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历史连载212-北大方正之首任总经理-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楼滨龙

我是通信人时游 2024-06-13 07:28:21
IT历史连载212-北大方正之首任总经理-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楼滨龙

楼滨楼:中关村第一代“下海”弃教经商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中国校办企业第一人”、“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

楼滨龙说“我们这里是一个大舞台,拌茄鱼,就要有责任,相当大款、挣大钱的,就不要来了。”、“做企业,要先做人。”

楼滨龙说“我是老师,不是企业家。。做市场方面我也是比较成功的,我是靠悟性和感觉。”

楼滨龙说“我不见得是个企业家,我相信有点悟性的人坐在这个位置上都可以做好。”

楼滨龙说“方正有今天,怎么评价王选技术的贡献都不过分;但是反过来看,没有方正公司把它产品化、商品化,并进行出色的市场运作和推广,王选的技术价值也到达不到今天的地位。”

王选说“第一代楼滨龙在创建公司和开拓市场方面有功。”

北大方正创始人之一的陆永基说“老楼做事从来没有响亮的口号,但却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步,从平凡和普通的工作中,更显出他的高大和睿智。”

北大方正第二任总裁晏懋询说“老楼的优点是宽容,缺点是太宽容。”

北大方正第三任总裁张玉峰说:“如果北大方正树立纪念碑的话,刻上的第一个名子应该是首任总裁楼滨龙。”

国家科委原副主任吴明瑜说“楼滨龙的精神,是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的精神,现在这种精神已经找不到了。企业、国家有楼滨龙这样的人,夫复何求?”

清华紫光原总裁张本正说“那时有句话叫“北大一枝独秀,清华满园青青”,理工科为主的清华众多校企都办不过方正,我们非常有压力,对楼滨龙我们一直是仰视的。”

楼滨龙:北大教书28年-50岁下海-北大方正7年总经理-承天科技总经理-巨人集团总裁-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执行常务副秘书长

1935年9月:楼滨龙生于浙江义乌的夏演村。

中学:楼滨龙就读于义乌县立初级中学和金华中学。

1953年至1956年:楼滨龙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物理系。

1957年:楼滨龙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留校在北大物理系原子核电子教研室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文革前楼滨龙曾作过邓朴方的老师。

1972年:楼滨龙调到无线电电子学系,担任教学和科研工作。

1976年:受海关总署的委托,楼滨龙牵头H762项目的研发。该项目几十万元的开发经费,是当时北大横向合作项目经费最大的。

楼滨龙回忆:过去搞科研,首先是立项目,然后订设备。订设备项目负责人首先 向教研室提申请,教研室汇总到系里,系里汇总到学校物资处,学校物资处再汇 总到高校办,再由他们去某个公司订设备。这旷日持久的周折使得课题组今年夏天就要订第二年的计划,而设备可能后年才能拿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从一开始就是以满足科研需要,为科研提供科技设备的商业面目出现的。

公司成立的故事:

1985年:北大校长丁石孙劝说无线电系老师楼滨龙“北大的教授、专家可以拉一火车。可是企业家一个都没有。你带个头,下去游泳。过去了,就成功了,即使没过去淹死了,也给后人提供点经验。”北大教书28年、50岁的楼滨龙决定下海。楼滨龙后来回忆说“因为北大在中关村更多的是面向中央,和其他中关村的一些企业不一样,和其他的高校企业也不一样。当年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很差,北大和其他高校一样都存在着经费紧张的问题。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内的经济从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中关村也受到了这个趋势的影响,北大方正也不可避免。学校也在千方百计也想多搞点钱,利用学校的科研成果创收,北大就有一个科学技术开发部,负责学校里面的科研技术的整合,北大的科研成果比其他学校档次高一点,水平突出一点,转让的余地多一点。因此科技研发部就找到我说,能不能一起研究办个公司。”1985年10月15日:北大发文“校文【85】184”,成立“北京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3名员工:总经理-无线电系老师楼滨龙、副总经理-数学系老师黄禄萍、原无线电系老师黄晚菊。北大没有注入资金,没有工商注册,仅提供3万元开办经费,北大财务处负责公司的报销。这是北大方正公司的前身。

公司成立的第一件事情:确定产品开发的方向。楼滨龙和同事从一摞摞的成果中筛选出两个:采用信息压缩技术的指纹识别系统,二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楼滨龙对参与创业的人说“我们这里是一个大舞台,拌茄鱼,就要有责任,相当大款、挣大钱的,就不要来了。”

1986年8月21日:运行近一年的“北京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办理工商登记,成立北京理科新技术公司,性质为全民所有制,法人为楼滨龙。

楼滨龙说:“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是民营企业,某种意义上说是国有。但是国有企业是可以透支的,我们没有;运营是民营企业的方式,但是工资是学校发的,所以我们并不是打破铁饭碗,风险并不一样。”

1987年5月:经北大副校长谢青批准,北大从校科研经费中调拨40万元,借款给楼滨龙作为经营计算机的流动资金。楼滨龙深知这40万元人民币开办公司是有风险的,一但亏损后果不堪设想。他只好对校长说“40万元如果花光了,没有给学校带来盈利,即使我个人赔不起,也要把我的两个儿子押给学校。”

1987年7月21日:“北京市海淀区北达科技服务部”获得海淀工商营业执照。

第一笔生意:北达服务部从国外购进首批计算机和打印机散件,自己组装计算机和打印机出售。供不应求,1个多月就售光。第一笔生意获利10多万元。

楼滨龙争取激光照排生产的故事:

1987年:山东潍坊计算机公司生产的华光Ⅲ型激光照排系统在《经济日报》试用成功,王选教授的激光照排技术基本达到可产品化产业化的阶段。楼滨龙想把公司的业务扩大,他和王选商谈北大新技术公司生产激光排版系统,遭到王选的拒绝。潍坊公司是“748工程”指定的合作生产厂家,又是王选多年共同工作的战友。王选说:“老楼,你不知道我和潍坊公司这十年怎么过来的,我们是患难过来的,有共同战斗的友谊。”。楼滨龙对王选的话很理解, 王选的计算所拿的是“748工程”的钱,没有上面的同意,他也没有权力让楼滨龙生产。陆永基和楼滨龙为了争取到销售权,拜访四机部计算机局局长廖幼民,希望北大公司能够参与激光照排系统的生产和销售。他们在等待了两个多小时后,终于见到廖幼民,却遭到了拒绝。“你们可围绕照排系统做一些实际应用开发,可以为用户培训操作人员,让用户使用好设备嘛!”楼滨龙又找电子部计算机司长刘文民,谈生产激光排版系统。刘文民说:“你们高等学校就是做学术做些技术开发,生产就不要搞了。”回忆起这段经历,楼滨龙说:“当时我很不甘心,如果只做培训,办培训学校就可以了,又何必办企业呢?”1988年1月11日:王选与夫人陈堃銶,向沈忠康汇报有关激光照排的事情,介绍了潍坊公司产品的质量问题。沈忠康听完后说:“独家生产不一定好,有两家生产也好,同意北大新技术公司生产激光照排产品,但技术要统一。”1988年春:楼滨龙组织唐晓阳、王永达、杨燕茹为首的技术攻关团队,生产激光照排产品。王选教授讲解照排控制器的原理和核心部件,使他们在短期内掌握各种技术原理。楼滨龙回忆说:“当年我对唐晓阳他们说,研制时不要怕花钱,要用国内外最好的元器件,并指示财务人员对唐晓阳的工作经费开绿灯。唐晓阳在研制该产品时,控制器线路板的制作,委托最有名的成都军工企业。线路板的焊接委托太级公司,使用的电源也是最好的。虽然使控制器的成本增加3000多元,但是保证产品质量。一套照排控制器的利润10多万元,这点小成本不算什么。”楼滨龙透露“生产照排控制器的过程是商业绝密,关系到公司与潍坊公司在商场竞争的胜败,公司的生与死,有些事情连王选教授都要封锁。”

1988年:公司与日本佳能等合资成立中国高校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佳公司。

1988年5月6日:海淀工商局批准,“北京理科新技术公司”更名为“北京大学新技术公司”。

1990年:北大新技术公司创始人和总裁楼滨龙荣获中国科技实业家创业奖的十位金牌奖之一。同时也获得了劳累换来的肝硬化、静脉炎和十二指肠溃疡。

1990年10月:山东潍坊公司声明,“华光”是该公司的产品商标。楼滨龙迅速召集公司核心领导开会,他发动公司和计算所的全部员工,要求为产品取个新名称。北大党委宣传部赵为民提出“方正”之名。

1991年7月18日:北京天地国际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北京大学新技术公司和TSD株式会社合资,注册资金30万美元,楼滨龙为法人和董事长,黄禄萍为总经理。8年后公司被注销。

1988年-1991年:依靠激光照排系统,北大新技术公司的收入:1988年4000万元、1989年7000万元、1990年突破1亿元、1991年超2亿元。公司人均产值100万元。公司账上自有资金1.8亿元至2亿元。

楼滨龙和王选的故事:

楼滨龙认为,公司还是维持以前的关系,每年向王选的北大计算机研究所支付技术专利使用费。方正公司要多元化经营,不能只依靠王选和北大计算机研究所。楼滨龙说:“在北大方正公司里,我是唯一叫王选‘小王’的人,因为我年龄比他大,还有一些其它的原因。”楼滨龙高度评价王选“王选在技术上非常敬业,而且不满足于研究成果写文章了事,花了很大精力把成果推向市场。”

楼滨龙在公司的称呼:同辈的人叫他“老楼”;年轻人叫他“楼老师”,没人叫他“楼总”。

获得巨大成功的北大新技术公司上交北京大学2000万元的管理费用。

楼滨龙和张玉峰之“汉卡事件”的故事:

北大物理系老师张玉峰创办了北达服务部,张玉峰多数时间都在广东、深圳等地组织货源在京时间少。1989年:张玉峰决定和原香港金山老板张旋龙分别投资8万美元开发方正金山汉卡,挤占四通打字机市场。1990年:方正金山汉卡由求伯君开发完成,但方正和金山各支一摊搞销售的情况不利于统一价格、共同开拓市场。张玉峰决定和张旋龙再各自投资100万美元,成立合资公司,统一开发和经营,联手共拓市场。楼滨龙开始同意这个计划,随后又反对。“汉卡事件”成为方正第一届领导班子危机的直接导火线。张玉峰向学校陈述了他和楼滨龙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分歧点:公司和王选是真诚合作,还是踢开王选,另搞一套;公司积累下来的有限资金是继续投资到高科技研究开发中,还是投到深圳、惠州的房地产中去。张玉峰认为“汉卡事件”是楼滨龙给他的一个讯号:外面盛传公司实际运作是张玉峰,这对楼滨龙造成了伤害。汉卡尽管对公司是个好项目,但是由张玉峰提出,楼滨龙就是要行使否决权,以此证明一把手的权威。北京大学试图调和公司内部的矛盾,但张玉峰认为,为了方正的事业,矛盾必须解决。张玉峰召集公司所有中层干部开会,会上做了只有两句话的发言,“鉴于目前健康状况,我将辞去公司副总经理职务。”。干部联名向学校投诉:公司发展需要张玉峰,公司发展不可能没有张玉峰。1992年6月下旬:公司主要干部向学校发出最后讯号:如果在7月1日前不解决公司问题,7月1日公司营业部将开始放“暑假”。楼滨龙后来评价张玉峰说:“我在任北大方正总裁期间,已经控制不了张玉峰和他所掌控的计算机部。”

楼滨龙被免职的故事:

1992年6月:楼滨龙和合作者进行申诉,包括向北大党委提交信件。企业发展蒸蒸日上,楼滨龙的经济、生活、政治没有问题,距离退休也有很长时间。1992年7月1日:北京大学副校长李根模到方正公司宣布,“任命楼滨龙为‘校办产业办公室’副主任,免去公司总裁职务,晏懋询为总裁。”遭到楼滨龙的反对,他当场愤怒的声称“这是一个阴谋。”外界对楼滨龙被免职产生了巨大的反应。与北大负责校办产业的副校长李安模说:调整楼滨龙的工作是从北大整个校办产业发展的大局考虑,是北大加强对校办产业的领导。楼滨龙去职后深遭北大方正公司“雪藏”,公司所有的公开出版物、宣传品全部抹去楼滨龙的“遗迹”,似乎就没有这么个人。据说,大公司老板们认真阅读楼滨龙去职的每一页“原稿”,连细节也不放过。他们放下有钱人的架子,低下头来用织补各种人脉关系。用老板们的话讲“就马路上的‘交通警’,我也要和他搞好关系。”老板们这样做的目标是,防止别人把自己去职。

楼滨龙在离职后向记者透露了他被校方解职的原因时说:“从表面来看,我的解职是由于与代表校方一派的经营方向不同引起的,实际上是校方对企业的随意抽取资金所造成的。当时公司与校方制订的利润分配比例为5∶3∶2。5成给校方、3成作为企业发展、2成作为职工分配。校方在得到5成利润之后,又向公司索要3000万元的资金,当时公司账上有近2亿资金,我不同意。后来校方提出向公司借款3000万元,我要求以公司对公司的方式解决,校方用不动产作为借款抵押。校方大怒,把我‘提升’为,大学校办产业某部门副主任,我拒绝任职。”

楼滨龙后来回顾这段历史说:“我与北京大学校方领导的矛盾与主要分歧,在于如何管理公司。例如公司在1991年经营非常好,赚了很多的钱,账上自有资金达到1.8亿元至2亿元。”

如何使用这笔资金,北京大学校方领导认为“公司是校办企业,学校有权无偿调拨公司的资金。”楼滨龙认为“公司是独立的经营实体,学校无权无偿调拨公司的资金,公司的资金是为今后发展做准备的。”楼滨龙说“学校可以向公司要钱,但是要有正规的名目,否则就是借款,还要向公司出据抵押物,例如北大的某座楼。”楼滨龙的这个观点,遭到校方领导的反对。原北大党委书记任彦申的话讲“北大校长是能够‘通天’的人物,副总理的办公室推门就进的人物。”

1993年:上海的《文汇报》惊叹“沪全部校办企业一年的经营额,不敌北京一家北大方正。”。可见楼滨龙带领下的北大方正公司是多么的强大。

创办北京承天科技公司的故事

1992年8月31日:在中关村高科技试验区领导的支持下,楼滨龙创办了民办无主管部门的集体企业“北京承天科技公司” 。1992年9月1日:北京承天科技公司注册成立,个人集资,注册资金50万元,楼滨龙为法人。

1993年:经过一年多的实际运作,楼滨龙深深地感到, 这种民办无主管部门的集体企业有两个致命的弱点:一是企业是靠集资办起来,在还了集资款后,企业就是集体的。这种集体还是一种缩小范围的全民所有制,企业资产说是集体的, 可每一个员工却又体会不到这一点。 二是民办集体企业没有婆婆,但自我保护 能力极差。尤其企业集资开发的产品成功后,如果承担开发的人要带着成果、资料及设备离开企业,就是企业的总经理也奈何不了他, 因为企业是大家的,所要归还的不过是开发产品所用的投资。如果投资失败了,只有投资者来承担风险。

2004年11月30日:公司被吊销。

楼滨龙和史玉柱-巨人公司的故事:

1994年春节后:史玉柱请楼滨龙出任巨人集团总裁,公司实行总裁负责制。史玉柱:“我本人有很多缺点,加上是技术出身,没有做过管理,因此犯了不少的错误。为了公司进一步的发展,所以请来高人执掌巨人。”楼滨龙高度评价史玉柱:“国有企业的总裁下台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年龄太大干不动了,二是领导不赏识赶下台,三是领导核心勾心斗角挤下台。像史玉柱这样下台的总裁是绝无仅有的。他一手创办起来这样大的产业,自己的年龄才 31 岁,巨人事业也正处于辉煌时期,但他却主动拱手相让总裁的位置,把自己的家业全权委托给别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举动,在中国是从来没有过的。”楼滨龙认为巨人集团应该向北京发展从南方撤退,“北进南退”策略与史玉柱的经营策略有很大的分歧。北京巨人电脑公司出售的计算机中安装盗版的微软软件,被微软等公司告上法庭,损失上百万元。楼滨龙随后辞去巨人集团总裁,出任河北某制药公司北京公司总裁。

之后楼滨龙担任了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执行常务副秘书长。

2001年盛夏:于维栋、李国光、楼滨龙、彭树堂四人冒着37度的酷暑去西安、郑州调研,楼滨龙饶有兴致地打趣:“我们四人合起来257岁……”。

自左至右:楼滨龙、王治国、赵步长、于维栋、李国光、彭树堂

2005年12月:楼滨龙和李国光、耿燕、彭树堂4人前往浙江、广东等地调研民营科技企业。楼滨龙身体尚健,稍后检查出肺癌,住院后见好。

2010年春:王洪德在春天酒楼邀请中关村老朋友聚会,楼滨龙出席。

2010年:彭树堂等人编辑一本书《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风云录》,其中本来就有楼滨龙。彭树堂和周熙檀把稿子写好了,为了出稿更谨慎,就把稿子转交给楼总看看。楼总看完之后说,还是不发的好。

2011年1月:楼滨龙等3人编著的《北大方正创业回忆:1985-1992》出版。

2011年春天:记者在北京蓝旗营楼滨龙的家里,采访这位“隐身”的方正第一任总经理。他已经是在两次癌症手术后的静养恢复期。采访中,楼滨龙说:

“方正有今天,怎么评价王选技术的贡献都不过分;但是反过来看,没有方正公司把它产品化、商品化,并进行出色的市场运作和推广,王选的技术价值也到达不到今天的地位。”“我是老师,不是企业家。做市场方面我也是比较成功的,我是靠悟性和感觉。”“中关村出现之后,情况完全不同了。你需要什么材料或者配件,只要去一趟中关村,当时就拿到手了,非常方便。”

2011年12月17日:楼滨龙在北京去世,享年76岁。

2012年3月26日: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举办楼滨龙的逝世百日追思会。

楼滨龙的儿子楼竞辉说,父亲去世前一天在ICU躺着,将在座90%的人的名字都念叨了一遍,并且说“我这一辈子最大的收获,就是有这么一群好朋友、好战友。”

北大方正创始人之一的陆永基回忆说:

公司产业初期,海关总署邀请楼滨龙当科技司司长。“但老楼忠于北大,下决心留了下来”。老楼做事从来没有响亮的口号,但却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步,从平凡和普通的工作中,更显出他的高大和睿智。

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合影.

前排最右-北大方正楼滨龙

前排最左-北大方正楼滨龙

参考文献:《楼滨龙 中关村不会忘记》创新科技2012年第8期

《追忆北大方正创业者》中国科学报 2012-04

《北大方正创业回忆-1985-1992》楼滨龙[等]著 2011-01

《清明德化祭友时——追思中关村创业前贤》 彭树堂 2019.04

《方正集团的生与死(3):纷争迭起》付国良 良言絮语 2021.11

0 阅读:2

我是通信人时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