8集央视大型人文历史系列纪录片)
2600多年后,教员同志关于文化重要性的观点振聋发聩:“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出自1944年10月30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工作者会议上所作的《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的讲话,《毛泽东选集》)。
祥峰控股首席执行官蔡其乐先生(Chua Kee Lock)说,“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是一项长期的、非同小可的工作。如果做得好,它可以成为竞争优势,如同北极星一般在充满挑战的商业环境中指导公司业务的发展,使其创造更加持久的成功。对于一些公司来说,这很可能是他们从优秀到卓越的飞跃。”(《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企业文化可以成为一种竞争优势吗?》,蔡其乐,祥峰控股首席执行官)
我在一篇论文中看到这样的公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才+企业文化+企业专属资源”。我觉得挺好,我认为在这个公式里面,企业文化是关键要素,对其他各要素起到串联或总领的作用,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催化剂。
步步高董事长段永平先生甚至认为,“步步高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步步高的企业文化。”(《雪球特别版段永平投资问答录(上册·商业逻辑篇)》)
文化的竞争优势有如下两个特点:
①文化的竞争优势独特且难以模仿。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游戏规则。由于企业所从事行业、内外部环境的不同,会形成独特的文化,而且,这些文化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而是经长期的培育、涤荡和积淀所形成。因此,当文化一旦形成优势,就很难模仿。
②文化的竞争优势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文化的建设过程是持续而漫长的,文化的生命力也是顽强和旺盛的,孔子已远去2000多年,但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
故而有这样的说法:“一年企业靠运气,十年企业靠经营,百年企业靠文化。”不无道理。
吉祥航空董事长王均金先生说,“浩浩中华五千年,文化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同样,作为一个企业要想历久百年,文化则是其发展最柔韧持久的动力。”(《吉祥航空企业文化手册》)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