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化义:惦记的力量

京都闻道阁 2024-09-16 10:19:29

最近发生的两件小事,让我对什么是惦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一天下午,原单位88岁的虞棣棠副社长突然给我打电话,用急切的语气说:“道远前段时间给我打电话说,他生活不能自理了,以后可能不能常联系了,我这一个星期几次给他家打电话总没人接,打手机也关机,不知道咋回事,我有些担心。你能不能与他联系?有什么情况再告诉我。”

虞老所说的道远,叫林道远,原报社文化处老处长。我马上与林同一小区的原同事联系,又给林的微信发了信息,说明虞老对他的惦记与牵挂,让他方便回复。大约3天后,林终于回复了:“我最近不能用脑无法聊天交流,请转告老虞,请他多多保重!谢谢。”这下我才松了一口气。

他们俩都是我年轻时同一处室的老前辈,在我的印象中,当年他们做事、作文都是特别认真的人,平时嘻嘻呵呵,可遇到业务上有不同提法时却各不相让,我就曾几次亲眼看到他们在办公室讨论稿子和版面时,说着说着就拍起了桌子。后来各自高升调离了报社,分别在外单位退休。据说,老了以后,他们之间联系挺多,常常相互关心着对方和其他老同事。

几乎是在同一个时间段,一位身在南方某市的某公众号主编“海风”打来微信电话,问我与海军作家李忠效认识不?我说认识,什么事?她说,有几个原361潜艇牺牲官兵的家属问她,李作家最近一周好像失踪了?发微信不回,打电话没人接。她让我打听一下告诉她,她好转告那些着急的家属们。我知道,近年李作家写了不少要求为361潜艇官兵评定烈士的呼吁文章,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也赢得了牺牲官兵家属们的信任与感激。当几天后得知李作家是因跌脚住院的消息并转告“海风”后,她长舒一口气说:“这下家属们就放心了!”

平时没什么有事,这种惦记似乎显现不出来,大家各自都生活在自己的平行线上,相互交叉不多。可一旦感觉对方有什么异常,便立即担心起来,于是迫切地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又往往让被惦记的人,感到些许温暖和感动。

如此相互惦记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只是人们不太留意回味与留存罢了。

记得2003年闹“非典”和2020年至2023年“新冠”期间,发生在亲戚邻里之间的这种惦记更显得珍贵与厚重。

当然,惦记是根据相互亲近与情感的程度而分轻重的。记得有对夫妻朋友,“非典”最凶时,两人都在单位集中居住,一时电话联系不上,这可急坏了他们在老家的亲属,简直把他们单位和家里的电话打爆了。后来终于联系并见到面时,女的哥哥说:“妹妹你瘦了,妹夫胖了点。”而男的妹妹则说:“哥哥瘦了,嫂子胖了。”听起来这个故事好像有点好笑,可仔细想想,本身就是这样,每个人最关心最担心的,永远是与自己最亲最近的人,亲近的程度,决定了惦记的程度。

如果说发生在亲人之间的惦记是一种天性的话,发生在同事、邻居、朋友之间的惦记,则是一种人间温暖的自然释放,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千金难买,金银难换。不管是哪一种惦记,惦记越多,说明我们这个社会真情越多,美好越多,幸福越多。

☆ 作者简介:彭化义,退役海军大校,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人,现居北京。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