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人彭云鹏:超越李嘉诚,成华人新首富,日赚9.3亿元

牛头湖人世界 2025-03-28 15:29:15

雅加达股市的大屏幕上,数字在2025年3月不断跳动,最终定格在534亿美元。 这个数字让全世界突然注意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以每分钟64万元的速度积累财富。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他的办公桌上还摆着个破旧的方向盘——那是他年轻时开小巴谋生的见证。

从割胶童工到木材大王

1944年,印尼西加里曼丹的橡胶园里,刚满9岁的彭云鹏第一次摸到了课本。那时候他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每天割胶赚的3美元过活。为了省煤油钱,这个瘦小的孩子经常蹲在月光下写作业,硬是用三年时间学完了小学六年的课程。

初中毕业后,17岁的彭云鹏在雅加达街头开起了小巴。1965年的数据显示,当时普通司机月收入约150美元,但他靠着帮乘客代购日用品、改装车厢加座位,硬是把收入提到了280美元。那些皱巴巴的记账本现在还保存在他的博物馆里,上面记着每趟车的油费和给警察的小费。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69年。25岁的彭云鹏揣着攒下的2000美元,闯进了木材大亨黄双安的办公室。他当场承诺:"我能让每根木材多赚0.5美元,把运输损耗从12%降到5%。"八年时间,这个承诺变成了现实——他管理的木材出口额突破1.2亿美元,占到全国总量的17%。

三次改变命运的豪赌

1977年,32岁的彭云鹏押上全部身家,贷款3000万美元开发芒哥勒岛。这座荒岛连淡水都要船运,但他带着上万工人建起了胶合板工厂。有记录显示,他发明的"砍1种3"模式——每砍1公顷雨林就补种3公顷速生林,后来被写进了印尼林业教材。

1991年的石化厂建设更是惊险。当时印尼每年要花23亿美元进口化工产品,彭云鹏掏出22.5亿美元建厂,直接打破了日本企业的垄断。工厂1994年投产后,年产165万吨化工原料,抵得上全国六成进口量。为了这个项目,他提前三年派人去德国学技术,还从台湾挖来20个工程师。

2017年,73岁的彭云鹏又盯上了地热。当别人都在抢镍矿时,他悄悄收购了雪佛龙的地热资产。2023年BREN公司上市那天,雅加达证交所门口排队的投资者绕了三个街区。两个月后公司市值冲到5000亿元,直接把他送上了首富宝座。

财富背后的家国情怀

在彭云鹏的会客室里,印尼国旗和广东陆河县地图总是挂在一起。这种双重认同体现在他的商业版图里:中印尼青年创业基金孵化的37个项目中,有12个专门研究地热技术;他捐建的"崇德堂"学校毕业生里,97%都进了中资企业。

数据显示,他的企业2024年给印尼政府交了4.3亿美元税,解决了31万人就业。就连和中国合作的绿色港口项目,他也坚持要招七成本地工人。这种"既要赚钱又要顾家"的做法,让他在两国政府间都吃得开。

争议中的生存智慧

环保组织"雨林守护者"2024年发布报告,说巴里托集团早期砍伐导致加里曼丹15%原始雨林消失。彭云鹏的应对办法是:开放六个种植园给联合国检查,还砸1.2亿美元研发生物降解材料。

工资差距问题也常被人提起。有报告说基层员工月薪350美元,还不到高管的1/200。集团最近搞了个"万人持股计划",把BREN公司2.3%的股份分给了老员工,这才算平息了议论。

方向盘见证的人生路

现在80岁的彭云鹏,每天还要工作10小时。当记者问他怎么保持干劲时,他摸着桌上的旧方向盘说:"开车最怕走错路,做生意最怕看错方向。我这一辈子,方向盘始终握在自己手里。"

6 阅读:3096
评论列表
  • 2025-03-29 16:51

    牛人,普通人不能碰股票

  • 2025-03-29 21:37

    当年不欺负华人、现在都是华人的天下了

牛头湖人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