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江口倭人丧胆,高句丽终遭覆灭之五:唐倭间的首次较量

史海撷侃侃过去 2024-02-09 14:38:17
大唐与高句丽一战,太宗、高宗两任帝王先后历经近二十年,才将其彻底殄灭。高句丽与突厥、薛延陀、吐谷浑等游牧国家不同,他们以山为城、擅长防守,多次将野战无敌的大唐拦阻在鸭绿江以北。只是战争不仅是军队强弱的较量,更是综合国力的碰撞。高宗即位后的大唐经过多年发展,早已国富民强雄据世界东方。而处于劣势的高句丽,在经年累月的战争中国贫民疲,最终败下阵来。此战中大唐名将李世勣、刘仁轨、苏定方、薛仁贵等轮番登场,上演了一幕幕宏大的历史活剧。特别是白江口一战,倭国四万余人全军覆没,读来令人心潮澎湃。十年前,当我初读到这段史时,就一直想用自己的语言将其完整表述出来,今天终于达成所愿。 本文共七节、一万多字,为减轻大家负担特分段上传。希望大家在闲暇之余、休息之前,细细阅读品味我们祖先的盛大功业!读史可以知兴亡,我们这代人真的很有必要牢记和传承自己的历史,因为这是我们的盛世之基、立身之本。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唐军主力回撤,留驻在百济的刘仁愿、刘仁轨就成了一支悬绝海外的孤军。

高宗传敕书给刘仁轨,指示说:“熊津一城恐难固守,你应协调新罗助防。如果他们肯帮,可暂做停留。如果他们不管,即刻率军渡海回返。”

唐军将士也纷纷请求撤军,刘仁轨却不这么想。他集结众人诚恳的说:“我们身为臣子,应随时准备为国捐躯,怎能遇到一点危难就先考虑自身!

皇上准备消灭高句丽,这才决定先攻陷百济,把我们留下驻守在心腹要地。虽然此时敌寇充斥且守备森严,但我们厉兵秣马出其不意,一定会攻克他们。

只要打了胜仗,就可分兵据守险要,巩固有利形势,向朝廷申请增援。朝廷得知我们取胜定然派兵出师,到那时敌酋自会授首。如此以来,不仅不会丢弃胜利的机会,而且可使万里海波永保安宁。

我军主力刚刚回返,如果我们再弃守熊津,那么百济余孽定会死灰复燃,高句丽何时才能消灭!

况且我们位居敌人中央,一旦有所行动即刻就会成为俘虏。即使到了新罗也是羁旅过客,稍有不如意就会后悔莫及。

我看福信凶恶暴虐,君臣之间互相猜忌,不久就会自相残杀。我们暂且坚守观望形势,再因势定夺,还是不要轻易离开熊津为好。”

听了刘仁轨这番既有家国大义,又有利弊分析的大实话,陷入迷茫的唐军恍若拨云见雾,纷纷点头赞许,而后来形势发展也神奇的按照刘仁轨料定的剧情演进。

扶余丰、福信眼见唐军孤立无援,竟派人戏弄刘仁愿说:“将军啥时西归,我们一定前来相送。”

刘仁愿、刘仁轨看到百济使者那副得意洋洋的嘴脸,判断他们此刻一定毫无防备,于是趁机发起进攻,夺占了支罗城、尹城,以及大山、沙井等要点,分兵把守。

福信因真岘城是连接新罗、百济的交通要冲,担心被唐军夺占,增派兵力防守。刘仁轨待其松懈,率领新罗军队趁夜摸至城下,攀援着城墙上的藤蔓爬上城楼,于黎明时分占据该城,彻底打通了新罗至百济的运粮通路。

刘仁愿奏请朝廷发兵增援,高宗感佩之余,诏令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率山东沿海四州府兵七千余人开赴熊津。

福信自恃扶余丰由己所立专权自傲,与扶余丰明争暗斗。一次,福信谎称生病,想趁扶余丰探望时杀了他。没想到被扶余丰提前得知,直接带着几名亲信杀死了福信,并分派使者向高句丽、倭国请兵,抗拒大唐。

于是,历史上唐、倭之间的首次交锋就此展开。

九月份,孙仁师统率的七千唐军顺利抵达熊津,与刘仁愿、刘仁轨合兵一处士气大振,而此时的倭国也已出动四百余艘战舰、四万余人前来助战。

从双方兵力对比上看,百济、倭国联军占据绝对优势。但素来以少胜多的唐军并不畏惧。

作战会上将领们大多认为加林城(今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境内)位置重要,应先行夺占。刘仁轨再次表现出了他的与众不同,他说:“加林城地势险峻、城高墙厚,强攻我军伤亡太大。而周留城(今韩国扶安郡)是敌虏老巢,百济伪王扶余信就在那里盘踞。我认为应先集中兵力攻下周留,生擒扶余信,其他各地自会不战而胜。”

经过几番波折,老而弥坚的刘仁轨俨然已是唐军上下的精神领袖,对于他的意见大家都绝对信从。

商议过后,唐军按照既定部署展开行动。

孙仁师、刘仁愿会同新罗王金法敏,率军从陆上向周留城发起进攻。

刘仁轨则与将领杜爽、百济太子扶余隆,统率水军及粮船自熊津城进入白江(今韩国锦江),计划与地面军队一同会攻周留。

船队行至白江口,遇到了倭国水军。刘仁轨指挥唐军率先向倭人发起进攻,双方交战四次,唐军均获胜利。

但见湍急的江面上,四百艘倭国船只全部被唐军用火箭引燃,烈焰浓烟冲天而起,惨叫之声不绝于耳。被杀死的倭人尸体密密麻麻遍布江面,鲜血染红了江水。除少数人侥幸逃命,四万倭军全军覆没。此战过后,倭国彻底臣服大唐!

扶余丰被这惨烈景况吓得心惊胆寒,哪里还有再战的勇气,带着两个儿子出城投降。除任存城(今韩国忠清南道礼山郡凤首山上)尚在大将迟受信的带领下负隅顽抗外,其他各地均降于大唐。

面对这座建在山顶的险要石堡,唐军将士屡攻不下。刘仁轨思索良久,在百济降将中想到了一个合适人选,黑齿常之!

黑齿常之是百济西部人,身高体壮,骁勇有谋,曾担任百济郡将,相当于大唐刺史。

当初苏定方攻克百济,他率部归降。后来苏定方放任士卒在百济劫掠,杀死不少成年百姓。黑齿常之看不惯,带着身边十余名亲信逃了出来,收拢被打散的部众,在任存山上结寨自保,不到月余就集结起三万多人。苏定方多次派人攻打,均被黑齿常之所败。苏定方撤军后,黑齿常之与他的将领沙吒相如归附了福信。这次百济战败,黑齿常之再次降于大唐。

孙仁师听了刘仁轨的想法,担心的说:“他们这些人纯属人面兽心,不能轻信啊!”

刘仁轨笃定的说:“我观察了他们很久,这两人都是有勇有谋、重信守诺的人,只是没跟对人罢了。现在正是他们知恩图报之时,不用怀疑。”

见刘仁轨这么说,孙仁师也就不再坚持,刘仁轨当众把攻打任存城的光荣任务赋予了黑齿常之、沙吒相如。

二人果然没让刘仁轨失望,很快攻陷了任存城,迟守信弃城逃往高句丽。百济第二次归于大唐!

百济重归平静,高宗下诏让刘仁轨率军镇守,召孙仁师、刘仁愿返国。

百济全境罹患战火,房屋残破,僵尸遍野,满目凄凉,需要做的事千头万绪。而这恰恰是当过多年县丞的刘仁轨擅长领域,他有条不紊的带领众人掩埋骸骨、统计户口、聚合村落、任命官员、开通道路、架设桥梁、修补堤坝、鼓励耕种、赈济贫困、抚养孤老,全面颁行大唐历法。没过多久,百济在他的领导下逐渐恢复过来,百姓各安其业。

做完这些基础工作,刘仁轨随即指挥兵众修建屯田,储存粮草,训练士卒,以待来年征讨高句丽。

再说刘仁愿,他回到朝廷述职,高宗随口问他:“我看了你在百济时所上的各类文书,不仅叙事清晰,而且很有文采。朕知道你是武将,没怎么读过书,你是怎么做到的。”

刘仁愿不假思索的说:“这都是刘仁轨所写,臣可做不到。”高宗对于他的诚恳非常满意,当即正式任命刘仁轨为带方州刺史,享受从三品待遇。并为他在长安修筑府第,厚赏他的妻子儿女,派使者前往慰劳。

宰相上官仪评价此事说:“刘仁轨遭受贬黜,仍思为国尽忠;刘仁愿执掌权柄,却能为国荐贤。他们都堪称君子!”

刘仁轨、刘仁愿听起来像是两兄弟,但他们毫无半点血缘关系,在攻讨百济前也并无任何交集。两个脾气禀性与过往经历完全不同的人竟能在海外密切配合,不能不说当时的大唐官场,还是能人正臣居多。

可以想像,如果他们各怀私心,不要说收复百济,就是能否保全也另当别论。

当我们遇到志同道合的搭档,这既是个人福分,更是命运福报,我们应倍加珍惜!

(图片来自网络,未完待续)

往期相关作品:

0 阅读:1

史海撷侃侃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