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支柱产业,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科技水平不发达,古时,农民们大多只能靠天吃饭。
如果这一年风调雨顺,那么收成也好,农民们能过上一个幸福年,但如果出现干旱、洪涝等异常天气,那么全年指定收成无望,农民们将度过无望的一年。
作为引起自然灾害“罪魁祸首”之一的蝗虫,它们所过之处,往往寸草不生,粮食被糟蹋得一干二净,导致很多百姓因为没有食物而饿死。
那么,为什么没人吃蝗虫呢?它们小小的身体里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而且数量极多,根本不怕不够吃。那么为什么,没有百姓这么做呢?
现在,我国几乎没有蝗灾,因为有了煎、炸、炒等方法让蝗虫才成为一种特色小吃。在我国历史上,古代也有蝗虫泛滥的案例。专家表示,他们也想吃东西,但吃不动。
蝗虫最可怕的行为无疑是它们的集体行动,一两只蝗虫没什么可怕的,几百只蝗虫也不会对人类或农作物构成威胁。
但是,如果数以万计的蝗虫集体行动,将所过之处的庄稼咀嚼得分毫不剩,十分可怕,就会造成蝗灾。
我国最早的蝗灾发生在周朝,此后又发生了800多起蝗灾。欧阳修形容蝗虫为“口含锋刃疾风雨,毒肠不满疑常饥”,民间也有民谣,“蝗虫发生连四邻,飞在空中似黑云。落地吃光青稞物,啃平房檐咬活人。”
光是听起来,就仿佛看到了蝗虫过境般的可怕画面,令人不禁汗毛林立。
早在唐朝时期,我国就有食用蝗虫的记载,“夏蝗,东自海,西尽河陇,蔽天,旬日不息。……百姓饥,捕蝗为食。”不过,为什么没有大规模吃蝗虫,可能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一、捕捉工具落后
大家都知道蝗虫总是成千上万只集体行动,在那个时候,人们除了用手抓住它们之外,没有其他专门的工具。它们躲避人类的速度也很快,还会攻击人,要抓住它们并不容易。
如果它们能那么轻易就被抓住,就不会有那么多破坏庄稼的蝗灾。而且由于它们的数量规模实在过大,遭受饥荒的人们,也没有过多的力气去抓它们。
唐朝时,官方为了消除蝗灾,甚至还将蝗虫的价格提到和粟米一样,但仍然解决不了蝗虫带来的灾难,反而越来越多可见其面对蝗虫的无能为力。
二、蝗灾是周期性的
当蝗虫刚出现的时候,人们家里通常还会有一些食物储存,没有人会想在有吃的情况下,捕蝗虫作为储存起来的食物。
当他们的食物不够时,他们想捕捉蝗虫。这时,蝗虫已经飞到了另外一个地方。
因此,当蝗灾爆发时,人们会选择先躲避,而不是直接捕捉蝗虫,这使他们错过了捕捉蝗虫的最佳时机。
三、蝗虫不能生吃,需要烹饪
即使我们现代人吃蚱蜢,也只能油炸或者椒盐。如果是水煮或者是清蒸的,即使煮熟了,也很少有人能够狠心吃下去。
因为蝗虫的腥臭味还没有消除,吃起来也觉得恶心。在资源匮乏的古代,普通人一个月只能吃上一顿肉,都算得上奢侈了。
而要在发生饥荒的时候,吃上油炸蚂蚱,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蝗虫过境之时,不只是庄稼草木全部被啃噬殆尽,遮天蔽日,让人和动物都过不去。
饥民实在饿得受不了,只能捕捉蝗虫来吃,而有的聪明一点的,就将它们晒干之后再吃。
四、蝗虫有毒
蝗灾之中的蝗虫和平时的蝗虫不一样,体内会有毒素,吃多了会中毒。过境蝗虫会产生一种毒素,这种毒素能够被家禽如鸡鸭感觉得到,所以它们不吃过境蝗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