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传上海一老人下车后摔倒,公交司机好心将其扶起反被讹。目击者何先生称,老人到站下车后自己摔倒了,司机都准备开车了,发现后赶紧去扶老人,老人就开始讹司机不让他走了,现场也好多人为司机作证,警察来后把老人带走了。

记得这是我近期看到的关于“扶不扶”的第三则新闻了,为何“扶不扶”会成为讨论对象?按中华美德不就该第一时间去提供帮助?想来这与类似新闻里扶人者反被讹的不良风气有很大关系,那么摔倒的老年人,为何面对恩人反而以怨报德讹上好心人呢?
在我看来大致有以下三大原因:
01抓住救命稻草心理

老年人摔倒后怕找不到真正害他摔倒的人,或根本就是老年人自己摔倒的,这种情况下需要他自行承担医药费,老年人害怕自己无力承担。只能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违心把救助者认成肇事者,企图将可能发生的医药费转嫁到他人身上。
02摔跤后可能有点懵

毕竟老年人年纪大了,由于身体一时机能虚弱摔倒或是由于什么意外摔倒,都有可能在过程中由于撞到头部或是受到惊吓,引发短暂性思路混乱和记忆模糊。在这种状态下,容易在记忆错乱中将司机扶他,误会成司机推他或撞他,从而发生误判。
03基于人性本恶逻辑

人性本恶
如今社会,一方面社会上品种各异的“坑”太多,一方面基于个体过往的上当经历,愿意无私主动帮助他人的好心人越来越少。久而久之,大家就形成了“不可能有无缘无故好心提供帮助的人,帮助你要么是肇事者,要么是别有所图”的思路。所以当倒地的老人面对无私帮助他的司机,主观认为司机肯定就是肇事者,没办法所以来扶他,基于人性本恶的逻辑,完全不相信会有人只是因为好心来管这“闲事”。

最后,我想说不管什么原因,好的社会风气形成,需要助人者与被助者以诚相待,被助者尊重助人者并给予肯定。类似新闻里的老人以怨报德只能令助人者心寒,试问助人者下次遇到同情况还敢施以援手?这不就是慢慢形成恶性循环,令中华民族美德走向消弭,这难道是大家所愿意看到的?
因为邪已胜正
最有效的自保就是按照南京法官说的“既然不是你撞的,那你为什么要去扶?”。要牢记啊!
挣钱太难了。能讹不讹岂不是傻了
只看标题,因为讹人不违法,近年来案例多多,成了就赚大了,没成也没损失[得瑟]
一切扶人被讹者,举报者均得举证,否则一律不予采信
家里没有矿,咱没有这个实力扶!
且在社区或村镇要广而告之
老而无德就是害!
讹人的代价太低了!!
不扶就不扶,习惯成自然。
没有第二个原因!
成本低,来钱快,价格高,可以舒舒服服躺着吃桃罐头
“不是你撞倒的,你为什么要扶”
因为敲诈勤索零成本高收入,无事也能咬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